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山東的響馬,四川的賊,河南盡出溜光錘」竟是這樣來的

2020-12-06 老胡說三農

我在村辦耐火廠上班的時候經常與一位當時已有70歲高齡的老人聊天。這位老人的閱歷非常豐富,年輕的時候,他在國民黨縣大隊裡當過中隊長;解放以後「潛逃」到陝西、甘肅、新疆、四川、湖北、廣西等地隱姓埋名生活了許多年;在他50多歲的時候才回到了家鄉。

這位老人非常健談,經常給我提起他過往的經歷,如果我感覺他所說的經歷有些誇張的話,就會揶揄他,但他也不會惱怒。但有那麼一次,在我揶揄他後他竟然說出了這麼一句順口溜:山東的響馬,四川的賊,河南盡出溜光錘!因我不解其意,想讓他解釋一下,但他笑而不語,自始至終都沒有給我解釋。

我感覺「溜光錘」一詞不算是很好的詞彙,他突然對我說出這麼一句順口溜分明是在說我嘛!因為我就是河南人,並且,我揶揄他在先,所以,他就是用「溜光錘」回敬我嘛!況且,他還不給我解釋呢!

在以後的日子裡,我已經將這句順口溜慢慢淡忘掉了。但在幾天以前,我與一位八十多歲的退休老教師聊天,這位老教師又說出了這句順口溜。於是,我趕忙讓老教師解釋一下這句順口溜的意思,這位老教師告訴我說---

一、山東的響馬

「響馬」一詞出自山東民間。在古代的時候,山東梁山地區出了一幫「土匪」,這幫「土匪」不但喜歡騎馬,而且,喜歡在馬脖子上掛滿鈴鐺,一旦馬兒跑了起來,馬脖子上的鈴鐺就會叮噹作響,非常悅耳,同時,一旦準備開始搶劫,就會放「響箭」示警,因此,老百姓都稱這幫「土匪」為響馬。

不過,據史料記載,這幫「土匪」是不搶劫普通百姓的。他們一般以搶劫富商和大戶為主,有時也會搶劫官府,並且,還會將搶劫來的金銀財寶分給普通百姓,因此,他們有良好的群眾基礎,儘管官府曾經多次出兵捉拿他們,都沒有能夠捉拿成功。所以,「響馬」在山東地區存在了好幾代、數百年,直到解放以後才消失。

二、四川的賊

四川地區的自然環境比較惡劣,因此,四川人都普遍鍛鍊出了一種勤勞勇敢、不怕困難、勇往直前的精神,而且,非常忠勇,敢於路見不平,拔刀相助。

四川人除了勤勞勇敢之外,也非常機敏,非常善於動腦子。在古代的時候,四川地區老百姓的日子也非常苦,許多家庭都是一貧如洗。為了生存,有一部分腦子比較靈活的農民就想到了「偷」。那麼,偷誰家呢?肯定是要偷富戶、偷土豪劣紳,而不會偷同樣貧窮的普通百姓。據稱,四川大地主劉文彩家裡就被偷過數次,但劉文彩無論想盡了一切辦法都沒有捉到「賊」。於是,劉文彩不無感慨地說,山西煤(山西煤多的意思),四川賊(四川賊多的意思),河南「特產」「溜光錘」(河南的溜光錘多的意思)。其實,「四川的賊」和「河南溜光錘」就是出自劉文彩之口。

三、河南盡出溜光錘

「溜光錘」的意思帶有貶義,是劉文彩被河南商人「欺騙」之後總結出來的。據稱,劉文彩想把四川的大米賣到河南,於是,經人介紹認識了河南的商人李某。這李某能說會道,非常會「哄人」,因此,劉文彩非常願意與李某做生意。有一次,李某又找到劉文彩販賣大米,但因李某在半道上丟了一部分銀兩,因此,銀兩不夠。在這種情況下,李某百般哄劉文彩開心,試圖賒一些大米。劉文彩因架不住李某的遊說,並且,也因順利地做過幾次生意,因此,劉文彩便賒給李某了一部分大米。可誰知李某在回河南的路上竟然突發疾病而亡,所購買的大米也不知所蹤。因此,李某就沒辦法歸還劉文彩的欠款了。但劉文彩卻並不知道李某在回河南的半道上就已經身故,所以,他一直認為李某是用花言巧語欺騙了他。由此,他對河南人百般歧視,從此再也不願意與河南人打交道了。並逢人便說「河南盡出溜光錘」。其實,是劉文彩對李某產生了誤解而已,並把對李某的誤解「遷怒」到了全體河南人頭上。

聽了老教師的解釋,我才算是真正明白了這句順口溜的意思。同時,我也明白了這句順口溜都是時代的產物,僅僅只能代表山東、四川、河南的過去。而今天的山東、四川、河南人民,既不會當「響馬」,也不會做「賊」,更不會成為「溜光錘」。他們都在用一種勤勉踏實的精神,不畏路途漫漫,不懼前路坎坷,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貢獻著自己綿薄的力量,因此,他們都是我們中華民族最偉大的人!

相關焦點

  • 俗語:「山東的響馬,四川的賊,河南盡出溜光錘」竟是這樣來的
    但有那麼一次,在我揶揄他後他竟然說出了這麼一句順口溜:山東的響馬,四川的賊,河南盡出溜光錘!因我不解其意,想讓他解釋一下,但他笑而不語,自始至終都沒有給我解釋。我感覺「溜光錘」一詞不算是很好的詞彙,他突然對我說出這麼一句順口溜分明是在說我嘛!因為我就是河南人,並且,我揶揄他在先,所以,他就是用「溜光錘」回敬我嘛!況且,他還不給我解釋呢!
  • 為嘛「山東出響馬」,事關秦瓊、張獻忠和宇文成都?
    為嘛「山東出響馬」,事關秦瓊、張獻忠和宇文成都?說明:本文原為回答某讀者的疑問,現單獨整理成文發布,請道友諸君賜教。原題目是「俗語說』山東出響馬,河南出蹚將』,響馬是土匪,蹚將又是什麼?」因為山東是武術之鄉,但凡一個人受到欺負,總是想快意恩仇的,但是我們走在大街上,如果過來一個五大三粗的壯漢,手裡拿著一把鬼頭大刀,他撞了你一下,揚長而去,這時候或許你忍一忍就算了。但如果你是一個身懷絕技的武林高手,就算不反其道而行之,和他「討教一二」的機率就會大大增加。中外矛盾就是這樣形成的。而「義和團」就是矛盾的衍生物。
  • 俗語「山東出響馬,河南出蹚將」,其中的響馬、蹚將指的是什麼?
    ,村民們全都驚慌起來,四散逃開,似乎十分懼怕這些響馬。古人有句老話是這樣說的:「山東出響馬,河南出蹚將」,能夠讓村民們如此驚慌,那想必這「響馬」指的也不是什麼好人,而這「蹚將」既與「響馬」齊名,自然也不會是什麼良善之輩。那麼這讓大家驚慌失措的「響馬」、「蹚將」究竟是指的什麼人呢?
  • 俗語「山東出響馬,河南出蹚將」,兩者有何特殊?古人的經驗之談
    今天,我們就從「山東出響馬,河南出蹚將」這句聞名大江南北的的俗語說起。蹚將是什麼?兩者有何特殊?實為古人經驗之談。 第一、山東出響馬 響馬,又可稱為「響馬子」。
  • 「山東出響馬,河南出蹚將」,山東河南的人知道這句話的意思嗎?
    常言道:「山東出響馬,河南出蹚將」,「蹚將」是指什麼人?引言:中華民族經歷了五千年的發展與變遷,同時也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的,不僅只有文人才子為後世留下經典耐讀的名著名言,而且民間也流傳著千百年來祖宗用實踐和經驗總結出的俗語,充滿智慧與大道,還需要我們細悟。
  • 山東出響馬,河南出蹚將,響馬是土匪,蹚將是什麼呢?
    一、山東出響馬縱觀中國古代歷史,每逢國家動亂之時,必然意味著人民的水深火熱,唐代時期安史之亂便是典型。而若是國家大肆剝削以至於民不聊生,自然有無數志士迫於無奈之下奮起反抗,歷史諸多起義事件皆是此理。畢竟若非無法存活,誰願拿身家性命去賭博?
  • 老話說:山東出響馬,河南出蹚將,響馬是土匪,那麼蹚將是啥?
    一提起山東,相信很多人的腦海中都會響起一個熟悉的聲音:好客山東歡迎您。山東人性格豪爽、熱情好客是人盡皆知的,只要外地人來到了山東,應該都可以感覺得到。不過,中國自古以來卻流傳著一句老話:山東出響馬,河南出蹚將。響馬是土匪,這大家都知道,可是蹚將又是什麼?為何二者會和響馬、蹚將扯上關係呢?
  • 「山東出響馬,河南出蹚將」,蹚將是啥意思?這個稱呼是怎麼來的
    所以,許多年少力壯的青年人只能落草為寇,以打家劫舍為生,才得以在亂世中保全自身,而這樣的人通常就會被人們稱為「土匪」。▲土匪山寨劇照清朝末年,在社會上曾經有這樣一句話廣為流傳,「山東出響馬,河南出蹚將」。
  • 山東出響馬,河南出蹚將:土匪是怎樣煉成的?
    第三個就是河南地區。 尤其是姚雪垠所在的豫西南山區,土匪活動極為頻繁。杜春和在《白朗起義》裡提到,1912年,僅在河南的寶豐、舞陽兩縣就有30餘支土匪隊伍。
  • 「山東出響馬,河南出蹚將」,響馬大家都懂,蹚將又是什麼呢?
    「山東出響馬,河南出蹚將」,響馬大家都懂,蹚將又是什麼呢?老話說「山東出響馬,河南出蹚將」,響馬是土匪,蹚將是什麼呢?中國號稱是禮儀之邦,但是,生逢亂世之民,如果連口飽飯都吃不上的話,就會鋌而走險,由盛世良民變身為亂世之「匪」。
  • 河南洛寧韋嘉豪詩歌——大鄭州
    大鄭州聽了一首叫「成都」的歌忽然想起了一句順口溜山東響馬四川賊河南光出溜光錘歷朝歷代的興盛都少不了河南人的貢獻不知道大家為什麼總是要瞧不起河南坐在朝歌的廢墟上夢遊千年看到了妲己的傾國容顏殷商的滅亡難道真的是紂王對女媧動了邪念
  • 古語「山東出響馬,河南出蹚將」,蹚將指啥?這個稱呼有什麼來頭
    所以,許多年少力壯的青年人只能落草為寇,以打家劫舍為生,才得以在亂世中保全自身,而這樣的人通常就會被人們稱為「土匪」。▲土匪山寨劇照清朝末年,在社會上曾經有這樣一句話廣為流傳,「山東出響馬,河南出蹚將」。
  • 「山東出響馬,河南出蹚將」,「蹚將」是何意?有什麼歷史淵源
    為此便有一句古話流傳於世:「山東出響馬,河南出蹚將」。「蹚將」與「響馬」都是對這類人的特殊稱呼,其實就是山大王的別稱。自古山東多響馬「響馬」出自於唐朝時期,這些山大王之所以被冠上「響馬」的名稱,其實是因為這些人落草為寇前大多都是養馬的夥計。
  • 「東北出響馬,河南出蹚將」,響馬指土匪和好漢,蹚將指的什麼?
    關於土匪有這樣的一個俗語:「東北出響馬,河南出蹚將」。這句話的意思是,東北省容易出響馬,而河南省會出蹚將。那麼,這裡的響馬和蹚將到底指的是什麼意思呢?這兩個詞語真的只是土匪嗎?這兩個詞語的背後會不會有別的故事?首先,我們來說一說響馬。其實,響馬的意思和我們理解的差不多,都是指攔路搶劫的強盜。
  • 民國五大匪區: 山東、河南、湖南、四川、東北
    據統計,民國時全國人口約為4億,而土匪最盛時則達到了2000萬人之多,佔據總人口的5%,其中尤以山東、河南、湖南、四川、東北五個地區最為猖獗。山東從明清時代,就有「山東出響馬」的說法,小編是山東人,小時候也經常聽老人們說民國時土匪橫行的景象。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各派都喜歡在山東招兵,像吳佩孚、孫傳芳、王佔元、褚玉璞等都是其中佼佼者。
  • 為何山東的土匪叫「響馬」,難道這也算山東特產?
    (註:本文為曰古談今獨家原創內容,侵權必究)為何山東的土匪叫「響馬」,難道這也算山東特產?很多影視劇題材裡面,經常會有一種人物叫響馬賊。想必看過以前的電視劇的人都不陌生。於是很多人會認為響馬賊肯定是內蒙那邊居多,畢竟那邊的人養馬,但其實並不是。響馬賊這個詞最早起源於山東,那時候的土匪盜賊會在自己騎的馬上掛上鈴鐺,另外馬賊出動前,還會發射響箭,於是就有了這樣的名號。但是山東自古以來就是孔孟之鄉,按理說當地的人應該十分注重忠孝廉潔恥,為什麼會盜賊不斷,甚至從秦漢到晚清,山東的馬賊從未間斷。
  • 民國傳奇:山東的最後一個響馬
    第二天,在歷史上轟動一時的山東臨城特大國際劫持案,迅速傳遍了整個中國,讓黎元洪曹錕兩位大總統也是震驚不已,自然也引發整個國際社會的關注。所有人都在問,那個叫孫美瑤的響馬,是吃了熊心豹子膽嗎?01.山東自古出響馬都說山東自古出響馬,那麼山東都出過哪些響馬嗎?我們可以按時間順序簡單梳理一下。
  • 山東不產戰馬,為何從秦漢到晚清老出響馬賊?
    《水滸傳》描述的梁山聚義雖然有很多想像成分,但確實也反映出,河網交錯、湖泊密布,一定程度上有利於盜賊竄伏來往。據《續資治通鑑長編》記載,北宋時魯西區域的盜賊極多,997年有鄄城、單州(單縣)、金鄉、巨野之盜,1017年有齊(濟南)、鄆城盜賊出沒,1043年京東(今豫東、魯西南一帶)賊處處蜂起。幾乎每過二三十年,就會有強盜出沒。這種頻率,也是沒誰了。
  • 山東不產戰馬,為何從秦漢到晚清老出響馬賊?
    他們是山東獨有的一種馬賊,在實施搶劫前,往往先射出一支響箭,故名響馬。諸如《說唐》《隋唐演義》中,程咬金劫王綱,搶了靠山王楊林的錢物,就是山東響馬的經典搶劫方式。但奇怪的是,山東並不是產馬地,為什麼盛產馬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