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1月16日 18:38 來源:
主持人:歡迎繼續關注《海峽兩岸》。日前中國電信和網通表示,經過多日的搶修,國際網際網路訪問速度以及國際通信接通率已經有了較大改善,但是海底光纜完全修復將再度延遲,預計會在1月底徹底完成。那麼海底光纜為何修復緩慢?臺灣海峽附近的海底光纜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況?就這些方面的話題,今天我們的演播室邀請到了兩位嘉賓為您做詳細的分析,這位是北京郵電大學的教授林中先生,您好。您好。這位是原郵電部電信總局的總工程師,現任中國通信企業協會的副會長郝為民先生。您好。您好,各位好。在我們探討以下話題之前,一起通過一個短片來看一下背景資料。一起來看。
解說:2006年12月26日20時26分,臺灣南部海域發生了芮氏7.2級地震。臺灣媒體引述島內有關專家的話說,這次地震的威力「相當於6顆原子彈在距離地下22公裡處爆炸」,全臺灣出現明顯震感,造成3人死亡47人受傷。地震發生後,餘震不斷。地震還導致途經臺灣南部海域的10多條海底光纜中斷,中國大陸通往臺灣、香港以及北美、歐洲、東南亞等方向的網際網路大面積癱瘓,多數海外網站訪問受阻,致使國際間的信息傳遞、經濟交往受到影響。而臺灣最大的通信公司「中華電信」的海纜也受損嚴重,使臺灣對外的通訊和數據網絡都受到明顯影響。
同期:臺灣「中華電信」發言人
在南部部分有兩條海纜通通斷掉,北部有5條海纜也斷掉3條。
解說:「中華電信」被震斷的是臺灣南部的法新歐亞3號和中美海纜2條海底光纜,臺灣北部聯繫香港、菲律賓和新加坡的亞太光纜網絡南北兩路也被震斷,只剩下臺灣北部的2條海纜應付國際通訊。
同期:臺灣「中華電信」發言人
我們必須要把海纜從海底撈上來,所以要求國際的救援單位派海纜工作船,所需要的時間大概是3個星期左右。
解說:據臺灣「中華電信」初步統計,這次地震給該公司帶來的營業損失約為一億元新臺幣,加上搶修的費用,整體損失超過兩億元新臺幣。
中國電信、中國網通和臺灣「中華電信」聯合多家海外運營商以及國際電纜組織,從2006年12月底就開始對受損的海纜開始緊急搶修,但由於受當地海域海浪、風力等因素的影響,搶修工作進展緩慢,具體的修復時間表還沒有確定。
主持人:那剛剛我們通過短片看到,在2006年12月26號,在臺灣南部海域發生了芮氏7.2級的地震,這樣一場地震可以說不僅給臺灣南部民眾的生活和經濟帶來很大的損失,同時也讓亞太地區的人民受到了通信方面的災難。當時在上網的時候,我們也發現有很多網站是登陸不了的,我想請問一下郝教授,這樣一場地震給兩岸的民眾的工作和生活都帶來哪些影響?
中國通信企業協會 副會長 郝為民:在去年的12月26號,在臺灣南部海域發生了強烈的地震,造成了多條光纜就阻斷,影響我們國家比較大的海底光纜大概有6條,這都是大容量的海底光纜,目前我們國家對外通信,國際通信,95%以上的都是通過光纜在傳輸。可想而知,這個光纜斷了以後,肯定對這些通信帶來很大的影響,主要是從大陸到臺灣,還有大陸到北美的影響相對是比較大一些。
從老百姓的,或者是用戶的角度來說的話,主要的感覺,可能上網速度變慢,甚至是有一些網站不好登陸,這一些網站主要是集中在不是國內的這些網站,比如一些北美的網站,或者是發郵件到臺灣,從整個網路的情況來看,它不是全阻,還有很多迂迴路由,但這迂迴路由代替不了它現在的這些容量,所以大家感覺是慢多了,這個造成最直接的結果就是剛才我說的,很多實時性不行,我想馬上看的網站登不上,或者我馬上訪問的這些個資料庫,我訪問不了,或者是,有的時候特別打電話,或者是在MSN上大家感覺就不很暢通了,這就是什麼呢?因為這個網路不夠用,電路不夠用造成的,我想主要還是在這些方面。
主持人:可以說這次地震對於光纜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損害,我想請問一下林教授,臺灣南部海域發生的這起地震對於大陸或者臺灣地區的哪些光纜造成了多大程度的損害?
北京郵電大學教授 林中:因為這次地震,是這個地區百年不遇的大地震,同時跟一般的地震不同,它在海底底下,震心在海底底下,它相當於六顆原子彈爆炸的威力,在地底下發生了劇烈的地層的變動,同時讓海水掀起很大的浪,從底下往上升,產生的浪,一般颱風這個浪在海面上,對底下光纜不會造成損失,它從底下上來,所以我拿這個樣品就是現在在海底底下的光纜的樣品,這麼粗的光纜,相當於20到30毫米直徑的光纜,在三、四千米深的海底,相當於繩子一樣,那麼這麼劇烈的海水攪動,在平面上上升的海嘯三米高。在底下很大的攪動,讓這個光纜來回擺動,劇烈拉升,劇烈扭轉,因為地質有變化,高低不平的變化,所以的話,很多海纜,在這個區域的海纜有可能就不止一處被拉斷,扭裂,撕開,破壞,這個東西又集中了十幾條的光纜在這個地方,所以這一次帶來的損害比較大。
主持人:也就是說這十幾條光纜都有不同程度的損壞?
北京郵電大學教授 林中:對,基本上都斷了。
主持人:林教授,您是給我們拿了一個海底光纜的模型,你剛才介紹說,它的直徑還有厚度以及被扭斷之後的一些情況,那我想知道,這個光纜鋪設在海底的時候,它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況?
北京郵電大學教授 林中:這個中間,有機玻璃管裡邊的那個就是現在海底斷裂的光纜,前頭這個細的絲就是玻璃纖維,俗話叫做光導纖維,所有信息通過這個玻璃絲來傳送,它中間通信息的通道只有千分之八毫米。千分之八毫米,這個十五年前做的,光導纖維外面還有一個塑料管保護它光導纖維,接著是一個不鏽鋼的管子來保護它,因為不鏽鋼管強度不夠,外面又烙了一層鋼絲,強度很高的鋼絲。這個鋼絲就是承受外面受到了拉升力、彎曲力、扭轉力,就是它承受,這個鋼絲外面又包了一層銅箔,銅箔就是通電和測量信號的。
再外面,因為海水這個銅的話就會腐蝕了,要保護它,用塑料,那麼尼龍這個塑料保護,這麼厚就是防止海水進去以後,腐蝕裡邊的這些材料。這就是海底下用的光纜,直徑大概20幾到30毫米左右。這麼粗的光纜,在現在看挺粗的,對大海來說,就跟繩子一樣,細線一樣。
主持人:我們知道,這一次臺灣南部海域發生的這一起地震,讓臺灣中華電信的六條光纜斷了四根,我想了解的就是,在臺灣南部海域鋪設的這個光纜的情況是什麼樣的?
中國通信企業協會 副會長 郝為民:這個臺灣南部的海域裡邊,剛才林教授說了,鋪了很多很多的海底光纜,其中和我們大陸方面有關係的光纜,這一次受到破壞的大概主要有六條光纜,大部分都是從臺灣南部,這個海域裡邊路過的,菲律賓的北邊,為什麼從這兒走呢?一般來說,這個地方又是一個公海。再一個的話,從海底底層構造來看,這個地方比較平坦,所以大家都搶著從這兒走。大家另外看,從東南亞到日本,到美國,大家看這是一個比較最近的一個必經路由,所以大家都走這個地方。這是第一個。
所以剛才我說的這幾個光纜,海底光纜,基本上都是從這個地方這麼繞過去的,完了繞了以後到上海,繞了以後到臺北的一些地方,繞了以後到衝繩,到日本,有的是繞了以後直接往北美去了,所以這個地方一震了以後,影響的面積是挺大的,因為這些光纜比較集中的從這個通道裡面走。
主持人:海底光纜破損以後,有關方面很快就進行了修復工作,據報導前期的修復工作已經結束,不過現在我們上網的時候,發現速度好象比較緩慢,據中國電信和中國網通的相關人士發布的消息說,海纜的完全修復要到本月底才能結束,那我想問一下林教授,是不是在這個修復的過程當中,遇到了一些什麼樣的難題?
北京郵電大學教授 林中: 因為海纜的修復過程跟陸地修復不一樣,海纜的修復是非常困難的,我拿一個圖來看一看,這是海纜的示意圖,這個船,船開出去了,原來鋪設的時候,有一個大概地點,但是因為海水來回流動,沉積物還有地質狀態總會變化,十幾年了,它不在原來那地方了,先要找到那個位置。這一次劇烈的地震,肯定是地質發生變化了,在這個變化,不要說震點中間了,在周圍要找它,都要比原來難度要加大了。再一個近期,尤其上一階段,海風,海浪比較大,船上作業都受影響,因為這個海域很深,大概海深有3千到4千米,那麼這個打撈工具從船上放下去再收上來,就一個循環,就要十幾個小時,放下去一次不一定打撈上來,找到,沒找到再放,這是第一個難處。
第二個,要找到這個放下去又撈的這個工具,剛好能抓住光纜就很難。第二個難。
第三個,這個光纜它深的三、四千米,它在海底上這麼平著躺的,拉上來那麼變成三、四千米這個大三角了,那中間的跨度好幾裡,好幾公裡在周圍還可能有別的光纜,或者別的海給壓住了,這樣都帶來困難。
再一個,抓上來以後還不一定就是斷點,還要再找,在周圍哪個地方是斷的,所以這個修復時間還比較長。不是一點的時間能解決的。
主持人:但是現在我們看到,已經採取了很多辦法來緩解這一難題,那現在我想了解,在打撈的過程當中,或者是修復電纜的過程當中,這個步驟是怎樣一步一步的展開的?
北京郵電大學教授 林中:第一步,使用機器人,採用儀器找到破損的光纜,找到第一個破損點。然後在這個破損點上也安儀器。接著進行第二步,把這個破損的光纜這一關,到這個地方,撈到海面上來,撈到海面上來以後,在船上把它切斷,然後用浮標把它保留在一定的位置,拉出來,準備進行新的一段。接著再找第三個,儀器檢查後面光纜,還有什麼地方破損?如果說後面的破損點離這兒很遠,就想辦法把這兩點給連接起來,用一個接頭在船上連接起來。如果很近,可能用備用光纜把它接起來,這一段就不要了。第四步,就是檢查好了這個故障點,完了以後,要在船上把海纜給連接起來,海纜連接完以後,再把它從船上放到船下,讓它自己平穩的放在海平面上,就完成了修復工作。
主持人:修復海底光纜的步驟是這樣的,那據我的了解,就是在之前海底光纜破損或者損傷,主要是因為漁船拋錨或者是收網,都發生在淺海地區,好像似乎還沒有因為地震造成這個光纜的損害,那在今後,我們應該如何來應對,因為地震造成的光纜的損害呢?
那麼今後我建議在海纜建設的時候,在規劃論證的時候,工作做得更多一些。
第一個要考慮各種外界原因,比如地震、大海嘯,這些原因要考慮進去。在海纜的通路設計的時候。第二個要考慮一定要有別的迴路,或者別的應急倒換的預案,目前,正準備新建的,一萬九千公裡的中美海底光纜,已經把地震因素考慮進去,在2008年建成以後,那麼抗地震能力就會大大提高。
主持人:好,那今天通過跟二位專家探討,我們不難看出,就是臺灣南部海底光纜的斷裂,確實是給兩岸的民眾帶來很多生活上的不便,不過我們也了解了很多這個光纜方面的一些相關知識,非常感謝二位,謝謝。謝謝。
好,觀眾朋友感謝您收看這一期的《海峽兩岸》,下期節目我們再見。
(編導:賀亞莉 畢輝 陳曦 周密 攝像:張宇 雷昊)
責編:王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