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一個演員的標準,從來不是以名氣來判斷,演技和藝德乃是重要參照物。縱觀當今的演藝圈,一些演員雖沒有大紅大紫,但是演技卻深入人心。成名這件事,從來沒有公平可言,演技加實力固然重要,機會和運氣同樣不可或缺。真正的智者,不會怨天尤人,而是在默默無聞中積蓄力量。用演技徵服觀眾,用作品成就經典,用角色贏得尊重,這才是一個合格的演員。
大人物有大人物的光環,小人物有小人物的精彩。對於男演員而言,胸懷大度才是男人之美,海納百川剛柔相濟才更出色。和那些靠緋聞走紅的藝人相比,憑真本事苦熬多年才成名的演員更值得欣賞。今天我們說的這一位,他出道多年沒名氣,49歲改名之後走紅,演了《人民的名義》最耿直的人物,他就是演員黃品沅。
俗話說:「酒香不怕巷子深,遲開的花會更香」。風光時不驕不躁,低谷時不卑不棄,始終保持一顆演戲的初心,總會迎來綻放螢屏的時光。在花美男和小鮮肉之後,大叔熱也席捲開來,或許黃品沅不屬於那種有型有款的演員,但卻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資深演技派。硬朗的外表,健碩的身材,如同螢屏上行走的荷爾蒙一般,將每一個角色都刻畫的淋漓盡致。
黃品沅的原名黃若萌,或許是因為出身的緣故,他的作品多是以革命題材的作品為主。在劉敏濤和張光北主演的抗戰劇《血色湘西》裡,黃品沅扮演了女主角田穗穗的父親「田大有」;侯勇和劉勁主演的戰爭電影《八月一日》,他又扮演了賀龍手下的團長「魏老三」;以及搭檔孫紅雷出演的革命戰爭歷史劇《人間正道是滄桑》,飾演了黃埔三期六班班長,血性十足的國民黨軍將領範希亮等。
作為演員,黃品沅的起點並不算高,而且出道時間也不算早,但他憑著對藝術的堅持和對理想的執著,一步步找準了屬於自己的位置。2010年,黃品沅搭檔張豐毅出演了年代劇《半路兄弟》,在劇中扮演了一個有情有義的工廠領導「郎三」;還有在近代革命劇《追捕渣滓洞劊子手》,他又飾演了一個令人憎惡的反面角色「徐遠舉」。雖然片約不斷作品不少,令人遺憾的是他並未脫穎而出,一直處於不溫不火的狀態。
正所謂:「是金子總會發光的」。2014年,他搭檔張嘉譯、宋佳出演了近代戰爭劇《四十九日·祭》,在劇中扮演了保家衛國的軍人「李全有」。也正是從這部戲開始,他將自己的名字黃若萌,正式更改為黃品沅。有時候人生就是如此奇妙,出演了一些列經典作品的黃品沅沒有名氣,反倒是改了名字後被人銘記。在這部劇中,黃品沅將一個軍人的熱血軍魂,刻畫得令人心潮澎拜,憑藉這個角色小獲知名度。
走紅之後的黃品沅並沒有急於求成,一如既往的本著對藝術的嚴謹,和對觀眾負責的態度,低調到近似於不食人間煙火。雖然邀約接踵而至,但他為了更高的藝術追求,每一部作品都是經過反覆斟酌。《大清鹽商》中的「阿桂將軍」、《戰魂》中俠骨柔情的「曹林建」、《少帥》中的「郭松齡」等,他都用演技和藝德向人們詮釋了一個好演員的藝術修養。
相信大多數人認識黃品沅,還是源於今年的熱播反腐大劇《人民的名義》,他飾演了劇中最耿直的角色「易學習」。在這部官商鬥法,正邪較量的作品中,黃品沅的戲份並不多,但幾十位老戲骨爐火純青的精彩飆戲,引發了口口相傳的口碑效應。憑藉著該劇的熱播,黃品沅又一次嘗到了走紅的滋味。從默默無聞的小演員,到家喻戶曉的老戲骨,忍得了寂寞,才配得上繁華。
《人民的名義》之後,黃品沅又參演了都市懸疑電影《丟心》,如同該片的宣傳語一般「丟什麼,不能丟了良心」,也時刻警醒著黃品沅對藝術的執著。尤其是在該片,一場雨中的戲份,他反覆拍攝八次,全身溼透兩個小時,沒有任何抱怨,只為達到心中的精益求精。正是這份敬業和踏實,讓他片約不斷成為大器晚成代表性人物之一。
或許時至今日,依然有很多人記不住黃品沅,但角色才是對演員最好的褒獎。有人生的歷練,有歲月的沉澱,有對待這個職業的敬畏之心,才有功成名就後的淡然與從容。沒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員,對一個好演員來說,成名永遠不會晚。祝福黃品沅,期待未來帶給我們更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