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在我們傳統文化中,儒家講究倫理綱常,而其中的核心就是「孝」。我們自詡禮儀之邦,文化古國,這種孝文化逐漸成為我們靈魂深處的一部分。
生活中,其實處處都能夠體現出孝文化的影子,古代人常說的就是「父母在不遠遊」、「百善孝為先」等等,還有二十四孝的故事至今都在我們的生活中流傳,這些都說明了古代孝文化的體現。
還有一種體現方式,便是父母去世之後,子女要為其立碑。而墓碑上的字也是很有講究的,每一個字都能夠體現出我們對逝去家人的緬懷和尊重。一般情況下,人們會在墓碑上寫:故顯考(姓)公諱(名)之墓(靈位);故顯妣(姓)氏之墓(靈位)等。
比如說,如果李白的後代給李白立碑,就寫「故顯考李公諱白之墓」。
那麼墓碑上的「故」「顯」「考」「妣」都是什麼意思呢?古人為什麼會將這幾個字用在墓碑上?
「故」的意思就是故去,去世的意思。這個很好理解,比較複雜的就是後面的三個字。
有的碑上用的是「先」,有的碑文上用的是「顯」,對於當代人來說,其實差別不大,但是對於古人來說卻是有所區別的。
古人稱呼自己已故的長輩,就說「先父」、「先祖父」,這裡先就有懷念的意思,也是對長輩的一種尊稱。
「顯」則比「先」要隆重一點,是對故去家人長輩的美稱。「顯」取用了它的德行昭著,聲名遠播的意思,用這個字,就是為了彰顯長輩的聲名。
而在我們農村,這兩個字是不可以亂用的。只有家中輩分最高的那個人,而且故去的人也沒有父母、嶽父嶽母在世,家中子孫滿堂,還得在六十以上,才能夠用「顯」字。否則就只能夠用「先」字。
接下來就是「考」「妣」兩個字了。
考字用於父親是在西周時期,這時候的「考」字是為了凸顯出直系的地位,因為當時的「父」也指代叔父、伯父們,所以為了區別就用了「考」字。這個時候,「妣」的用法還沒有出現,和「考」一起連用的是「母」。
「考」「妣」開始連用,最早見於《尚書》當中「二十有八載,帝乃殂落,百姓如喪考妣」。這也是成語「如喪考妣」的由來。
在東漢之前,這兩個字經常用在祭祀、文典、君王詔令、歌功頌德的文章中等等,這時候,無論是父母是存是歿,都可以用這兩個字。東漢之後,根據鄭玄對《禮記》的注,我們可以知道起碼在東漢中期,人們開始用考妣來特指去世的父母。《禮記》中是這樣記載的「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嬪」。
南宋之前,人們還用「皇考」、「皇妣」來尊稱自己的父母,這裡的「皇」就有大而美的讚美之意在其中。宋徽宗之後,皇考、皇妣便開始特指皇帝已故的父母,而普通人只能稱「顯考」、「顯妣」。
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千百年來,上到皇帝王公,下到販夫走卒,每一個人在離開這個世界之後,都要留下一絲印記,這印記就是墓碑。而刻錄在墓碑上的碑文,更是我們一生的記號。在古代,普通人只留下生卒年,而有功勳者不僅僅青史留名,在墓碑上還會將自己的豐功偉績刻錄下來。
所以墓碑上刻字十分重要,一不小心用錯了一兩個字,就會成為歷史的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