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松江泗涇古鎮老街一路往裡走,古樸的安方塔邊,三座明清古建築一字排開,最靠裡面的便是管氏宅。白牆黛瓦,木門虛掩,映射在牆面上的樹影跟著夏風浮動,搖曳出一段慵懶時光。
近日,由管氏宅改建而成的新華書店「南村映雪」店正式對外營業,百年老宅、千年古鎮中,充滿現代氣息的新概念文化書店運營而生。在修繕古建築的同時引入文化產業,「南村映雪」也成為了泗涇鎮下塘風貌保護區古鎮保護利用的一個縮影。
圖說:由管氏宅改建而成的新華書店「南村映雪」店近日正式對外營業。新民晚報記者 徐程 攝
百年老宅重拾「詩與遠方」
完全依託原有古宅修舊如舊,「南村映雪」的一磚一瓦、一雕花一稜角,都再現了古代建築原有的風貌。細節的美好也處處藏匿其中,推開掩映的木門步入其中,連接一進與二進的中庭鋪著一方白色鵝卵石,恰似一片積雪,呼應「映雪」這一名字,青石板道路色澤古樸自然,搭配綠植,顯得禪意十足。
圖說:連接一進與二進的中庭鋪著一方白色鵝卵石,恰似一片積雪。新民晚報記者 徐程 攝
「泗涇的雪天是很美的,『南村映雪』是新華書店打造的新品牌,通過嘗試布局文旅場所,營造閱讀新體驗。」書店負責人莊捷告訴記者。這個頗有畫面感的名字也帶著泗涇地域特色,「南村」為元末明初文學家陶宗儀寓居泗涇所住之地,他曾在泗水之南筑「南村草堂」,「映雪」則取自孫道明移居泗水之北所建的「映雪齋」。「南村映雪」將兩位大師珠聯璧合,也讓讀者感受到泗涇的歷史底蘊。
今天,在這家新概念書店內,圖書擺設布局宛如一條穿梭古今的「時光隧道」,江南文化、紅色文化、海派文化囊括其中,盡顯上海滄桑演變;迷你咖啡吧坐落書香間,不少文創產品在此展示;門口的角落裡還有一臺自動支付機器,讀者可以自主下單、刷臉支付。隨著書店正式開業,上海音樂學院非遺實踐基地(十錦細鑼鼓)、郭樹薈工作室、上海視覺藝術學院文創空間等也將入駐在此。百年古宅中流淌出新鮮現代的氣息,在這裡尋找詩與遠方,韻味悠長。
值得一提的是,「南村映雪」開門迎客之際,《南村詩集箋注》也迎來首發亮相,這是國內首部陶宗儀《南村輟耕錄》的箋注本。
圖說:顧客正在挑選心儀的書籍。新民晚報記者 徐程 攝
靜雅水鄉復現文化活力
泗涇古鎮上,脫胎換骨的可不止管氏宅一處。2017年5月,泗涇鎮正式啟動古鎮保護與更新利用工作。修繕工程從位於開江中路的「程氏」「管氏」「孫士林」三座建於明清時期的古宅率先推進。
宅子嚴格按照「原材料、原工藝、原式樣」的要求修舊如舊,從浙江請來的老木匠用古老的校蔑、傳統的手工雕花方式參與修繕,延續明清老宅木質結構的風骨。三宅內所有的花格都用榫卯拼接,未用一根釘子,雕花都由老師傅現場製作,所有木柱墩接,地磚、屋面小青瓦鋪設都是古法操作,油漆採用明火碳燒法。在修繕時,工人驚喜地發現了明代的雕花梁棟,還有至今保存完好的慎修碑,讓人不覺遙想當年書香門第之盛況。
圖說:泗涇下塘首批三座明清老宅改建完成。新民晚報記者 徐程 攝
修繕完畢的古建築,該以什麼形態模式回歸?放眼全國,現在仍有不少地方採用的方法是「鐵將軍把門」。對此,泗涇鎮的回答是:與其終日關門閉客,不如打開窗門,為古宅注入新的生命力。
除了管氏宅的「南村映雪」外,程氏宅入駐了茶文化研究中心以及鄉音茶館項目,展示茶文化、茶藝表演等;孫士林宅則將成為文化遺產保護創新實踐基地,由上海交大設計學院展示各類古建築的構建、木料、技法,宣傳古建築修繕知識。
曾幾何時,老宅內住滿「72家房客」;如今,修繕後的三宅陸續迎來新業態的入駐,煥發新生。
據了解,對接《人文松江三年行動計劃》,泗涇鎮計劃的三年行動計劃以「館」「書」「戲」「述」「堂」「景」6個系列26個主體項目為主要內容,截至目前啟動了18個。下半年,泗涇鎮還將力爭基本完成8處文物的修繕工作。一個泗水匯波、文人鹹集的文化雅鎮,可盼可期。
新民晚報記者 楊潔 通訊員 牛立超 張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