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住今來,文人都愛寫梅,因為梅花清麗脫俗,有一身的風骨。它面對嚴寒,面對風雪,依然明媚。在世人眼中,它是高潔,不畏困難,堅強不屈的象徵。
比如說陸遊的《卜算子 詠梅》中的「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即使生存的環境再惡劣,即使化作了春泥,化作了塵埃,梅花卻依然」香如故「,這是一種怎樣高潔的品格!
而下面的一首詠梅詩卻別具一格。
詠梅九首(其一)作者:高啟瓊枝只合在瑤臺,誰向江南處處栽。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寒依疏影蕭蕭竹,春掩殘香漠漠苔。自去何郎無好詠,東風愁絕幾回開。
詩的開篇便如夢如幻,巧用典故,點明了梅花的出處。
傳說很久以前,崑崙山上有十二座用五色彩玉鑄成瑤臺,流光溢彩,宛若仙境。而梅花本是瑤臺上的瓊玉,不知道是哪位仙人把瓊枝栽到江南處處山林。
詩的前兩句賦予了梅花傳奇色彩,這仙界的梅花,悄然降臨在人世間,超凡脫俗,令人神往。這也是詩人對梅花品質的讚頌,與眾不同。
這仙氣繚繞的梅花來到了人間,必不屑於這塵世的紛擾,它不與百花爭豔,不爭強好勝。」雪滿山中高士臥「,它來到了白雪覆蓋的深山,棲息而臥,恬淡高潔,正如仙子的品格。
「明月林下美人來」,梅花是飄飄而降的仙女,皎皎明白,幽林深處,一位美人款款而來,她衣著清新淡雅,面容氣定神閒,楚楚動人。梅花的絕美正如那仙子美麗的容顏。
「寒依疏影蕭蕭竹,春掩殘香漠漠苔」這兩句是承接上兩句,美人誰都愛憐。嚴寒時,有翠竹的身影默默相伴。當春天梅花凋零,有青苔幫它守護住陣陣清香。
詩的前六句充滿了傳奇色彩,讓我們看到了一位清麗脫俗的仙界美人,在白雪中,有翠竹青苔相伴,那俏麗的身姿惹人動容,卻又那樣的遙不可及。
而最後兩句卻道出了這美麗花兒的落寞。何郎是指詩人何遜,從多詩人都認為梅花的「好詠」從他開始。當然,自他之後,詩壇上也有很多「好詠」。因為何遜是第一人,所以在詩人的眼中,他就是梅花的知己。而今,這位知己已經不在了。
「東風愁絕幾回開」,沒有了知音,為誰而開?只能在東風中,落寞愁苦地開了一回又一回。
這首詩寫得很有意思,本來一個好好的美人,容貌品質皆上乘,去終落了個愁思難解收場。我們無法知道當時詩人的心境,只能作猜想:他必是極愛梅花的,想像力也很豐富,詩中把梅花與仙子聯繫在一起,是高度的讚美。但他當時也許身處逆境,也想借詩來表達他的感懷吧!
他的《詠梅九首》中就有很多有關「愁」的字眼,比如「空山流水獨自愁。」,「愁在三更掛月村」等。無論如何,高啟的這首詠梅詩給人以清新的感覺,讓人為之動容。
本文圖片來源於「視覺中國」,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公司、組織、個人未經視覺中國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