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12月8日電題:「黨建+N」:用新方式打開老洋房
新華社記者陸文軍、吳霞
在上海的心臟地帶,有一片油畫般的區域——茂密的梧桐掩映下,紅瓦屋頂,清幽花園,赭色的百葉窗,鵝卵石牆面……這是位於上海黃浦區的思南公館,49座老式花園洋房為核心構成鬧中取靜的幽僻小區。
年輕人拿著相機,聆聽故事,讀書會、賞藝會、行走的黨課、黨群服務站……「黨建+N」正成為打開、走進這片老洋房的新方式。
(小標題)行走的黨課:「閱讀歷史建築」
中國共產黨代表團駐滬辦事處紀念館(周公館)——如今的思南路73號,1946年6月,中國共產黨代表團駐滬辦事處在這裡成立,在這棟建築中發生了許多「於無聲處聽驚雷」的故事。
思南書局——1932年,詩人柳亞子受聘成為上海通志館館長,為方便工作,他遷居現在的復興中路517號。1937年,淞滬會戰爆發,柳亞子將寓所命名為「活埋之庵」,閉門謝客,與田漢、夏衍等人聯合創辦雜誌《熔爐》。如今的復興中路517號成了上海最美公共文化空間之一的「思南書局」,被稱為「梧桐樹下的人文心臟」……
過去百年間,周恩來、曾樸、梅蘭芳等一批革命家、文學家、藝術家、實業家相繼聚居思南公館街區。在這些歷史保護建築中,行走的黨課串起了「一樓一事」的紅色基因。
大學生小翁從小在思南公館附近長大,耳聞目染,他將這裡當作家的延伸。在行走的黨課中,小翁和夥伴們是常客。「我想更多地了解思南的現在,也想多了解一些和自己成長土地相關的故事。在實景黨課中,原先書本裡看到的史實一下子就變得鮮活、生動起來。」小翁說。跟小翁一樣,在這些年輕的黨員看來,思南公館就是一個時光的探索者,歷經時光,也在時光中勇往直前、探索不止。
(小標題)思享空間:「小而美」的黨群服務站
2019年6月,在「文化思南」區域化黨建平臺成立三周年之際,一個「小而美」的黨群服務站在思南公館最熱鬧的地方揭牌成立。
在這麼時尚的地方設立黨群服務站會不會門可羅雀?
24歲的張慧妮是這個黨群服務站的工作人員。「有黨支部在我們這組織學習,有周圍的黨員來我們這看『文化思南』的宣傳片和圖片展,也有逛累了來這坐一會借閱書籍的遊客,一天到晚都很熱鬧。」張慧妮說。
「面積只有近30平方米,但來過的人都說它『小而美』,我們的站點不僅集中展示『文化思南』區域化黨建的成果,也是我們『文化思南』對外宣傳的重要窗口。」思南公館黨支部書記葛靜說。
服務站雖小,本事卻不小。除了具備商務諮詢、方位指引、失物招領等服務外,服務站還提供熱水、雨傘、應急藥箱等。今年上半年,服務站收集附近35家商戶的經營範圍、人均消費等信息,從被動服務走向主動對接,努力打通遊客與商家的「最後100米」。
(小標題)「黨建+N」:用新方式打開老洋房
2016年,思南公館的全資運營管理方永業集團會同上海新聞出版局、上海市作家協會、上海市科協等10家單位,共同組建了跨區域、跨系統、跨行業的區域化黨建聯席會議,以黨建為引領、以文化為紐帶,深化拓展「文化思南」的特色平臺。
梧桐掩映下的思南讀書會,六年多來迎來近1200位作家、學者,吸引逾5萬人共赴文學盛宴。「文化思南」這張上海文化新名片,衍生出《思南文學選刊》、思南書局快閃店、思南書局實體店、思南賞藝會等一系列「思南矩陣IP」,幾年來匯聚百萬讀者。
這「百萬大軍」中,年輕人是主力,他們的參與,讓歷史建築不再是冷冰冰的房子,修復之後的老洋房也不再是閒人莫入的「私宅深院」……「要把『文化思南』打造成為更具吸引力、更富創造力、更有影響力的區域化黨建特色品牌。」上海黃浦區委書記杲雲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