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村辦耐火廠上班的時候經常與一位當時已有70歲高齡的老人聊天。這位老人的閱歷非常豐富,年輕的時候,他在國民黨縣大隊裡當過中隊長;解放以後「潛逃」到陝西、甘肅、新疆、四川、湖北、廣西等地隱姓埋名生活了許多年;在他50多歲的時候才回到了家鄉。
這位老人非常健談,經常給我提起他過往的經歷,如果我感覺他所說的經歷有些誇張的話,就會揶揄他,但他也不會惱怒。但有那麼一次,在我揶揄他後他竟然說出了這麼一句順口溜:山東的響馬,四川的賊,河南盡出溜光錘!因我不解其意,想讓他解釋一下,但他笑而不語,自始至終都沒有給我解釋。
我感覺「溜光錘」一詞不算是很好的詞彙,他突然對我說出這麼一句順口溜分明是在說我嘛!因為我就是河南人,並且,我揶揄他在先,所以,他就是用「溜光錘」回敬我嘛!況且,他還不給我解釋呢!
在以後的日子裡,我已經將這句順口溜慢慢淡忘掉了。但在幾天以前,我與一位八十多歲的退休老教師聊天,這位老教師又說出了這句順口溜。於是,我趕忙讓老教師解釋一下這句順口溜的意思,這位老教師告訴我說---
一、山東的響馬
「響馬」一詞出自山東民間。在古代的時候,山東梁山地區出了一幫「土匪」,這幫「土匪」不但喜歡騎馬,而且,喜歡在馬脖子上掛滿鈴鐺,一旦馬兒跑了起來,馬脖子上的鈴鐺就會叮噹作響,非常悅耳,同時,一旦準備開始搶劫,就會放「響箭」示警,因此,老百姓都稱這幫「土匪」為響馬。
不過,據史料記載,這幫「土匪」是不搶劫普通百姓的。他們一般以搶劫富商和大戶為主,有時也會搶劫官府,並且,還會將搶劫來的金銀財寶分給普通百姓,因此,他們有良好的群眾基礎,儘管官府曾經多次出兵捉拿他們,都沒有能夠捉拿成功。所以,「響馬」在山東地區存在了好幾代、數百年,直到解放以後才消失。
二、四川的賊
四川地區的自然環境比較惡劣,因此,四川人都普遍鍛鍊出了一種勤勞勇敢、不怕困難、勇往直前的精神,而且,非常忠勇,敢於路見不平,拔刀相助。
四川人除了勤勞勇敢之外,也非常機敏,非常善於動腦子。在古代的時候,四川地區老百姓的日子也非常苦,許多家庭都是一貧如洗。為了生存,有一部分腦子比較靈活的農民就想到了「偷」。那麼,偷誰家呢?肯定是要偷富戶、偷土豪劣紳,而不會偷同樣貧窮的普通百姓。據稱,四川大地主劉文彩家裡就被偷過數次,但劉文彩無論想盡了一切辦法都沒有捉到「賊」。於是,劉文彩不無感慨地說,山西煤(山西煤多的意思),四川賊(四川賊多的意思),河南「特產」「溜光錘」(河南的溜光錘多的意思)。其實,「四川的賊」和「河南溜光錘」就是出自劉文彩之口。
三、河南盡出溜光錘
「溜光錘」的意思帶有貶義,是劉文彩被河南商人「欺騙」之後總結出來的。據稱,劉文彩想把四川的大米賣到河南,於是,經人介紹認識了河南的商人李某。這李某能說會道,非常會「哄人」,因此,劉文彩非常願意與李某做生意。有一次,李某又找到劉文彩販賣大米,但因李某在半道上丟了一部分銀兩,因此,銀兩不夠。在這種情況下,李某百般哄劉文彩開心,試圖賒一些大米。劉文彩因架不住李某的遊說,並且,也因順利地做過幾次生意,因此,劉文彩便賒給李某了一部分大米。可誰知李某在回河南的路上竟然突發疾病而亡,所購買的大米也不知所蹤。因此,李某就沒辦法歸還劉文彩的欠款了。但劉文彩卻並不知道李某在回河南的半道上就已經身故,所以,他一直認為李某是用花言巧語欺騙了他。由此,他對河南人百般歧視,從此再也不願意與河南人打交道了。並逢人便說「河南盡出溜光錘」。其實,是劉文彩對李某產生了誤解而已,並把對李某的誤解「遷怒」到了全體河南人頭上。
聽了老教師的解釋,我才算是真正明白了這句順口溜的意思。同時,我也明白了這句順口溜都是時代的產物,僅僅只能代表山東、四川、河南的過去。而今天的山東、四川、河南人民,既不會當「響馬」,也不會做「賊」,更不會成為「溜光錘」。他們都在用一種勤勉踏實的精神,不畏路途漫漫,不懼前路坎坷,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貢獻著自己綿薄的力量,因此,他們都是我們中華民族最偉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