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荷蘭人的運氣真是不錯,很多跟荷蘭關係不大、甚至毫不相干的東西,都被用「荷蘭」來冠名。不知底細的人,還真可能被這些掛著「荷蘭」頭銜的名字唬住。
誤會成就了「荷蘭豆」
許多人家都養過「荷蘭豬」,其實「荷蘭豬」並不是豬,也非產自荷蘭,它原本是一種豚鼠,原產地是非洲的幾內亞,之所以被華人圈稱為「荷蘭豬」,是因為最初將這種小寵物引入遠東的經銷商是從荷蘭進的貨。稱之為「豬」,則是唯恐當時的人無法接受養老鼠當寵物的新時尚。
再比如「荷蘭豆」,其原產地有的說在衣索比亞,有的說在伊朗,總之離荷蘭山遙水遠。但從園藝師到大廚都稱其為「荷蘭豆」,其實是因為這種豆最早是荷蘭園藝家在世界上推廣開來的。
如果說「荷蘭豆」好歹也有不少荷蘭人在種植,雖不是「生母」還能湊合算「養母」,可「荷蘭芹」的產地是地中海沿岸的義大利、西班牙和阿爾及利亞,荷蘭本身氣候不宜,至今種植也不普遍,照樣都以「荷蘭」冠名。
很多「荷蘭」名字來自日本
如果仔細研究一下,就會發現很多冠名「荷蘭」的「冒牌貨」,其名稱都源自日本。原來16世紀時,荷蘭商人、冒險家和傳教士紛紛來到日本。因擔心「蠻夷之術」傳入,日本下令鎖國,只允許開放長崎平戶島一處,與中國、荷蘭兩個國家通商。由於荷蘭是唯一和日本通商的歐洲國家,因此很多被外國人帶入的東西,統統被稱為「蘭物」。比如「荷蘭瓜」,其實是原產印度的黃瓜,而「蘭醫」其實是西醫。更有甚者,法國博物學家狄德羅、英國化學家波義耳,甚至古希臘數學家歐幾裡德,他們都一度被日本人稱為「蘭人」,他們的著作也被稱為「荷蘭書」。在長達300多年的歷史上,日本人乾脆把所有歐洲的自然科學、社會科學都叫「蘭學」。
有些東西甚至根本就是日本貨,因為借鑑了西洋人的一些特色,也被冠名「荷蘭」。像「荷蘭糖豆」又名金平糖,原本是日本戰國時代結合西洋製法發明的一種新穎糖豆,卻因首先出自當時的「荷蘭碼頭」(西洋商人出入較多的商港),也被冠以「荷蘭」二字。還有前面提到的「荷蘭瓜」,這倒的確是荷蘭水手從印度引入日本的,但日本人引種後進行了改良,和原先的黃瓜差異很大。在荷蘭,「荷蘭瓜」反倒被滑稽地稱為「日本瓜」。
紅夷大炮也不是荷蘭貨
這種不分青紅皂白都管洋貨叫「荷蘭」的風俗不但日本有,古代中國也有。明清之際有種重型大炮叫「紅夷大炮」,這種炮威力巨大,袁崇煥曾用它擊退後金軍,打傷了叱吒風雲的努爾哈赤。「紅夷」是明朝人對荷蘭人的稱呼(因為許多荷蘭人頭髮是紅色的)。擁有紅夷大炮的多寡,一度成為明、清兩軍勝負的關鍵。但有趣的是,明清戰場上數以千計的「紅夷大炮」90%都不是荷蘭貨,不是從澳門進口的葡萄牙產品,就是中國人在少數洋人幫助下自行仿造的國貨。不過這次荷蘭人的「冒名」也不是完全沒道理:明朝人最先看到這種重型火炮,是在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商船上,因此先入為主地將這種炮的專利「奉送」給了荷蘭。
版權作品,未經《環球時報》書面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