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椒箐這幾年的變化很大,逐步從純傳統農業生產村轉變到林果村,村子裡的地大多種上了核桃、茶葉了!」在去往衛國村委會花椒箐村的路上,帶我們前去的無量山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的職工、衛國村委會脫貧攻堅掛鈎工作組組員魯學昌向我們介紹道。魯學昌是花椒箐村人,他是花椒箐村的第一個高中生,1979年高中畢業後到村公所參加工作。早在20多年前,他就讓在家的妻子發展樹頭菜,這幾年,作為「原生態菜蔬」送給親戚朋友品嘗。
「村裡將樹頭菜拿到市場上賣的,楊本葉是第一人!」魯學昌介紹道。不覺間,車行駛進一個被核桃林掩映下的村莊。
到楊本葉家門口,走進大門,左邊三頭胖豬和四、五頭小豬仔慵懶地躺在圈裡,走上臺階,就見九隻小山羊在院子曬太陽,三五成群的小雞在嬉戲追逐。
匆匆趕回來的楊本葉忙著給我們沏茶,她的妻子給我削來水果。坐在沙發上,就見房間裡,電視、電冰箱等一應俱全。
「我家有5畝茶地。我小時候,茶地裡有兩株樹頭菜,到現在已經長到500多株了。」年近40歲的楊本葉介紹道,「十多年前,家裡的樹頭菜越長越多,一家人吃不完,我就拿出去賣,那時,一年就賣幾百元,近四五年,每年都可以賣3000多塊。」
初中文化的楊本葉,曾因家庭貧困輟學,早些年去深圳打工,後回到家鄉靠種植養殖生活。「路不好走的時候,早上5點就起床出發賣樹頭菜,要騎兩小時左右的摩託車到無量街,去年村裡的路拓寬了,好走了不少,下一步道路硬化好就更方便,我養豬養羊再賣賣樹頭菜、枇杷菜這些山茅野菜,生活更盼頭了。」說到未來,楊本
葉信心滿滿。
花椒箐地處高寒地帶,近幾年來,隨著茶葉、核桃等不斷成長,整個村莊都被成片的核桃所包圍,人們已從過去依賴傳統的農作物種植成為如今的「經濟林果」村,家裡有「果木」,再搞上些養殖,村裡的生活逐步向小康邁進了。在和楊本葉交談中得知,他家有30隻羊,胖豬3頭,茶葉5畝,核桃樹400多棵,樹頭菜500多棵,下一步還想和媳婦一起擴大種養殖規模,把日子越過越好。
從花椒箐出來,我們驅車趕到家家都有樹頭菜的西舍埂村採訪。衛國村委會西舍埂全村32戶有120人,走在村裡,隨處可見樹頭菜。 「我家有一個大果園,上萬棵的樹頭菜就種在果園裡,改革開放的時候就開始種了!」西舍埂村65歲的老黨員孔明照高興地介紹道,「我們村裡家家都有樹頭菜,但我家是最多的!」
站在孔明照老人家門口,一條青石板鋪的小路旁邊盛開著各式各樣的花朵,一棵大核桃樹枝繁葉茂點綴在白牆青瓦間。
走進孔明照家的果園裡,就見成片的、大大小小的樹頭菜和其他的果樹交相輝映著。「去年的樹頭菜我以1200元承包給別人摘賣,今年的樹頭菜我以12元每市斤倒賣給村子裡的人,目前賣得1700多塊,村子裡現在有人專門的倒賣樹頭菜,可以一直從清明節前賣到立夏。」
「我去年開始將村子裡的樹頭菜統一收購起來,每次倒賣80多斤,然後運到無量街、南澗街、寶華街去賣,基本都可以賣到20元每市斤.」西舍埂村村民李能義介紹道,25歲的李能義前年從貴州打工回來,看到家鄉樹頭菜的市場好,做起了倒賣樹頭菜的小生意。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在吃上都講究綠色生態,
這讓生長在大山深處的樹頭菜、香椿等「山茅野菜」逐步進入城市的餐桌。早些年,南澗縣山區群眾看到這個商機,將這些「野菜」採摘到市場上賣,有的群眾還在家裡發展種植。2017年,南澗縣委、政府將以樹頭菜、香椿、青椒、花椒為主的「無量山森林蔬菜」作為南澗高原特色生態農業 「六個一」的組成部分來發展, 當年發展1.5萬畝,今年,南澗縣將在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中大力推廣,讓無量山森林蔬菜作為貧困戶增收致富的產業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