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因純淨而美麗,因嚴謹而進步——萬鋼、戚發軔、樊錦詩與大學生...

2020-12-19 中國科協

「科學因純淨而美麗,因嚴謹而進步。」11月20日,2020年全國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傳教育報告會暨宣傳月啟動儀式在清華大學舉行,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主席萬鋼對現場大學生如是說。

報告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和敦煌名譽研究院院長樊錦詩,分別圍繞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航天事業發展和敦煌文化保護研究的歷程,與大學生們交流科學道德、學風建設,以及科學家精神。

求真務實,呵護科學聖潔

堅持求真務實的態度是對純淨科學世界的呵護。「唯真求實是科技工作者的DNA,誠信的聲譽是科技工作者重要的個人資產。」萬鋼說,對科學研究工作中的任何弄虛作假行為都要「零容忍」。

報告中,戚發軔和樊錦詩也都提到:「科學,來不得半點虛假。」

「能給實驗和數據摻假嗎?不能。航天人不能做任何一點虛假的、冒充的、不經過考驗的東西。」戚發軔認為,因為不懂而犯了錯誤,可以理解,但犯了提供虛假信息這種錯誤,就不能容忍。

回首做敦煌石窟考古報告的艱難歷程,樊錦詩說:「石窟考古報告這項工作一定要秉承科學精神,為了對歷史負責,對文化遺產負責,必須求真求實,來不得半點虛假。」

如何做到求真務實?萬鋼認為,科技工作者要高度重視道德自律,在邁向學術生涯的第一步就做到潔身自好。他勉勵大學生們自覺遵守學術規範,做到博學、慎思、審問、明辨、篤行。「真正把做人做事和做學問統一起來,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傳播者,以深厚學識、良好修養贏得社會尊重。」

在科研道路上,堅持求真務實需要勇氣。萬鋼認為,科技工作者不僅不能迷信學術權威、盲從現有學說,相反要敢於大膽質疑、不斷實驗、不斷突破、認真求證。

「恪守求實精神,做社會風尚引領者。」萬鋼希望科學家能成為年輕人嚮往的職業,讓踐行科學家精神成為廣大科技工作者的行動自覺。

嚴謹細緻,成就科學偉業

「在科研工作當中,不允許有半點馬虎。」萬鋼說。

嚴謹細緻是航天事業的優良作風。從東方紅一號發射到長徵五號B升空,從北鬥全球組網到嫦娥五號蓄勢待發,我國航天事業從無到有,逐漸成為航天大國。戚發軔說,成績的取得離不開航天人對「嚴肅認真、周到細緻、穩妥可靠、萬無一失」的遵循,「對比一些國家,我國航天發射成功率較高,就是得益於『嚴謹細緻』的優良作風。無論做學問還是搞科學工程,要想前進,必須嚴格。」

嚴謹細緻也是樊錦詩從事敦煌文化研究的重要心得。敦煌石窟有數百個洞窟,要做全集記錄性考古報告,是一項艱巨浩繁、長期的、基礎性系統工程,而且國際上無先例可循。樊錦詩和團隊迎難而上,查資料、深入思考、艱難探索,最終用約30年時間編纂完成《敦煌石窟全集》第一卷——《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報告》。「絕不能馬馬虎虎。」樊錦詩對大學生們說,「一定要腳踏實地,甘坐冷板凳,做好每一個細節,才會產生合格的成果。」

青年一代使命在肩,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需要傳承。戚發軔說,「我們國家現在面臨嚴峻挑戰,提倡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太重要了。道德高尚、學風嚴謹是年輕人需要重視的事情。」

報告會上,主講人還勉勵青年學子胸懷報國之志,堅持自力更生,堅定創新自信。戚發軔希望他們認識到時代賦予的重任,通過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實現強國夢,「解決『有無』問題要靠自己,解決『趕超』問題更要靠自己」。萬鋼則鼓勵他們保持好奇心和探索激情,勇闖深水區,敢闖無人區,精神上挺直腰杆、實踐中撲下身子。樊錦詩叮囑他們要踏踏實實做研究,守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

據悉,今年是全國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工作開展的第10年,師昌緒、袁隆平、吳良鏞、潘建偉、薛其坤等院士專家都曾受邀作宣講。今年除了主旨報告,還將舉行弘揚科學家精神、學風傳承等系列活動。(代小佩)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陝西科技大學組織研究生觀看《2020年全國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
    報告會由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懷進鵬主持,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萬鋼代表主辦單位致辭,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和中國工程院院士、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作專題宣講報告。
  • 「百萬師生同上一堂學風課」 2020年全國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
    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主席萬鋼同志致辭,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懷進鵬同志主持報告會,中國工程院院士戚發軔先生、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先生作報告。萬鋼在致辭中指出,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進一步強調要「加強學風建設,堅守學術誠信」,並著力「健全科技倫理體系」,這為今後一個時期的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工作指明了方向。
  • 樊錦詩:11年「數字敦煌夢」成真
    樊錦詩認為,數位化保護展示是必然趨勢。上世紀80年代一次偶然的機會接觸到計算機,樊錦詩當時對數位化所帶來的永恆感受到了極大震撼,"如果將敦煌莫高窟製作成永存的科學檔案就好了。"  樊錦詩與同事馬上著手洞窟數位化探索。樊錦詩說,數字敦煌的進度是慢工出細活,一幅壁畫要用軌道固定相機拍攝,一面牆可能要幾千張照片才能拼起來,"一個洞窟要做一份檔案,492個洞窟就要做492份檔案。
  • 戚發軔:一部簡寫版的新中國航天史
    回憶起中國航天的飛速發展,戚發軔有喜悅,也有時不我待的急切。王斯敏攝  如果有人為戚發軔立傳,這部傳記看起來一定像一部簡寫版的新中國航天史。  一個簡陋食堂成了教室,老師是錢學森,學生是包括戚發軔在內的新分配大學生,課本是錢學森自編的《飛彈概論》。除了自力更生,當時還有援助中國的蘇聯專家在,也算是一個「拐棍」。雖然創業艱難,但是幹勁無窮。  1958年,好消息來了——研究飛彈的年輕人可以到莫斯科茹可夫斯基航空軍事工程學院學習!
  • 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頒獎 鍾南山樊錦詩獲科學與技術成就獎
    本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獎共評選出52名獲獎人,主要集中在高校、科研院所,中青年成為獲獎科技工作者主體。  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最高獎項——「科學與技術成就獎」授予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鍾南山院士和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研究員。
  • 擇一事、終一生——「敦煌女兒」樊錦詩先生做客新生見面會
    陳正啟書記代表全院職工和師生們熱烈歡迎樊錦詩先生到來,並簡要介紹了樊錦詩先生和敦煌的緣分:自上世紀60年代從北京大學畢業之後,樊錦詩先生就紮根大漠,潛心研究,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唐代前期和中期洞窟的分期斷代
  • 敦煌的女兒—樊錦詩
    現在帶領大家了解敦煌的女兒——樊錦詩。樊錦詩:浙江杭州市人,1938年7月出生於北平成長於上海。曾任敦煌研究院院長,現任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蘭州大學兼職教授、敦煌學專業博士生導師。自1963年北京大學畢業後,面對北京與上海的選擇,樊錦詩毅然選擇了千裡之外的西部小鎮,一來敦煌就再也沒有離開,已在敦煌研究所堅持工作50餘年,被譽為"敦煌女兒"。
  • 樊錦詩:能為敦煌做點事 無怨無悔
    編者按:科學家精神是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
  • 樊錦詩:「敦煌的女兒」,絢麗卻又低調的一生
    於是帶著這兩個疑問,小編打開了百度搜索,輸入了「樊錦詩」三個字......樊錦詩少年照【平凡的出生】1938年,浙江杭州籍貫的樊錦詩在北京出生。當然,她積極向上的每一步階梯都是自己拼搏築壘而成,每一個臺階上都留下過她汗水的痕跡:帶領研究所的工作者一起一路從壁畫病害防治到崖體加固,從環境監測到風沙治理,不斷摸索、開展科學保護之路,打開了敦煌遺產保護的新篇章;
  • 重慶大學周緒紅與鍾南山、樊錦詩同獲這項科技大獎!
    重慶大學周緒紅與鍾南山、樊錦詩同獲這項科技大獎!本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獎共評選出52名獲獎人,主要集中在高校、科研院所,中青年成為獲獎主體。今年該基金最高獎項——「科學與技術成就獎」授予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鍾南山院士和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研究員。重慶也有1人上榜——中國工程院院士、重慶大學教授周緒紅獲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 樊錦詩:科研就要腳踏實地,甘坐「冷板凳」
    11月20日,2020年全國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傳月啟動儀式在清華大學舉辦,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在活動現場以「守一不移,奉獻敦煌」為題做報告,為青年學子們上了動人的一課。樊錦詩在做報告(主辦方供圖)擇一事,終一生「國家的需要,就是我們的志願,這是一代大學生的共同志願。」
  • 樊錦詩首次回應,答案令人感動
    11月20日下午,2020年全國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報告會暨宣傳月啟動儀式在清華大學舉行。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敦煌女兒」樊錦詩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回應了,為什麼託譯林出版社給「考古女孩」鍾芳蓉寄信。學生圍著樊錦詩籤名。
  • 樊錦詩-中國青年報
    1963年,樊錦詩從北京大學畢業,懷揣著保護祖國文化遺產夢想,千裡迢迢來到了戈壁大漠深處的敦煌莫高窟。如今73歲的她已滿頭華發,還在為敦煌文物事業殫精竭慮。    敦煌莫高窟營造於公元4世紀至14世紀,作為人類的文化瑰寶,歷經千百年來自然侵蝕和人為的破壞,文物本體和環境都十分脆弱。
  • 萬鋼到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調研
    12月24日,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主席萬鋼到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調研。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懷進鵬,中國航發黨組書記、董事長曹建國一同參加。 萬鋼一行參觀了中國航發展廳,觀看了中國航發宣傳片,詳細了解企業發展歷程、型號研製、科技創新等情況,並聽取了深化改革、自主創新、黨的建設等方面工作匯報,對中國航發成立四年多來堅持走自主創新道路特別是心無旁騖聚焦主業所取得的成績給予肯定
  • 中國科協主席與黑龍江大學生見面會
    東北網6月29日訊(記者 王春穎 安澤)29日,第二十一屆中國科協年會中國科協主席與大學生見面會在東北林業大學成棟樓4樓會議室舉行。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主席萬鋼與來自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工程大學、東北林業大學、東北農業大學等4所高校的370名學生代表進行面對面交流。
  • 「敦煌的女兒」樊錦詩作客上圖 講述敦煌莫高窟及其文化價值
    人民網上海12月23日電 (記者 曹玲娟) 這個冬季,滬上不少文化愛好者熱議的話題是「敦煌」——被譽為「敦煌的女兒」的樊錦詩研究員近日作客「上圖講座」,為公眾講述敦煌令人敬仰與憧憬的文化價值。
  • 「敦煌的女兒」樊錦詩:敦煌是我的宿命
    從大學畢業至今,一生中大部分時光,樊錦詩都與她熱愛的敦煌壁畫和彩塑相伴。但她也坦陳,其實一開始對敦煌的惡劣生活條件有所恐懼。這份真誠,折射了她身為考古人,終其一生堅持的嚴謹誠實。因為家庭長期分離,幾次想離開敦煌都沒成行;臨近退休的年紀,又被任命為敦煌研究院院長,一幹17年,直到年逾古稀。如今,敦煌仍有很多事等著她去做。
  • 「敦煌女兒」樊錦詩: 一場不可複製的愛戀
    她就是樊錦詩。樊錦詩是誰? 01走進敦煌的少女受愛好藝術的父親影響,樊錦詩從小喜歡徜徉在博物館、美術館,很自然地知道了敦煌,並對這個藝術寶庫充滿神往。1962年,24歲的她和另外3名同學一起,因實習來到敦煌。
  • 「敦煌女兒」樊錦詩:心之所向的半世紀
    大學時的樊錦詩,最喜歡圖書館。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那個叫彭金章的男同學總是會比她早到,幫她佔座位。樊錦詩總習慣在手腕上系一塊毛巾手絹,彭金章看在眼裡,就送給她一塊繡有紅的、黃的、綠的小點點的毛巾手絹。可他不知道,樊錦詩並不喜歡花花綠綠的小點點。然而她沒吭氣,收下了。他又把他認為最好吃的家鄉吃食帶給她,其實並不合這江南姑娘的口味,她也沒說,開心地吃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