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浩在達州鋼琴博物館內彈奏鋼琴。
樂音流淌心飛揚。
達州鋼琴博物館內擺放著來自世界各國的名貴古董鋼琴。
達州鋼琴博物館內擺放著來自世界各國的名貴古董鋼琴。
達州鋼琴博物館內擺放著來自世界各國的名貴古董鋼琴。本文圖片由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向宇攝
11歲開始學鋼琴時,達州人葉浩說自己壓根沒想到,36年後能擁有716架來自全球各地的鋼琴,還能在家鄉建起全國面積最大、藏品數量最多的「鋼琴博物館」——達州鋼琴博物館,其中不少鋼琴來自百年前的王公貴族家庭,背後流淌著時光留下的故事,成為成渝文化走廊上一道靚麗的音樂風景。
如今達州市達川區的老百姓走出家門,就能邂逅「樂器之王」鋼琴的前世今生。從一位普通琴童到鋼琴培訓教師,再到鋼琴細分領域的「骨灰級收藏家」,葉浩說:「我就是想要見見大海,然後再回到大巴山區,為它做點什麼。」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婷 袁城霖
1
大巴山區飄來殿堂樂音
11月9日,達州鋼琴博物館館長葉浩坐在達州鋼琴博物館內,陣陣樂音從他的指尖下傾瀉而出,鋼琴曲《茉莉花》《我的祖國》《英雄讚歌》《春天的故事》《致愛麗絲》的旋律飄蕩在館內……這個博物館坐落在達州市達川區休閒文化體育公園內,附近不少市民趁著冬日難得的暖陽,在園內音樂廣場上溜達。愛美的年輕姑娘和閨蜜們舉起手機,在廣場上五顏六色的音符地標旁自拍,老人家安心地抱著小孩兒在草坪邊嘮著家常,不知不覺背後的銀杏樹已經由翠綠漸變為金黃。
如今這樣一幅看起來並不違和的生活真實畫卷,卻是十幾個月前「力排眾議」的結果。「在達州搞鋼琴博物館?最開始大家確實會覺得有點費解。」達州市達川區文化體育和旅遊局副局長葉君武坦言,開始有不少人提出質疑,鋼琴是音樂殿堂裡的「樂器之王」,感覺離普通老百姓的日子有點遠,何況達州一直以工農業見長,素有「中國氣都、巴人故裡」之稱,老百姓能接受這種小眾的「陽春白雪」嗎?大家心中打起了鑼鼓,甚至最初的團隊還邀請當地和業內專家反覆進行論證。
從小在達州長大的葉浩,對這座城市再熟悉不過。他想起了「沙漠裡賣鞋」的故事:「正是因為沙漠裡的人都沒有穿鞋,所以才能重新培養出一種新的消費習慣,是一片廣袤的市場。如果等到大家都來做這件事的時候,機遇已經晚了。」葉浩做事似乎總是「快人一步」,在同學都在想做教師時,他從四川音樂學院畢業後回達州任教,不久回成都開啟了鋼琴培訓;大家開始做培訓時,他開始做鋼琴銷售生意;當鋼琴銷售等文化音樂消費火起來時,他已經在重慶建立了「鋼琴博物館」,當時是天子之歌鋼琴集團董事長,重慶鋼琴博物館、重慶萬靈提琴博物館的館長。
「目前看來,這個決定沒有遺憾。」葉浩非常感謝達州地方政府能向他拋出橄欖枝,鋼琴博物館自今年6月開館以來,參觀者絡繹不絕,尤其深受親子群體的喜愛,成為繼廈門鼓浪嶼鋼琴博物館、重慶鋼琴博物館後,又一道鋼琴文化風景線。疫情期間,博物館每日預約參觀限流,「按這個趨勢,預計一年內將有10萬人次來館。」葉浩說道。
2
積澱十年全球尋「愛琴」
達州鋼琴博物館總面積約有2.6萬平方米,3層樓存放著300多架來自世界各國的名貴古董鋼琴。走進博物館,一樓最醒目的是一架約5米寬的「雙子星超級鋼琴」,這架銀白色的連體鋼琴在全世界只有2架。它把兩個普通三角鋼琴琴身以相反的方式對排,放置於一個外殼中,將兩架鋼琴的鋼板、連音板、邊框合二為一,造型別致但兼具了實用性,支持4人8手聯彈,價值達千萬元,被稱為鋼琴中的「勞斯萊斯」。
順著館內黑白琴鍵的階梯,每走一步像是踩在琴鍵上,會發出相應的音調聲。伴隨著音樂,踏上博物館二樓,歐洲區放置著立式鋼琴、方形鋼琴、三角鋼琴、管式鋼琴等,中國區有揚琴、古箏、阮等古典樂器,三樓的古董鋼琴精品展示區則放置著從18世紀到20世紀各時期的鋼琴,這些鋼琴來自英國、美國、加拿大、義大利、丹麥等地。
走進歐洲區裡的古鋼琴專區,仔細一聞,空氣中伴隨著淡淡的檀木香。葉浩在一臺1855年產的查克林牌鋼琴前停下腳步。整部琴由十分珍貴的黑紫檀木製成,白色琴鍵是純象牙材質,黑色琴鍵是非洲烏木,全歐式雕花,琴身上燙印著金色的查克林鐵標,琴音柔和醇厚。「查克林」是世界最著名的鋼琴品牌之一,查克林父子1823年為美國建立了第一家鋼琴廠,由於它品質的保證,受到美國總統的青睞,特此作為白宮用琴。
「這是當時的法國國王贈送給著名法國作曲家聖·桑的『御用鋼琴』。」葉浩說,幾年前他從學生處得知這部琴的線索,非常傾心。但古琴對一個家庭來說也算是珍貴的「傳家之物」,因此當時聖·桑的後人並不同意把琴賣給葉浩。葉浩沒有步步緊逼,只是先後花了5年時間,三顧巴黎與其「談心」,其間還打了不少國際長途電話,真誠地說:「與其讓古鋼琴在家中閒置,可惜地蒙上灰塵,不如把它放在博物館,接受專業的保養,讓更多人感受到音樂永恆的魅力。」最終這個理由和他的誠意打動了鋼琴主人,他才得以高價將這架鋼琴「收入囊中」。
這樣曲折的「求琴」過程還有很多,目前的展館中,還有重達2噸從美國教堂裡收來的管式鋼琴,光是郵費就花了20萬元,運輸了將近2個月。
葉浩對「愛琴」也有不同的選擇標準,比如古琴中,他就尤其喜愛純實木、象牙鍵、方形、出身高貴4個標準,10年間,他從朋友、媒體、學生、拍賣會等各個渠道收集鋼琴,琴越多就越捨不得賣,逐漸從一位鋼琴商人變成一位鋼琴收藏家。
3
一部鋼琴激蕩「工業革命」
一部鋼琴有52個白鍵,36個黑鍵,大致有220根弦,約有1.2萬個精密的零件組成。骨架是鋼琴的框架部件之一,用來支撐來自琴弦的巨大張力,這個張力可以達到18噸。「最初一架優質的手工鋼琴,需要3年時間制琴,靜置風乾5年,加上設計運輸等時間,一把鋼琴的誕生,可能達到10年。」收藏的鋼琴多了,葉浩非常喜歡鑽研鋼琴的學問。
鋼琴是時間的產物,它複雜的製作工藝也見證了時間和技術的變革。在達州鋼琴博物館內,你能看到鋼琴發展的300多年歷史裡,有兩次工業革命,兩次世界大戰,跨越古典音樂和現代音樂,連結著當下的網絡時代。鋼琴最初源自18世紀義大利,聲音十分微弱,因此鋼琴的英文名「piano」一詞的原意,其實是「弱」的意思。在鋼琴博物館裡,最早的一批木質鋼琴堪稱「活化石」,他們幾乎都呈方形,有的琴鍵只有30多個,留有1塊延音踏板,有的鋼琴上還設置了燭臺,以供給皇宮貴族看譜。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以後,隨著電燈的普及,有的鋼琴上的燭臺才逐漸取消。
鋼琴被譽為「樂器之王」,除了複雜的內部結構,它寬闊的音域、廣泛的用途也都是其他任何樂器無法比擬的。鋼琴誕生於第一次工業革命之中,以蒸汽機為動力的機械化時代,讓鋼琴的持續生產成為可能,由此也促成一場「音樂創作大爆發」。僅僅過了半個世紀,這種源自於皇室的樂器開始越來越受歡迎。
當時莫扎特、貝多芬、巴赫、勃拉姆斯、克拉拉、李斯特等,在西方音樂史上星光閃耀,作品流傳至今,他們的創作都離不開鋼琴。從博物館裡的鋼琴也可以看出,最初屬於貴族的鋼琴,有時配有講究的鏡子、精緻的鎦金雕花,珍貴的象牙和木材,以顯示地位,有的還作為一種重要的政治禮物。當鋼琴逐漸走向大眾以後,立式鋼琴進入中產階級家庭的購物清單,材料結構也更為多樣,進入了批量化的規模生產。
達州鋼琴博物館裡「最新一批」的成員裡,還有葉浩收藏的知名鋼琴演奏家李雲迪的「雲迪牌鋼琴」。這架鋼琴去年還參加過綜藝節目《奔跑吧兄弟》,節目中,李雲迪鋼琴伴奏,鹿晗、景甜、陳赫等眾多明星一道演唱歌曲《黃河大合唱》,致敬新中國成立70周年。
在葉浩看來,鋼琴見證著歷史、見證著友誼,也見證著和平。「美妙的音符永遠是無國界的。」
4
「文化陣地」撬動產業鏈條
11月10日,來自四川省文聯的音樂專家們匯聚達州,在達州鋼琴博物館內舉行「頌歌百年」原創歌曲展演,將8月份開始的「頌歌百年——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專題歌曲創作活動」推向高潮。
達州鋼琴博物館建好後,運營好並帶動周邊的產業是關鍵。不僅僅是展示鋼琴,達州鋼琴博物館也擁有音樂廳,承載著一定的演出職能。未來,達州鋼琴博物館還將承擔藝術教育培訓、專業等級考試、惠民文藝演出等公共文化服務,並計劃引進「舒曼杯」鋼琴大賽、四川省「學會杯」鋼琴比賽等賽事,承接「金鐘獎」「貝多芬誕辰250周年」等分會場活動。依託鋼琴博物館為「文化陣地」,當地還將繼續舉辦「義大利威爾第之聲」國際聲樂比賽中國賽區比賽等賽事。以鋼琴為槓桿,搭配演出等撬動起當地的音樂產業鏈條,讓這種文化氛圍為周邊城區、整座城市的文化內涵增值。
當然,葉浩也坦言,自己作為一位鋼琴收藏者,對鋼琴涉及的歷史、文化、音樂影響等許多細節的研究還不夠精通,最近他也收到了來自全國各地甚至是國外一些學者的學術留言,他也非常歡迎來自全球各地的音樂學者、鋼琴學者能夠前來交流,為他們提供關於鋼琴的一手研究資料,共同挖掘出鋼琴背後更多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