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外國語學院蔣躍教授團隊在科研成果國際...

2020-12-21 西安交大新聞網

外國語學院蔣躍教授研究團隊的主要研究方向為語料庫翻譯學和計量語言學視域下的翻譯研究。團隊成立6年來,在蔣躍教授的帶領下,團隊立足於國內外語料庫翻譯學研究的現狀,積極探索語料庫翻譯學和翻譯研究與計量語言學的學科交叉與融合,謀求翻譯學多元交叉的跨學科研究,在持續推進語料庫翻譯學和翻譯研究多元交叉、客觀化、科學化和國際化發展的道路上取得了豐碩成果。

在過去一年裡,蔣躍教授團隊發表高級別學術論文13篇,(其中SSCI論文5篇,SCI論文1篇,CSSCI論文6篇),在科研成果國際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近一年,團隊有2篇論文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Lingua上。其中,「Effect of Dependency Distance of Source Text on Disfluencies in Interpreting」論文一經發表,就引起了國際口譯研究權威學者Daniel Gile的關注。Gile教授對該論文成果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並給予高度評價,主動發來郵件索要論文以撰寫評論文章,並與團隊達成進一步合作意向。

團隊在不斷推進科研成果國際化的同時,秉承西遷精神,牢記「立德樹人,服務國家」宗旨。注重培養品學兼優的學術人才,加強思政教育貫穿平時的研究生教育和學術活動。團隊成立6年來,已有9名研究生因品學兼優獲得國家級獎學金。在緊跟國際前沿的同時,研究團隊也堅持把科研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堅持科研服務國家、服務社會的理念,在國內權威學術期刊上發表了一系列理論與重大現實問題相結合的論文成果(CSSCI論文2篇,CSSCI擴4篇),還積極向政府決策部門就中國文學外譯活動提供政策諮詢和獻計獻策,已有3篇相關論文發表。

相關論文成果的發表,體現了科研工作者的家國文化情懷,如《複雜系統視閾下的中國文學海外譯介—以陝西當代文學的譯介為例》一文的發表,為國內文學譯介提供較為切實可行的翻譯運作模式,為陝西文學乃至中國文學「走出去」盡綿薄之力。團隊還在平時的翻譯教學中運用學術成果,努力將學術成果轉化為社會效益,邀請國內外知名學者舉辦各類講座,參與博士生教學環節,提升了學院翻譯研究的學術水平,擴展了研究視野,培養和提升了師生的學術自信和文化自信。

相關焦點

  • 搞科研,就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他的奮鬥人生充分詮釋了何謂「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窮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科學研究不僅需要在書齋裡實驗室中窮經皓首,更需要在廣闊大地上幹一番事業,最終反哺社會、造福於民。一定意義上,那些轉化為現實成果、惠及蒼生的科學研究,才是最有價值的。
  • 重慶交通大學交通運輸學院教授劉唐志:要把論文和成果「寫」在祖國...
    曾主持科技部、公安部、交通運輸部重大科技專項子課題2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子課題2項;主持交通運輸部、重慶市科技局省部級科研項目4項,橫向項目30餘項;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SCI、EI檢索論文10篇;獲國家授權發明專利6項,實用新型專利8項;出版專著1部。
  • 建設美麗中國 | 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4個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建設美麗中國 | 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近年來,上海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面向長江經濟帶、長三角一體化等國家戰略,加大科技創新投入,支持科研團隊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 李屏南:把論文寫在祖國農村大地上
    2020年8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南海主持召開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時指出,「新時代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豐富實踐是理論和政策研究的『富礦』」,希望廣大理論工作者「從國情出發,從中國實踐中來、到中國實踐中去,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使理論和政策創新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中國特色
  • 我和我的家鄉——北大教授向勇: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從此,向家院子變成了「花田間國際鄉村創客營地」。在這裡,他開設「鄉村課堂」吸引了大學生前來支教,還創辦了「大巴山花田藝穗節」,用藝術喚醒這座古老的村落。今天的節目,一起去聽聽向勇講述他與家鄉的故事。
  • 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主持人:在日前舉行的2020年上海人類學學會學術年會上,天津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鄭連斌榮獲2020年「人類學終身成就獎」。鄭連斌今年72歲,從事體質人類學研究近40年,他的團隊在國內率先完成了漢族、蒙古族等39個族群的體質研究,獲得了超過6萬人的400多萬個有效體質數據,建立了全國最大的民族體質人類學資料庫,他用一個個腳印把論文寫在了祖國大地上。來聽記者趙徵的報導。不同民族的人,人體數據有什麼區別?鄭連斌最清楚。
  • 四川文理學院外國語學院第一屆科研工作大會暨學術交流會成功召開
    為紮實推進學校「三步走」發展戰略和「1234」總體部署,切實增強外國語學院全體師生的科研意識,提高科研質量,12月4日,四川文理學院外國語學院第一屆科研工作大會暨學術交流會成功召開。黨委副書記、校長刁永鋒教授,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張超,外國語學院名譽院長、西南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文旭教授,西南大學外國文學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劉立輝教授出席了大會。會議由張超主持。刁永鋒指出,做好科研是高校職責所在。
  • 67歲北大外國語學院朝鮮(韓國)語言文化系教授金景一逝世
    67歲北大外國語學院朝鮮(韓國)語言文化系教授金景一逝世 澎湃新聞記者 蔣子文 2020-11-13 11:44 來源
  • 鑄外語文化底蘊,育國際視野人才——山東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
    學院概況  山東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前身是創建於1956年的外國語言文學系,1966年改系建院。2011年與大學外語教育學院合併,成立新的外國語學院。外國語學院下設5個系,1個教學部,2個編輯部和11個研究中心。
  • 中山大學管理學院秦昕教授交叉學科團隊最新研究在國際頂級醫學...
    近日,中山大學管院秦昕教授交叉學科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Association of high profile football matches in Europe with traffic accidents in Asia: archival study」在國際頂級醫學刊物《英國醫學雜誌》(British Medical Journal
  • 我校顏雲輝教授團隊的研究成果入選國際知名期刊的Popular Articles
    近日,東北大學機械工程與自動化學院顏雲輝教授團隊的研究成果「An End-to-end Steel Surface Defect Detection Approach via Fusing Multiple Hierarchical Features」入選國際儀器儀表類知名期刊《
  • 近期,四川大學10項重要科研成果登上國際權威期刊!
    作為國家知識創新和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四川大學科研實力雄厚,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近期,川大師生在多個研究領域均又取得重要進展,成果分別登上Nature、Cell、Science等國際權威期刊。  4、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官網報導楊成團隊在Nature Chemistry上的成果  5月28日,學校化學學院楊成課題組與香港浸會大學黃陟峰課題組
  • 2020北京郵電大學網絡空間安全學院溫巧燕教授團隊招聘博士後人員...
    因科研項目需要,北京郵電大學網絡空間安全學院溫巧燕教授團隊(量子密碼與量子算法組)招聘博士後人員,歡迎有志於謀求發展、共創事業的青年才俊加盟。高飛教授主要研究量子密碼、量子算法及相關量子信息問題,發表SCI論文90餘篇,其中中科院Top期刊、CCF A類期刊51篇,ESI熱點論文和高被引論文各2篇。SCI總他引3000餘次,H因子為37。2篇第一作者論文分別入選「中國百篇最具影響國際學術論文」、中國物理學會年度「最有影響論文」一等獎。
  • 外國語學院師生踐行西遷精神 推動學院高質量發展
    外國語學院師生也以實際行動,推動學院高質量發展。思想文化建設夯實發展根基外國語學院長期以來堅持將思想文化建設融入人才培養、日常教學以及科研、學科發展工作中。推進「課程思政」,落實實踐育人。積極鼓勵指導學院教師申報課程思政項目,目前已獲批校課程思政教改項目16項,開展課程思政試點課程2門次。
  • 把論文寫在脫貧攻堅的大地上
    會上,省委宣傳部、省委黨校、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省社科院、省社科聯、貴州大學、貴州師範大學、貴州財經大學、貴州民族大學的專家學者,省主要新聞媒體負責人和參與實地調研的記者,緊緊圍繞「把論文寫在脫貧攻堅的大地上」主題,紛紛表示要深入宣傳解讀省委團結帶領全省幹部群眾決戰脫貧攻堅取得的顯著成就背後的現實邏輯和理論邏輯,為奮力開創百姓富、生態美的多彩貴州新未來營造良好的思想理論氛圍。
  • 把農業科研論文寫在大地上——記山西省農科院原研究員姚建民及其...
    新華社太原12月30日電題:把農業科研論文寫在大地上——記山西省農科院原研究員姚建民及其創新團隊新華社記者王飛航隆冬時節,天寒地凍,而在山西省武鄉縣故縣鄉十裡坡村的龍暉種子專業合作社裡,社員們正討論得熱火朝天
  • 廣東醫科大學劉建強教授團隊又在國際權威期刊發表研究論文
    相關成果刊登在國際權威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中科院一區,IF=10.652)。  劉建強教授課題組一直以來致力於設計和構建多模式和多模態新型藥物載體的研究工作,該研究工作可為多種藥物協同治療、實時可視化和葉酸靶向的診療一體化載體材料提供了新思路,為製備新型金屬-有機骨架藥物載體以及臨床前應用提供了理論和實驗基礎。近年來,該課題組在該領域上取得了相關研究進展,發表了系列研究論文和取得科研課題。  劉建強教授是廣東醫自己培養的優秀青年科研骨幹。
  • 王麗君:將科技論文寫在呼倫貝爾大地上
    從普通的農技人員到農業科技專家和帶頭人,她將自己一生所學服務於「三農」,將技術成果展示于田間,將科技論文寫在呼倫貝爾大地上。她就是呼倫貝爾市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黨支部書記、主任王麗君。1986年,畢業於內蒙古農牧學院農學系的蒙古族姑娘王麗君回到家鄉呼倫貝爾。34載冬去春來,她始終奮鬥在農技推廣戰線上,每年在田間地頭工作的日子超過120天。從農作物新品種、新技術的引進試驗研究到示範推廣,從農村適用技術材料的整理編寫到精準產業扶貧培訓、科普三下鄉、田間地頭指導,從春天項目地塊落實、技術跟蹤服務到金秋實地測產和總結分析,哪裡需要她就在哪裡。
  • 西南大學精準扶貧的責任與擔當: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把成果結在農戶家
    一直從事石柱黃連產業的打造、黃連深加工及綜合開發利用等工作的李學剛教授,迄今為止已發表相關學術研究論文120多篇,申報技術發明專利38件,開發產品12個,申報黃連成果獎3項。1998年西南地區肉牛養殖尚未起步,也沒有適合當地地理氣候條件的肉牛品種,左福元帶領的肉牛科研團隊決定先從改良本地黃牛開始發展肉牛養殖產業。當地人稱左福元為「吹牛教授」。包鸞鎮飛仙洞村2002年被選為南方肉牛改良科研項目試點村,引入了紅安格斯牛、西門塔爾牛等8個世界優良品種,與本地黃牛實行雜交。「左教授不是吹牛,是真牛!」
  • 「費孝通作品精選」發布:「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12月12日,北京大學文研院、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和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共同舉辦了「紀念費孝通先生誕辰110周年暨『費孝通作品精選』新書發布會」,會議邀請清華大學新雅書院院長甘陽、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王銘銘、中國政法大學社會學院副教授楊清媚等老中青三代專家學者與會,再議「社會科學中國化」的百年議題,紀念費老博大的思想遺產和高潔的「士人」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