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D 的二次逆襲之路

2020-12-25 IT之家

最近 AMD 表現亮眼。在 IC insights 最新公布的 2020 年全球銷售額前 15 名半導體供應商預測名單中,AMD 以至少 95 億美元的銷售額擠進第 15 名,這是近三年來 AMD 首次進入這一預測榜單。

今年 10 月底,AMD 宣布決定以 350 億美元通過全股票協議收購賽靈思(Xilinx),希望組建世界領先的高性能計算公司。5 年前,當英特爾收購另一家 FPGA 獨立廠商 Altera,也就是賽靈思的競爭對手時,更多的聲音是在呼喊 「不如讓賽靈思收了 AMD」,當時賽靈思市值約 150 億美元,而 AMD 市值僅 30 億美元。

同樣是 10 月,AMD 推出全新的 Zen 3 CPU 架構,並發布了用於臺式機的銳龍 5000 系列處理器,在依然使用 7nm 工藝製程的情況下,單核性能反超英特爾。

這些表現似乎在告訴我們,屬於 AMD 的輝煌時代真正回來了。

如果說要從 AMD 的發展中獲得什麼經驗,這大概是一個小公司持續挑戰這個星球上實力最強的晶片公司英特爾的故事,對於其他試圖做到行業領先的小公司而言具有少許參考價值。

「大」Zen 和 「小」AMD

AMD 再次迎來歷史性輝煌時代,還要從 2017 年說起。

這一年,AMD 發布了基於 Zen 架構的從移動到桌面,再到高端桌面的近 20 款產品,包括新一代微處理器銳龍 Ryzen、高性能顯卡 Radeon RX Vega 和伺服器處理器 EPYC。

作為 AMD 單獨立項的架構,Zen 架構強調不同 CPU 設計原則之間的平衡,由晶片界的超級大神 Jim Keller 全面負責設計,在面世之前就備受矚目。發布之前流傳的種種關於首款 Zen 架構 Ryzen 處理器的傳聞,也增加了玩家的期待。

事實證明 Zen 確實值得等待,Ryzen 處理器採用全新的 Global Foundries 14nm 製造工藝、擁有 8 核 16 線程,IPC 性能提升 40%,而當時頂級的英特爾 i7 6700K 只有 4 核 8 線程。

▲ 圖片源自 luxydesign.ir

Zen 架構 CPU 面市的 2017 年,已經連續 5 年虧損的 AMD 終於扭虧為盈,營收好轉。

到 2019 年,AMD 的 Zen 架構升級到 Zen 2,採用臺積電 7nm 工藝和小型 8 核 Chiplet 設計。AMD 表示,Zen 2 核心較上代產品 IPC 性能表現提升 15%,相同功耗下性能提升 25%,相同性能下功耗至多降低一半,基於 Zen 2 架構的第三代 Ryzen 處理器緩存翻倍,浮點運算性能提升至原來的兩倍。

在 AMD 當時公開的 Cinebench 跑分成績中,一個 8 核 Zen 2 處理器的性能與英特爾的 i9-9900K 相差無幾。

AMD 將 Zen 系列處理器同英特爾處理器進行對比並非空穴來風,兩家公司自成立起就有較為緊密的聯繫。AMD 成立於 1969 年,與 1968 年成立的英特爾僅相差一年,同時這兩家公司的創始人都來自世界上第一家半導體公司——仙童半導體。

不過兩家公司的基因卻有很大的不同。英特爾的創始人戈登 · 摩爾與其他合伙人都是技術出身,AMD 創始人傑瑞 · 桑德斯是銷售出身,所以最初的 AMD 技術基礎薄弱,甚至在籌集資金上都比英特爾困難許多。

用桑德斯的話講:「英特爾只花了 5 分鐘就籌集了 500 萬美元,而我花了 500 萬分鐘只籌集了 5 萬美元。」

薄弱的技術基礎也決定了 AMD 的 「小」,公司總體員工數量 9000 多人,不到英特爾 10 萬人的十分之一。另外,AMD 在消費級 x86 CPU 的市場份額到 2019 年第四季度也只佔到 15.5%,競爭對手英特爾佔據 84.4%。

但就是這樣一家技術基礎薄弱的 「小」公司,在 20 年前曾超越過英特爾。

千禧年的輝煌

雖然 AMD 在成立初期技術基礎薄弱,僅僅只是為廠商提供邏輯晶片構成模塊,頂多模仿其他廠商的產品而無自主的智慧財產權,不過在模仿的過程中,AMD 逐漸積累技術經驗,到 1970 年推出了第一款自主研發的邏輯計數器,AM2501。

AMD 真正開始進入微處理器市場,是在 1971 年英特爾推出第一款微處理器 4004 的 4 年之後,也就是在 1975 年推出了 AM2900 系列處理器。之後 AMD 迅速擴展生產線,於 1976 年 6 月憑藉其產品的質量和穩定性成為獲得軍事及航天認證的集成電路公司。

不過,這一時期的 AMD 還只是靠逆向英特爾的處理器開發自己的處理器,並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主研發,也沒有真正同英特爾展開競爭。

即便是這樣,英特爾也開始感受到 AMD 的威脅。

英特爾在推出世界上第一款基於 x86 架構的 8086 處理器之後,一直不肯將其授權給 AMD。當時的 PC 製造商並不多,以 IBM 為主的 PC 製造商要求 x86 處理器能夠提供第二供應商,為了獲得 IBM 的訂單,英特爾不得不在 1982 年同 AMD 正式籤署協議,將 x86 授權給 AMD,同時也延長了同 AMD 的交叉許可協議。

到了 1984 年,英特爾為了維護自己的市場地位,決定不再向 AMD 提供產品細節,AMD 就此向法院提起仲裁。之後 AMD 一邊訴訟一邊積累經驗,1991 年和 1993 年分別基於英特爾已經發布的 x386 和 x486 重新開發,推出了 Am386 和 Am486,Am486 相比於 Am386,在價格不變的情況下保持了性能上的提升。

這場訴訟最終在 1996 完結,AMD 獲得英特爾 x386 和 x486 微碼的使用權,但沒有獲得下一代的微碼使用權。不過也正因如此,AMD 開始自主研發微架構,真正走向同英特爾互相競爭的道路,也正是在這之後,AMD 開始迎來它的黃金時代。

AMD 終於在經歷了模仿別人的技術並嘗試自主研發、同英特爾合作並逆向英特爾的技術、被迫放棄英特爾的微碼使用權之後,開發出了真正屬於自己的架構。

1999 年,AMD 推出嶄新的 K7 Athlon,早於英特爾率先進入 1Ghz 時代,歷史上第一次自研處理器的性能超越英特爾,改變了處理器市場的格局。

Athlon 有多強?從時間維度上看,這一架構一直沿用至今,足以證明其創新性和前瞻性;從空間維度上看,當時英特爾不久後推出的競品 1.13Ghz Pentium III 不僅沒有在性能上戰勝 Althon,還因為盲目堆高頻率而大規模緊急回收。

延續 Athlon 的開創性,2003 年,AMD 的 K8 處理器作為世界上首個支持 64 位的處理器,再次驚豔四座,而彼時的英特爾卻在 Pentium 的升級上遇到困難,性能上不去,發熱嚴重。

2005 年,AMD 發布首款雙核心處理器 Athlon。

2006 年,AMD 第一次佔據了全球一半的處理器份額市場。

▲ AMD 產品路線圖,圖片源自 AMD

不過,半導體市場競爭殘酷,如果無法保證自家處理器的更新速度或者無法開發出具有創新性的產品,就很可能面臨被淘汰的風險,第一次取得輝煌之後的 AMD,也有陷入泥潭的 10 年。

十年至暗時刻

情況是從收購 ATI 開始變得不對勁的。

彼時的 AMD 憑藉著真雙核,名聲大噪,正計劃向 GPU 進軍。在 2006 年宣布以 56 億美元收購 GPU 公司 ATI,儘管這一決定讓 AMD 成為當時第一家同時擁有高性能 CPU 和 GPU 的廠商,但也讓 AMD 陷入經濟困境。

被收購後,ATI 的 GPU 市場份額開始下降。而英特爾在 2006 年提出 Tick-Tock 戰略,即在接下來的發展中,保持兩年一次的製程更新。當英特爾推出基於這一戰略的第一款產品 Core 2 系列處理器時,就憑藉其全新內核架構性能追平 Athlon 處理器。

雖然在 Athlon 被追平之後,AMD 陸續推出 Phemon 系列處理器,從 K10 架構到 APU 架構,再到推土機(Bulldozer)架構,但 AMD 的這些產品大多只能憑藉性價比和更多的核心來吸引消費者,無一例外都被英特爾擊敗。

從理論上講,採用模塊化設計的推土機核心具有一定的創新性,每個模塊中用兩個整數單元和一個共享浮點單元,且整數單元都各自配備了一個調度器,以便實現兩路線程,AMD 將這一多線程技術稱之為 「CMT」。但這一設計的實際表現並不能令消費者滿意,甚者還被認為是虛假宣傳。

這一時期,AMD 的 CEO 也變動頻繁,從 2008 年魯智毅辭職到 2011 年 Dirk Meyer 被取消任職。且在 Dirk Meyer 任職期間,AMD 為減輕財務壓力,在 2009 年正式剝離其晶片製造部門,也就是如今的 GlobalFoundries,成為了一家 Fabless 公司。

之後 Rory Read 加盟 AMD,重組公司債務,引入新合作,AMD 才慢慢開始重回正軌。不過由於 AMD 專注的市場過多,本就不大的公司精力被分散,導致無法找到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未來的 AMD,YES?

2014 年,AMD 原 COO 蘇姿豐博士接任 CEO。蘇姿豐在麻省理工大學念完本碩博之後,先後在德州儀器、IBM、飛思卡爾任職,兼具技術和管理經驗。當時蘇姿豐接受美國媒體採訪時表示,接任 CEO 是自己一生中千載難逢的機會。

▲ AMD 總裁兼 CEO 蘇姿豐,圖片源自 wccftech

蘇姿豐精準指出 AMD 的問題:有很好的技術,但是發展了太多的產品,沒有清楚的目標與焦點。蘇姿豐同時認為在未來高性能計算都是 CPU、GPU 最重要的訴求,因此 AMD 之後便加大了在高性能計算方面的投資,放棄當時眾多晶片公司正在追逐的基於 ARM 架構的伺服器 CPU 的研發。

在蘇姿豐的帶領下,AMD 聚焦高性能計算,這才有了後來的 Zen 架構,才有了 AMD 的二次崛起。美國半導體工業協會 SIA 將今年的羅伯特 · 諾伊斯獎頒發給了蘇姿豐,這一獎項用以表彰在技術或公共政策領域對半導體行業做出傑出貢獻的領導者,足以證明蘇姿豐對 AMD 的發展乃至整個半導體行業的貢獻之大。

那麼,未來的 AMD 又將走向何方呢?能否保持如今的成績而不重蹈覆轍?

目前可以看到的是,宣布收購賽靈思,是 AMD 決定在數據中心上進一步發展的野心,也反映了如今 AMD 的靈敏 「嗅覺」和前瞻性,這是在一個產品迭代速度極快的行業增強競爭力的重要條件。

不過,上一次收購讓 AMD 差一點不堪重負,花了十年的時間重新調整狀態,因此不由得讓人懷疑如果此次 AMD 成功收購賽靈思,是否會再次重演歷史。

而對於玩家而言,自然是希望 AMD 能夠一直保持現在的狀態同英特爾展開競爭,能夠買到性價比更高的產品,誰又不想喊一句 「AMD,YES!」呢?

相關焦點

  • AMD的二次逆襲之路
    在蘇姿豐的帶領下,AMD聚焦高性能計算,這才有了後來的Zen架構,才有了AMD的二次崛起。美國半導體工業協會SIA將今年的羅伯特·諾伊斯獎頒發給了蘇姿豐,這一獎項用以表彰在技術或公共政策領域對半導體行業做出傑出貢獻的領導者,足以證明蘇姿豐對AMD的發展乃至整個半導體行業的貢獻之大。
  • AMD為什麼被稱之為農企?intel,英偉達,AMD是什麼關係?
    目前市面上面最大的兩個顯卡廠商,amd和英偉達大家幾乎耳熟能詳。關於AMD與英偉達大關係,amd為什麼被稱之為農企,這個問題實際上問的非常好,畢竟不少玩家只對英偉達有些許了解,而對AMD則是非常陌生,更有甚者完全不知道AMD是一家什麼公司。
  • 桌上型電腦CPU性能天梯圖 AMD性能首次反超intel
    經典的桌上型電腦遊戲也是層出不窮,如生化危機2重製版、只狼:影逝二度、怪物獵人世界:冰原、部落與彎刀、使命召喚16:現代戰爭、極品飛車21:熱度等。眾多的精彩遊戲,同時也讓桌上型電腦更受關注。大家都知道cpu是設備的最核心部件,不論是手機還是電腦。今天我們就來看下桌上型電腦cpu的性能天梯圖。
  • 史上最強「山寨貨」的逆襲之路:奧利奧成知名品牌,網友:厲害了
    史上最強「山寨貨」的逆襲之路:奧利奧成知名品牌,網友:厲害了奧利奧現在已經是一個「家喻戶曉」的餅乾品牌了,「扭一扭,舔一舔,泡一泡」這句廣告語更是從十幾年前就火了,但其實這麼火的奧利奧,是「山寨貨」。現在各行各業的山寨貨都不算少,但是像奧利奧這樣成功逆襲,甚至比正版品牌還要知名的,就很少見了。Hydrox餅乾和奧利奧看起來十分的相似,甚至有不少人覺得是該品牌抄襲奧利奧,但事實卻是完全相反的。奧利奧正是抄襲這款餅乾成功逆襲的。
  • 熊出沒:光頭強5次「逆襲變身」,虐哭熊大熊二,強哥:小樣!
    劇中講述了一位名叫光頭強的伐木工來到狗熊嶺工作,結果每次工作都遭到了森林中熊大熊二為首的小動物的阻攔,儘管聰明的光頭強時常會發明一些神器,但多數時候依舊不能改變被熊欺負的結果。但其實在劇中光頭強也有欺負小熊熊的時候,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光頭強的5次「逆襲變身」,虐哭熊大熊二,強哥:小樣!
  • 曾經以「女二專業戶」著稱的三流之路終於逆襲,今27歲紅遍亞洲
    這位韓國女明星金智媛不知大家是否了解,她是一名90後年輕女演員,出道後已不火多年,還被稱為女二專業戶。但金智媛憑藉出色的外貌和精湛的演技,在配角的道路上並沒有一帆風順,但她最終獲得了適合自己的角色,憑藉三流電視劇逆襲。
  • 沈騰通過《夏洛特煩惱》給大家演活了一條人生逆襲之路
    《夏洛特煩惱》作為2015年國慶檔的超級黑馬,可以說是為開心麻花和沈騰打開了商業電影之路的大門。不僅在好片雲集的國慶檔殺出重圍,更是,讓國內電影市場重新認識了喜劇片的新定位-----經過多年舞臺劇洗禮的改編劇本也可以賺大錢。劇中充滿對現實生活的辛辣點評和解讀。給觀眾不僅帶來了爆笑的喜劇效果。也生動地給觀眾闡述了一個逆襲者的成功之路。
  • 穿越重生逆襲文:重回及笄之年入宮,且看狂霸拽的寵妃逆襲之路!
    穿越重生逆襲文:重回及笄之年入宮,且看狂霸拽的寵妃逆襲之路!大家好,感謝大家在百忙之中點開這篇文章。最近大家都在看一些什麼類型的小說呢?還是在為書荒發愁。當然,在大家點開這篇文章的時候,就是解決你們書荒的時候了。
  • 從路人到女主,加藤惠的逆襲之路並不簡單
    歡迎來到百家號《漫威小維尼》,今天我們講的是:從路人到女主,加藤惠的逆襲之路並不簡單在動漫裡說起逆襲,大家肯定會想起加藤惠。她從一個不起眼的路人最後變成了女主,儘管這部作品的名字決定了她就是女主,但這條逆襲之路並不簡單。
  • 從寧王到MVP,IG寧王的終極逆襲之路。
    榮耀的背後是辛酸在這榮耀的背後,是一條實打實的逆襲之路,這條路上充滿了汗水和無盡的努力。極佳的修正能力從「寧王」到寧王,他經歷一個貶義到褒義的自我救贖,從曾經不受待見的網管,到現在的世界冠軍,萬眾矚目,他用實力證明了什麼叫做逆襲,用努力造就夢想!
  • 裝amd電腦吃雞,B250/B350/B360主板有啥區別?老玩家告訴你答案
    其實要這從英特爾和amd這兩家處理器巨頭的恩怨講起,說清楚的話太漫長了,簡單點吧,B250呢原本是英特爾延續B150的升級型號,按這樣的規律來算,b250主板升級型號就是B350啦,這是板上釘釘的事。結果,半路殺出個程咬金,amd宣布銳龍處理器採用b350代號,哈哈,你沒看錯,真就是用了英特爾的代號!
  • 蛋白質含量是雞蛋的5倍,膳食纖維超出芹菜3倍,扁豆的逆襲之路
    大家好,我是田阿姨,一個愛美食的老阿姨,每天在這裡與您分享關於美食的那些事兒~導讀:蛋白質含量是雞蛋的5倍,膳食纖維超出芹菜3倍,扁豆的逆襲之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意養生,對食物的要求越來越高扁豆中蛋白質含量是雞蛋的5倍,膳食纖維超出芹菜3倍,讓我們來開啟扁豆的逆襲之路。扁豆中蛋白質的含量並不比任何一種蔬菜差,幹扁豆中的蛋白質含量高達25%左右,是雞蛋的5倍,澱粉含量更高,將近60%,稱得上是「豆中之王」。新鮮的扁豆和豆莢整體煮熟後都可以食用,也可以去皮曬乾扁豆後食用,扁豆營養價值高,藥用價值也不容忽視。
  • 《天醒之路》:「侍女」凌子嫣三次重生,堪比女主劇本
    《天醒之路》真是讓人大開眼界的一部電視劇,女主秦桑提前死掉了,以悲劇收場。但是女主的「侍女」凌子嫣三次重生,還獲得了非常美滿的結局,算是愛情事業雙豐收。兩人的對比,一下就能看出差距。一個「侍女」三次重生,真是讓人有點意想不到,堪比女主劇本。這樣的一種經歷往往都是女主才會有的,仿佛她才是女主。
  • 進擊的處理器——AMD
    晶片amd首款64位ARM晶片,將具有多達16個核心,該amd晶片預計將在2014下半年投入到伺服器應用中。因由此款ARM晶片的推出,amd也正在成為首家針對低功耗和高性能伺服器提供ARM和x86架構的處理器解決方案的公司,這樣amd的產品線將會擴充為由x86、APU和ARM組成的三條產品線。
  • 周星馳電影《大內密探零零發》的零零發,悟出中年男人的逆襲之路
    如今看來,絕對是一部現實題材的中年危機男人的逆襲之路。一、零零發為什麼遭遇了中年危機?中年危機這個話題很沉重,不過在電影中表現得很直白。說到底就是技不如人啊。看別人金鐘罩,鐵布衫,刀槍棍棒樣樣精通,拐子流星耍的也是有模有樣,橫空一個轉體好幾千度,飛簷走壁的就像是空中漫步。反觀,阿發,作為禁宮大內高手的王牌部隊,儼然一個只會在地上打滾的小慫包。
  • 康定市俄達門巴村:貧困戶日澤脫貧致富的「逆襲」之路
    近年來,在黨和國家精準扶貧政策的幫助和指引下,完善的社會保障築牢了日澤家的脫貧根基,飛速發展的基礎設施建設為日澤家鋪就了脫貧路,犛牛奶產業、旅遊產業等特色產業的發展助推了日澤家的脫貧致富,到2019年日澤一家年收入已經超過20萬,日澤走上了人生的「逆襲」之路,成為了全村脫貧致富的榜樣。
  • 「搜索者」朱丹的逆襲之路
    藉助於搜索能力和系統學習能力,她開啟了書呆子向學霸的轉型之旅;從情商低而單純的職場小白,一路逆襲晉升成為上市教育科技公司CTO;找到了連區內房產中介和房東都不知道的價格窪地,投資開掛買下房產,賺到人生第一桶金……她堅信,人生中80%的問題,早就被人回答過,你只要搜索就好。剩下的20%,你才需要研究。她鼓勵說:「學會搜索,是我們成為高手的一條捷徑。」
  • 老詹三雙難救主,掘金真要開始逆襲之路了?
    #詹姆斯#得到30分10籃板11助攻2搶斷2蓋帽,這也是老詹季後賽第14次三雙次節回來掘金隊多點開花,反觀湖人這邊進攻頻頻啞火,掘金把比分一度拉開到18分,隨後AD回到場上連取9分為球隊止血,可掘金隊十分頑強始終把比分優勢保持在兩位數,隨後波普底角命中三分,勒布朗突破得手,半場前1分鐘時湖人隊追至50-61。約基奇轉身跳投命中,馬基夫-莫裡斯圈頂命中三分,湖人隊在半場結束時還是以53-63落後10分。
  • ...500系列主板的BETA BIOS 以支持AMD SMART ACCESS MEMORY功能
    ▲數據來源: amd.com在傳統的基於 Windows 的計算機系統中,處理器一次只能訪問256MB顯存 (VRAM),因此限制了系統性能。▲數據來源: amd.com實際性能提升
  • 逆襲的三大支柱(深度好文)
    相比已經站在社會頂層的人來說,大多數還是普通人,今天下午給弟子們上課,講到了逆襲必備的支柱,今天就來跟大家分享一下,普通人如何逆襲。無論是小說還是電視劇,亦或是真實經歷,具有強大反差效應的逆襲之路總是更容易引發人們的共鳴。而所有的逆襲看上去經歷不同,但卻有著相同的規律。起點低,能力弱,沒背景,沒資金,沒資源,沒人脈,天賦差,資質平庸等等這些特質往往都會成為逆襲主角的外部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