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校園商鋪交給學生經營,讓學生在課餘時間提升實踐能力——
□本報記者 向朝倫
蔡斌倩是四川財經職業學院大二的學生。去年,她和幾個好姐妹競標承租了學院創業園裡的一個鋪面,專門銷售女士喜愛的花草茶,雖然店鋪只有七八個平方米,除去租金和成本,一年有近5000元的利潤。這筆錢不但貼補了生活,還鍛鍊了自己的創業能力。
把學校的鋪面從商家手中收回來,交給大學生進行經營,以鍛鍊學生的創業能力,現在在省內部分高校流行。成都職業技術學院、四川財經職業學院、四川大學錦城學院等,已經讓學生從中嘗到創業的甜頭。
學生在校開店 鍛鍊多樣能力
2月28日下午4點過,成都職業技術學院的軟體學院大二的魏蕾上完課後,走出教室,徑直來到學校創業園裡自己的店鋪,當起老闆。不一會,她的另外兩個合伙人也來了。他們三人經營的這家校園小超市,貨架上擺了100多種商品,從牙膏、肥皂等日常用品到各種零食,應有盡有。
魏蕾說,可別小看了這家校園超市,去年學校拿出店鋪讓學生競標時,這間鋪子有七八組學生爭奪。經過申請、遞交創業策劃書、競標、答辯等程序,在同學、老師、校領導的全程見證下,她和另外兩位同學組成的校園超市團隊最終奪標,「現在經營了大半年,每月都能實現盈利。」
談及拿下店鋪的感受,魏蕾覺得競標那個月最緊張,「要和經營團隊做項目論證,跑市場,鑽進同學寢室了解需求,然後做創業策劃。怎麼經營、怎麼管理、怎樣盈利等,全部都要有清晰的思路。」大家都有相同感覺,不管競標最後成不成功,起碼敢想敢做了。
拿下店鋪只是第一步,如何有效經營才是考驗的開始。蔡斌倩的花草茶店開業後,她和合伙人各有分工,有人負責採購,有人負責廣告推廣,有人負責現場經營,有人負責財務等。在經營過程中,大家因為經營方向、經營策略甚至進貨樣式等多次發生爭執,好朋友都差點翻臉。「但我們彼此妥協,把道理擺出來,把問題擺到桌面上公開商討解決,多幾次就慢慢找回了感覺,達成了默契。」這讓蔡斌倩認識到,經營是一門複雜的科學。在和記者交談時,她口中不時冒出HR(人力資源管理)、SP(營銷推廣)等詞彙,仿佛一個熟練的高級銷售人員。「經營店鋪,收穫的不只是經濟效益,更重要的是學到了創業的基本技巧,學到了與人的相處之道,」魏蕾說。
學校放眼長遠 寧舍租金訓練學生
在四川財經職業學院,有12間這樣的店鋪,最大的10多平方米,小的也有五六平方米,過去是租給外來商家經營,主要面向師生銷售日常用品,一年下來,學校可以收取幾十萬元的租金。但校方經過權衡,決定利用校園鋪面打造創業園,供學生提升創業能力。原來,一間鋪面對外出租,每月租金近千元,交給學生經營後,學校收取的租金每月僅200-300元不等。「光從經濟效益上說,肯定虧損,但學校算大帳,還是賺,賺的是學生學到了受用終身的創業能力、管理能力」學校相關負責人稱。
成都職業技術學院校園內,學生創業園的店鋪分布在學生宿舍、教室周邊,位置極佳。每間店鋪,每月只需交200元左右的管理費,而且是學生自律委員會收,用於對創業園的日常維護管理。更重要的是,對於經營中遭遇困難的學生,學校還要倒貼錢,會給予水費、電費部分減免或全部減免。
四川大學錦城學院嘗試得更早,幾年前就開始把校園內的鋪面交給學生經營,學生們有的做洗衣店,有的做超市,有的做文化用品銷售,還有廣告印刷業務等,因為老闆都是熟面孔,生意都不錯。
針對學生經營者的實際情況,學校同時也有特別的規定,這些店鋪並不是全天經營,經營時間是中午、下午和節假日,一律不能耽誤上課。經營中遇到什麼問題,有創業指導老師可以隨時諮詢。學校的態度是,雖然學校店鋪有限,實際參加經營的學生和學生團隊不多,但經過招標、寫作創業策劃書、答辯等程序,經歷了工商、稅務等系統訓練以及經營銷售系列實踐,對於成功和沒成功的學生都具有非凡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