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影視劇中的神話造景:一池三山,蘊含道家文化的古典園林模式

2020-12-18 趣史談號外郎

「一池三山」作為中國傳統的一種園林模式,被廣泛應用於皇家及部分私人園林中。在現代影視劇中,我們經常會發現它的身影。這樣的園林模式為何會受到古人的青睞?「一池三山」的園林模式背後又有著怎樣的深意呢?

顧名思義,「一池三山」由「一池」與「三山」組成。「一池」為太液池,它本質就是一個人工湖,但因池中有三座仙山而著稱。白居易曾在《長恨歌》當中寫道: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此句也是借太液芙蓉這一意象表達了他對美好事物的惋惜。由此可見,太液池在古人心中是何地位。而「三山」指的則是神話故事中的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有仙人居之。

一、「一池三山」蘊含道家文化

了解了什麼是「一池三山」之後,我們不難發現,其中蘊含了極大的神話色彩,這便與中國古代的道教文化密不可分了。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與儒教、佛教並稱三教,是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道教尊奉老子為教主,其文化核心便是「道」。老子曾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說的就是由道而生。正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仙山為三的數量便由此得來。

莊子繼承了老子的衣缽,崇尚老子所說的「道法自然」,認為自然之美源自本身,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在莊子的思想中,大自然的美在於它並沒有刻意去追求什麼,卻在無形間創造了一切,所以「一池三山」的園林模式,不僅僅是模仿大自然之美,更多的是其蘊含其中的自然韻味。道家還崇尚神仙思想,就像古代的君王嚮往長生不老、王朝永在一樣,「一池三山」中寄予了古代君王這一願望。追求自然之美的情感與神仙思想的融合反映到園林景觀上,便是崇尚自然,追求自然仙境的「一池三山」了。

二、神話造景中的理想景觀模式

如道教一般,神話、宗教往往是密不可分的,而宗教說到底就是統治階級對人們的思想統治,也是人類亙古的文化傳承。我們常會提及中國風水的重要性,那麼在一個剛剛創立的宗教面前,它首要改變的不是普通人民,而是它所處的環境——如何創造出最適合自己長久發展的環境是重中之重。古人通過辨析、利用環境,最終創造出其滿意的棲息地模式,即形成理想景觀模式。而神話宗教與理想景觀模式相融合,便產生了人類認知當中的「仙境」、「聖地」等,進而形成了整體的造景系統。古代社會中便已存在多民族,各民族的神話造景中的理想景觀模式當然也不盡相同。大體可以分為以下三種模式:「仙山模式」、「城堡模式」、「樂園模式」。

「仙山模式」便是中國古代神話的理想景觀模式。而其兩大源頭——崑崙與蓬萊便是當時人們的理想所在。以崑崙山和蓬萊三山為名。我們所熟知的神話故事當中(例如:花果山等)的仙山都屬於這種模式。這種模式著重體現的是山的隱秘與峻岭。而我們今天所提到的「一池三山」景觀模式正是仙山模式的進一步發展。「城堡模式」源自於古希臘傳統神話。奧林匹斯山就是其中的代表。古希臘神話中的主神——宙斯就居住在峰頂,而其它諸神也居住在各個山峰之巔,因此,「城堡模式」更傾向於強調空間上的制高點,意為佔據了主要的巔峰。「樂園模式」則源自於西方神話。基督教中的「伊甸園」就反映了西方神話中人們對於理想景觀模式的嚮往。「河水滋潤,四條河流環繞……有上好的金子、珍珠、紅瑪瑙……」就是對伊甸園的描寫。而伊斯蘭教中的「天園」也反映了阿拉伯民族對理想景觀模式的構想。可見,樂園模式更強調的是園中的布局,其側重點是人類居住的舒適程度。

理想景觀模式是先祖在當時社會物質不發達的情況下,對於理想環境的嚮往,滿足了當時人們的心理訴求。不同的景觀模式適應不同的生態環境,同時也體現了不同的民族文化。而神話造景中的「一池三山」理想景觀模式則是富有我國本土韻味的思想文化結晶,有著不可替代的珍貴价值。時至今日,我們依然可以從理想景觀模式中探尋到隱藏其背後的深刻文化內涵與價值,也對我們今後的景觀模式發展給予思路與啟發。

三、古典園林中的「一池三山」

中國園林藝術最講風水,「一池三山」的構建正是因此而來。山石是園林的構架,流水則是園林的脈絡,「一池三山」以水為鋪景,三座石山佇立於水上,二者相輔相成,形成的特的園林景觀,打破了以往景觀的限制,被後人所廣泛延用。

要說中國古典園林「一池三山」的源頭,還要追溯到秦始皇時期。據《史記》記載,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野心膨脹,想要自己的偉業千秋萬代,企圖長生不老,命人在天地之間尋求長生不老藥,但無奈這世間本無此物,最後只能藉助著寓意著仙境的園林景觀得以慰藉,滿足奢望。秦始皇修建「蘭池宮」時,在園林中建了一池湖水,湖中三塊佇立於此的大石頭就好像蓬萊、方丈、瀛洲三座神山。到了漢朝,漢高祖看到秦始皇的園林舊址受到啟發,在修建未央宮時,也在宮中開鑿滄池,池中築島,隱喻三山。

到了北魏,宣武帝看到洛陽華林園中有大片湖泊,便命人在其中修建高山,取名蓬萊,山上建做仙人館。到了隋朝,據《隋書》記載「西苑周兩百一裡,其內為海周十餘裡,為蓬萊、方丈、瀛洲諸山,高百餘尺。」,隋煬帝建造園林時也採用了「一池三山」。古代君王在建造園林時大多都遵循著「一池三山」的模式,企圖自己可以和仙人一樣長生不老。元代雖不是漢族人民當權,但蒙古族統治者在園林建造方面承襲了之前的園林模式,在其上加入了蒙古族本族元素,讓這種模式得到了多民族文化的融合。

我們經常會在影視劇中聽到「太液」、「蓬萊」等詞語。《甄嬛傳》中就有一個情節,皇帝等人在圓明園避暑,再啟程回宮處理謀反之事時,為免甄嬛受到傷害,將甄嬛安置在了圓明園中的「蓬萊島上」,雖然圓明園現在不復往日的風貌,但我們也可以肯定,作為清代中國第一大園林,圓明園內也一定築有「一池三山」。曾經去避暑山莊觀光時就被它的景觀所感染了,避暑山莊自康熙四十二年就開始興建,康熙下令築堤壩,開鑿人工湖,一池三山模式在經歷了藝術的變化後應用到了其中。

我們再舉一個大家廣而為之的例子——頤和園。頤和園不僅僅採取了一池三山的園林模式,我們可以說,它將這種模式藝術化,完美地展示在了我們的面前。清漪園並沒有照搬以往的水中三石的模式,而是劃分了三個區域,將昆明湖的整個水面利用連廊、築堤等方式劃分成了三片小的湖面,分別為——西湖、養水湖、南湖。而後在三個小的湖面上分別各做一山,形成了獨樹一幟的「一池三山」風格,其中南湖中除去大的島嶼,另建了三個小的島嶼,形成獨特的風格。這種將「一池三山」模式藝術化的使用方法,更是體現了古典園林模式的可創造性。

四、「一池三山」古典園林模式對後世園林建築的影響

一池三山模式本是始於皇家,是皇家想要王朝永在的意象特徵。但在幾千年的歷史流傳下,也影響了許多時代人們對於園林建造的想法。

蘇州保留至今的拙政園就是其中一例。拙政園是唐代詩人陸龜蒙的故居,如今成為了中國古代園林的一大代表。拙政園中的湖水被劃分為了三處,西園、中園、東園,三片湖泊中都建有島嶼,中園中有三座小的島嶼建成。僅一個詩人的私家園林都如此修建,可見從當時其,「一池三山」模式也不再是單單屬於皇家。

如今,中國園林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一池三山」的園林模式則為我國園林體系的構建奠定了強大的基礎。。一水一山一亭臺,龐大的環繞在一起,中國古典的園林藝術在今天得到了彰顯。中國園林藝術講究「一發多式,有法而無式」,有一定的法則但卻不規定模式,讓藝術自由發揮,因此才有了古往今來眾多美妙絕倫的園林作品。不過,萬變不離其宗,我們要看清其下的藝術本體——「一池三山」模式,掌握其精髓,在今後的園林建造中,讓這種模式散發出更大的的光彩。

參考文獻

1:《探究中國古典園林藝術中一池三山的起源》,呂正平、李賓

2:《中國古典園林中的一池三山園林模式》,孟培,夏涵

3:《一池三山與曲水流觴之園林設計審美探微》,馬前進

4:《一池三山造園思想在蘇州古典園林中的傳承與演繹研究》,張建平、劉純青、古新仁

相關焦點

  • 古典園林"一池三山"布局傳承千年 受古代神話影響
    古典園林"一池三山"布局傳承千年 受古代神話影響 高級工程師、湖北工業大學教授夏廣政做客武漢圖書館「名家論壇」,主講「中國古典園林文化」。
  • 品蓬萊 | 古典園林的蓬萊模式
    古典園林的蓬萊模式蔡玉臻當年秦始皇到東海巡幸,因為沒有見到三神山而感到十分遺憾,為了達到精神上的滿足,便下令將渭水引到都城鹹陽,在城東開挖了一個人工湖,稱作「蘭池」,池中築起幾座小山。《元和郡縣圖志》謂:「秦蘭池宮在鹹陽縣東二十五裡」,「蘭池陂,即秦之蘭池也,在縣東二十五裡。初始皇引渭水為池,東西二百丈,南北二十裡,築為蓬萊山,刻石為鯨魚,長二百丈。」這裡的水體象徵大海,小山象徵三神山。這種疊山理水方式,最早將「蓬萊神話」引入了園林設計,成為後世宮苑風行的「一池三山」模式的首創,這種模式也被稱為「蓬萊模式」。
  • 一池三山:為什麼說西漢園林在中國造園史上的地位是空前絕後的?
    在中國園林三千年的歷史進程中,漢代造園體現了園林初期階段的最高成就。兩漢是中國古代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強大而穩定的王朝。政治經濟長期的穩定發展,形成了中國大一統的社會形態,其深厚的文化積累,成為廣大園林深入發展的前提。
  • 千年等一回 西湖的水 我的淚 一池三島的風水文化格局
    湖中被孤山、白堤、蘇堤、楊公堤分隔,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個人工小島鼎立於外西湖湖心,夕照山的雷峰塔與寶石山的保俶塔隔湖相映,由此形成了「一山、二塔、三島、三堤、五湖」的基本格局。「一池三山"是中國一種園林模式,並於以後各朝的皇家園林以及一些私家園林中得以繼承和發展。一池指太液池。
  • 中國古典園林簡史(下)宋元明清園林史
    中國的古典園林歷史悠久,大約從公元前11世紀的奴隸社會末期直到19世紀末葉的封建社會解體為止,在這三千餘年的歷史中形成了世界上獨樹一幟的風景式園林體系——中國園林體系。,文學藝術成了園林藝術的組成部分,所建之園充滿詩情畫意和文化內涵,意境深遠。
  • 中國古典園林簡介1中國園林起源、秦漢魏晉隋唐宋園林
    中國的古典園林歷史悠久,大約從公元前11世紀的奴隸社會末期直到19世紀末葉的封建社會解體為止,在這三千餘年的歷史中形成了世界上獨樹一幟的風景式園林體系——中國園林體系。
  • 鵝卵石在園林造景中的運用價值
    透過現象,重新審視石文化,探求其美學內涵、造景手法,這在環境建設中有著普遍意義。  鵝卵石的自然屬性  中國人崇尚自然的觀念,鵝卵石特有的形體和材質,是它在景觀中得到廣泛運用的原因之一。東坡又曰:石文而醜,一醜字則千態萬狀皆從此出……燮賞畫此石,醜石也,醜而雄,雄而秀。」這種美學思想在劉熙載《藝概》中得到了強調和發揮:「怪石以醜為美,醜到極處,便是美到極處。一『醜』字,丘壑未易盡言。」這是一種高層次對美的欣賞和追尋。  古人云:「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文人賦予石以生命靈性的象徵,與道家和儒家的思想密不可分。
  • 中國古典園林簡介1中國園林起源、秦漢魏晉隋唐宋園林
    中國的古典園林歷史悠久,大約從公元前11世紀的奴隸社會末期直到19世紀末葉的封建社會解體為止,在這三千餘年的歷史中形成了世界上獨樹一幟的風景式園林體系——中國園林體系。
  • 古典園林之妙,園林中的理水藝術!
    秦漢以來,因循著周末、戰國時期的神論思想傳統,宮苑的建築形式主要為「一池三山」,通過在園林中營造一池湖水來承載對於另外一個世界的追求,在結構上也因為層次豐富而得以流傳這一時期,理水漸漸地從生活習慣轉變為神話承載,人們開始講求理水藝術的形式。
  • 中國古典園林簡史(上)中國園林起源、秦漢魏晉隋唐園林
    中國的古典園林歷史悠久,大約從公元前11世紀的奴隸社會末期直到19世紀末葉的封建社會解體為止,在這三千餘年的歷史中形成了世界上獨樹一幟的風景式園林體系——中國園林體系。宮室園林中的建築群體,而苑是園林部分。"宮"與"苑"對後世影響極大。漢代出現了最早的私家園林。一、秦大規模的宮苑建築上林苑、蘭池宮: 挖池築島,模擬仙山阿房宮:按天上星座的布列來安排地上皇家宮苑的布局,"天人感應"思想在帝都規劃中的運用。
  • 今晚講座|中國園林第一講:移天縮地
    這段摘自宋代郭熙《林泉高致》段落中所描繪的「林泉之心」,闡述著中國古人強調非功利的審美態度和澄靜虛懷的審美胸襟。這種內心的自省對於中國古典藝術至關重要,其中也適用於古典園林設計。東方園林的核心文化是理性的,長廊和洞門,小橋和湖石,都是追求與自然和諧共處,有助於人們沉思和冥想的。
  • 王者榮耀破曉版本 古典園林的年輕呈現
    然而啊,文化其實永遠是在流動的。經典在文化流變之中的生命力才是真正的價值,如果對後世沒有任何影響,那經典也最終會消失在文化浪潮之中。 一個文化經典的未來取決於其文化生命力,說人話就是「經典」也需要「流行」。 2.從玩到學 遊戲文化佔據了當代流行文化裡的很大一部分。 從玩樂中感受,從感受中學習是一個不錯的學習過程。
  • 江南園林、北方園林、嶺南園林、川西園林風格比較
    在大型園林中,頤和園的對稱主要表現在萬壽山的建築上,圓明園的對稱表現於福海的西湖十景、九洲清晏的環湖九景、西洋樓景區的一路景觀。故宮四園、景山都是嚴格對稱。對稱觀點與道家的陰陽互補、儒家的文臣武衛等相對概念有直接關係。
  • 中國古典園林文化:皇家園林與蘇州園林,布局上有哪些講究?
    在皇家園林中,最大的特點是突出人文思想、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一池三山以及背山面水的風水思想等。這些特點,讓中國皇家園林更加精美複雜。而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是東方特有的人文思想核心,這也被運用在園林的建造中。在《道德經》的描述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也強調了天、地、人與萬物的關係。在建造園林中,這些都會運用到上面。像圓明園,採用了借景法,利用西山的美景,襯託它的魅力。 而一池三山特點,是對園林的建設中,一些建築是必有的,比如:湖、假山等。
  • 中國古典園林簡史(上)中國園林起源、秦漢魏晉隋唐宋園林
    中國的古典園林歷史悠久,大約從公元前11世紀的奴隸社會末期直到19世紀末葉的封建社會解體為止,在這三千餘年的歷史中形成了世界上獨樹一幟的風景式園林體系——中國園林體系。宮室園林中的建築群體,而苑是園林部分。&34;與&34;對後世影響極大。漢代出現了最早的私家園林。一、秦大規模的宮苑建築上林苑、蘭池宮: 挖池築島,模擬仙山阿房宮:按天上星座的布列來安排地上皇家宮苑的布局,&34;思想在帝都規劃中的運用。
  • 三山五園怎麼逛?這本書帶你讀懂皇家園林
    三山五園是對位於北京西北郊、以清代皇家園林為代表的各歷史時期文化遺產的統稱。三山指香山、玉泉山、萬壽山,五園指靜宜園、靜明園、頤和園、圓明園和暢春園。《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中提出,加強三山五園地區保護,並使其成為國際交往活動的重要載體。
  • 中國古典園林文化:皇家園林與蘇州園林,在布局上有哪些講究?
    裡面的奇珍異寶全部流到海外,這也成為中華民族近代史中的傷痛。在皇家園林中,最大的特點是突出人文思想、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一池三山以及背山面水的風水思想等。這些特點,讓中國皇家園林更加精美複雜。而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是東方特有的人文思想核心,這也被運用在園林的建造中。在《道德經》的描述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也強調了天、地、人與萬物的關係。
  • 中國古典園林文化:皇家園林與蘇州園林,在布局上有哪些講究?
    與此同時一些特別的園林也出現在世人面前。一:濃鬱的園林文化在中國的建築中,有一種建築,稱為園林,它是一種多元素組合的建築園林,裡面有各種花草與建築,造就了園林獨特的魅力。園林由多個組成部分,包括庭園、宅園、小遊園、花園、公園、植物園、動物園等。這些不同功能園,共同組成一個大園林。
  • 陳博士說園林|《挺有意思的中國古典園林史》秦漢園林時代背景
    】挺有意思的中國古典園林史陳波 著中國電力出版社,2019.9※※※ 探尋「世界園林之母」的發展歷程 ※※※宮苑的構成包括離宮臺觀、禮制建築、池沼、狩獵場、農田、園圃、作坊、墓葬等,是綜合性的生產、生活、遊憩區域,在皇家生活中起到多方面作用。哲學思想方面,秦朝至西漢初年,朝廷頒布法令控制儒家學術思想與傳播,儒家相關活動幾乎停滯。漢初,統治者主張「無為而治」,提倡以「清靜無為」為核心理念的黃老學說。
  • 中國古典園林文化:皇家園林與蘇州園林,在布局上有哪些講究?
    裡面的奇珍異寶全部流到海外,這也成為中華民族近代史中的傷痛。在皇家園林中,最大的特點是突出人文思想、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一池三山以及背山面水的風水思想等。這些特點,讓中國皇家園林更加精美複雜。而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是東方特有的人文思想核心,這也被運用在園林的建造中。在《道德經》的描述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也強調了天、地、人與萬物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