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中國網訊】中美的貿易紛爭,對中國的經濟與政策產生了諸多影響,也促使了全球供應鏈重新布局。那麼,未來中美關係將會走向何方?
在日前由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上海交通大學中國金融研究院和國際金融家論壇聯合舉辦的上海金融論壇上,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院長吉爾菲·蓋瑞特(Geoffrey Garrett)出席2018年上海金融論壇,並發表主旨演講,暢談中美關係未來發展。
我來自澳大利亞,學的是政治學。1978年對我來說非常重要,因為我在那年開始上大學,而這一年對中國也很重要,因為那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元年。
在過去四十年裡,發生的最重要的事情有三件,第一是氣候變化,這在未來還將繼續發展;第二是數字經濟、電腦、移動技術等;第三就是中國的崛起。中國在四十年裡維持了近10%的增長率,中國的崛起不僅是中國歷史上,更是人類歷史上最重大的事件。當然,在中國崛起的同時,美國依然一直維持著老大的地位。
美國選擇聚焦雙邊貿易的時機非常不好
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貿易國,主要依靠製造業的低成本製造組裝來發展,但這是對中國經濟發展過時的看法。
今天我們生活的中國和過去的中國完全不同,現在,越來越多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中國的創新經濟和中國製造2025戰略上,而中國走向世界的方式,我想用「一帶一路」戰略來代替。「一帶一路」是中國走向世界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們要用全新的視角看待中國如何融入世界。
自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中美之間的出口快速增長,但由於美國出口的基數較低,導致美國貿易赤字。因此美國一直認為是中國做錯,才使得中國始終是順差國,而美國總是逆差國。
但是,我想任何懂經濟學的人都不會贊成美國的這種想法。
美國貿易赤字大,是因為中國人善於攢錢,這就意味著貿易政策的任何改變都不會直接影響到當前美國的貿易赤字。從長期來看,刺激中國的國內消費,鼓勵美國人存款,提高美國儲備率才能解決美國的貿易赤字問題。
實際上,此時此刻,美國選擇聚焦雙邊貿易的時機非常不好,因為如今產品的供應鏈和配送網絡都已經非常全球化。當然,中美之間的貿易赤字主要是過去十五年積累的,這件事從經濟學角度來看並沒有那麼重要,但在政治方面就顯得尤為重要。這也就是為什麼川普總統為何最近在對華政策上顯得如此強硬的原因。
行動支付是中國創新的典型
十年前,美國通用汽車遇到經營困境。在得到歐巴馬政府拯救後恢復了盈利,因此美國人歡呼鼓掌,相互祝賀美國製造再次歸來。但實際上,通用汽車之所以重新恢復盈利是因為它向中國銷售汽車。通用汽車與上汽合作後,它每年在中國銷售的汽車輛比美國多一百萬輛,成為其主要的盈利引擎,這就體現了中國市場的重要性。但是我們在美國政治領域不談論這些事,因為這些車是在中國製造的通用汽車。
如今,中國在創新方面的典型例子就是行動支付。在行動支付方面,中國領先於世界。在美國,行動支付的市場非常小,只有中國的1/50。有形的貨幣已經在幾千年裡大行其道,人們早已習慣了這種有形貨幣,可是未來無形的支付將由世界領先中國,這就是中國的創新。
中國的另一個創新在於汽車行業。汽車是20世紀劃時代的產物,方便了人們出行交通的同時,也造成了負面的環境汙染。所以,未來十到十五年,或許我們將不再使用內燃發動機,而使用電動車。不過,去內燃機的進程也是由中國領先,因為世界上所有的汽車集團,大部分的電動車研發都在中國開展,因為他們認為未來的中國擁有更多發展可能。
中國加大技術投入是合情合理的
「一帶一路」戰略對中國的發展非常重要,目前世界上已有120個國家擁有「一帶一路」項目。從美國立場看,中國的發展是不公平的,因為中國政府過多地參與經濟活動。再者,美國認為中國對於先進技術的投資可能對美國的未來構成國家安全威脅,因為這些先進技術都是軍民通用的。
在中國看來,今天面臨的最主要挑戰在於不要掉入中等收入陷阱,成為一個小康國家。因此,在人工智慧、量子計算、機器人、5G通訊等方面加大技術投入,往價值鏈方向發展,這對中國來說是合情合理的。
不過,我非常高興在過去的48小時,看到了美中2019年3月有可能達成一致的貿易政策輪廓。第一是減少關稅,中國將減少對美進口的大豆等物品的關稅,這是中美貿易戰爭中最容易解決的領域。
第二是有關市場準入,這個較難解決。中國對外資的限制制定於十五年前,已經明顯過時,需要重新思考修改。我相信中國政府同意這個觀點,因為中國政府在合資企業要求方面已經有所放寬,在金融服務行業也已放開。
第三是關於先進技術的,這個更難解決。未來,專有技術對經濟發展將起到更大作用,但同時也會給國家安全帶來更大挑戰。我認為,中國在高科技方面更加開放是符合中國利益的。
當然,美國也需要做出改變。出於國家安全的理由,美國的確可以阻止國外的投資,但現在美國人更擔心,有過多的中國投資在美受阻,因為中國的投資在21世紀將是全球經濟的重要參與者。
「一帶一路」強調的是共贏
過去,中國以外的人並不關注「一帶一路」戰略,但是現在他們都開始關注了,並認為中國在利用債務外交,在新興市場中獲得戰略資產的控制權。即中國在一些國家通過借貸進行基礎設施投資,一旦這些國家無法還債,中國就控制了這些資產。
但中國的「一帶一路」強調的是共贏。一方面,中國在基礎設施方面擁有悠久的專業知識,而很多新興市場面臨的最大挑戰恰好是基礎設施。因此中國將基礎設施出口到歐洲、東南亞等地可以釋放巨大潛力,這是一件好事。但是,我建議中國能夠讓更多的當地人進入「一帶一路」項目中,增強當地居民的參與感。
雖然我不是經濟學家,但是我認為全世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在過去二三十年間各國建立的經濟紐帶。我是一個樂觀主義者,一個不容置疑的事實就是中國正在全面融入全球經濟之中。我們有著一體化的全球體系,而中國和美國是全球經濟的核心,因此我依然對未來的中美關係保持樂觀。
當然,未來的路是不平坦的,但中美關係在未來六個月肯定會比過去六個月改善得多。
註:根據嘉賓現場演講速記整理,標題為編輯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