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阿拉伯人知識比較貧乏,面對自然現象,阿拉伯人信奉了拜物教
大家好,歡迎大家閱讀小編的文章。阿拉伯半島的主要居民是阿拉伯人,另有少量的外來移民。半島南北兩端的阿拉伯人由於生態環境不同,社會生活狀況有明顯的區別。位於半島西南部的葉門地區,距海近,雨水充足、土地肥沃、適宜耕種。定居在葉門的阿拉伯人努力發展農業、手工業和商業,把葉門建設成為「阿拉伯的福地」。他們在本地和鄰近地區先後創建了馬因王國、賽伯伊王國、哈達拉毛王國、蓋特班王國、希木葉爾王國。而半島北部地區和鄰近地區則相繼建立了奈伯特王國、巴爾米拉王國、萊赫米王國、加薩尼王國和肯德王國,它們共同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
古代阿拉伯人掌握了比較高超的建築藝術。公元前7世紀中期,賽伯伊王國國王薩木胡·胡裡·葉努夫和他的兒子葉斯阿·艾木爾貝納相繼執政時,在葉門修建了著名的馬裡卜水壩。它利用自然地勢把洪水蓄在山谷中,形成天然大水庫。壩身高15米,寬13米,長650米,用多塊重達數噸的巨石相砌而成,非常整齊。馬裡卜水壩是該地區歷史上規模最大、最堅固、存在時間最長的水壩,兼有蓄洪和灌溉的效用。曾對王國的農業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
奈伯特王國留下的建築傑作則是宏偉壯麗的佩特拉巖城。奈伯特王國首都佩特拉建築在山巖上。五光十色,蔚為大觀。除了懸崖絕壁上氣勢非凡的住所和堡壘外,奈伯特人也利用地形修建了一些木石建築。高大的拱形大廳是其獨特的一種建築形式。他們在懸崖間雕鑿而成的街道,北過敘利亞與羅馬相通,南出亞喀巴灣經紅海與印度相連,東去波斯和西去埃及的駝隊在這裡添加飲用水和生活用品。自公元前4世紀末葉開始,在400多年的時間內,佩特拉一直是商隊貿易的中心之一。公元106年奈伯特王國被羅馬帝國皇帝圖拉真所滅,淪為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逐漸衰落下去。
定居在阿拉伯半島南部的阿拉伯人,在農業生產方面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他們修築了大大小小數百座水壩,把不少荒山野地改造成綠山良田。他們不僅種植多種穀物和蔬菜,還栽培無花果、橙子和檸檬等各種果樹。此外,他們培植乳香、茉莉花、薰衣草和麝香草等,從中提取沒藥和香膏。半島南部的阿拉伯人,在發展農業的基礎上還發展了手工業,他們生產的細布料的長白袍、披肩,以及葉門劍和精良的皮革製品,不僅滿足了本地居民的需要,而且運銷外地,馳名一時。阿拉伯半島北部和中部多為沙漠、曠野和山區。散居在希賈茲、納季德等地的阿拉伯人多數以遊牧為主。在商道附近、商站和氣候適宜的部分山區以及沙漠中的綠洲裡,還住著一些定居者和半遊牧半定居的人。
為了從事宗教活動和商品交易,半島規定每年有四個月為禁月。其中阿拉伯歷中1月、11月、12月三個月期間,禁止劫掠和仇殺;7月則為貿易月。阿拉伯半島各地都設有市場。當時北部地區比較著名的市場有歐卡饒、麥傑納、納德瓦和麥賈茲;阿曼、亞丁、薩那、哈達拉毛則是南部地區的大市場。位於麥加城東100公裡處的歐卡饒後來還成為半島上最大的市場。每年11月1日至20日,半島各地的達官顯貴和部落首領來此碰頭,開展政治、宗教活動;各部落詩人、學者在此聚首,舉行文學、詩歌、演講比賽;商人和普通百姓則來這裡趕集,從事貿易活動。
公元5世紀末,崛起的古萊西人奪取了天房的管理權和麥加的統治權。他們有效地建立了天房管理制度,從而提高了在各派教徒心目中的地位。他們的經濟活動也很出色,冬天把貨物轉至葉門,夏天把商品運到敘利亞,在轉運貿易活動中獲利甚豐,其經濟實力不斷加強。此外,他們積極發展內地集市貿易,大力贊助一年一度的市場文化盛會,進一步擴大了在阿拉伯半島的影響。
位於麥加西北約400公裡的葉斯裡卜,是一個面積為30多平方公裡的綠洲。它不僅位於商道上,而且氣候適宜、土地肥沃,因此,有兩個阿拉伯部落—奧斯部落和赫茲拉吉部落以及一些猶太移民定居於此。半島北部比較著名的城鎮還有沙漠綠洲海巴爾等。在漫長的歲月裡,勤勞、智慧的阿拉伯人創造了自己美麗的語言一拉伯語。他們從生活中提煉出許多言簡意賅的諺語,並創作了大量優美動人的詩篇。他們所崇拜的「月亮神」,曾帶給人們無數奇妙的遐想。
阿拉伯語是阿拉伯人最重要的創造之一。阿拉伯各部落原有本源相同、支流不同的各種方言,彼此在相互交流中取長補短。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阿拉伯語也日益豐富。在公元56世紀之交,阿拉伯語以較為純正的古萊西方言為基礎,逐漸發展成一門成熟的語言。諺語大多產生於民間,語言樸素。它通常是人們對生活經驗的總結,是人類智慧的結晶。阿拉伯諺語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濃厚的沙漠氣息。例如「壁虎首先露出的是尾巴」,其意涵近似我國諺語「狐狸尾巴露出來了」。再如「喪子之母,同情喪子之母」,類似我國諺語「同病相憐」。「石頭從哪裡扔過來,你就向哪裡扔回去」喻「以眼還眼,以牙還牙」。阿拉伯遊牧民的諺語,大多與駱駝有關。例如「他沒有羊更沒有駱駝」,喻該人一無所有。而經商的阿拉伯人的諺語則往往與商業有關,如「商隊裡找不著你,鏢隊裡也數不到你」,頗似一語中的「無名鼠輩」之意。
阿拉伯人酷愛詩歌。早在伊斯蘭教創立之前,美麗的詩歌之花已在阿拉伯半島上盛開。各個部族都有自己的詩人,這些感覺敏銳、知識淵博、口才出眾的詩人,是部族的代言人。他們用詩歌讚頌本族的光榮,祭弔本族的亡人,揭露敵族的弱點,鼓舞本族的士氣。他們也以詩歌表達喜怒哀樂,描繪大自然等。前伊斯蘭時期阿拉伯詩人創作的大量詩歌中,最出色、最負盛名的是7首流傳至今的「懸詩」。相傳這7首長詩中的每一首都曾在麥加附近的歐卡饒集市一年一次的賽詩會上被評為最優秀的作品,並被用金水抄寫在埃及產細麻布上,懸掛在麥加天房的神殿內,供大家欣賞。這些被高高懸掛、享有殊榮的詩便稱為「懸詩」。以這些懸詩為代表的前伊斯蘭時期的優秀詩歌,為後來伊斯蘭文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早期阿拉伯人的科學知識比較貧乏,他們面對五光十色的自然現象,尚不能做出正確的解釋,因而產生了形形色色的幻想和假設。當時,絕大多數阿拉伯人都信奉拜物教。雖然各個部落、氏族甚至各個家庭的崇拜物不盡相同,但他們都把崇拜物神聖化並加以頂禮膜拜。有的崇拜日月星辰,半島南部農業區居民主要崇拜「太陽神」,因為太陽照耀大地,促使萬物生長。部分居民還崇拜「月亮神」,如半島北部牧區的牧民把月亮奉為神明,主要崇拜「月亮神」。因為他們生活在大漠中,白天赤日炎炎氣溫很高,他們難以放牧狩獵。而晚上明月當空,氣候涼爽宜人,正是放牧和狩獵的大好時機。有的阿拉伯人崇拜巖石,其中麥加天房裡的一塊黑石,被整個阿拉伯半島的阿拉伯人視為「聖物」。
凡來朝拜天房的人,都要親吻或撫摩黑石。還有的人崇拜椰棗樹等植物,有的崇拜牛、蛇、鷹等動物等。此外,也有阿拉伯部落崇拜抽象的神靈。如古萊西部落是看不見的「安拉」為主神。阿拉伯人的宗教活動十分普遍,有華麗的廟宇,有繁冗的儀式和獻祭,這顯示出他們已進入原始宗教的較高發展階段。雖然絕大多數阿拉伯人信奉原始宗教,但也有少數人信奉先後傳入半島的猶太教和基督教。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猶太教與基督教影響的擴大,部分阿拉伯人出現了模糊的一神教觀念,他們厭棄不合時宜的偶像崇拜,傾向一神信仰,把古萊西部族崇拜的創造神—一安拉奉為至高無上的主神。這些傾向一神教的哈尼夫,成為阿拉伯宗教改革的先驅。好了,小編今天的文章據到這裡,感謝您的閱讀,喜歡的話可以關注小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