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三丰,名全一,字玄玄,號三豐,遼東懿州人。元明之際著名道士。丰姿魁偉,龜形鶴骨,大耳圓目,須髯如戟。寒暑惟一衲一蓑,或處窮山,或遊鬧市,嬉嬉自如,旁若無人。洪武初年入武當山,拜玄帝於天柱峰,並遍遊諸山,搜奇覽勝。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他拂袖長往,不知去向;同年湘王朱柏朝謁武當山天柱峰,尋張三丰不得,寫有《贊張真仙詩》一首,詩云:「張玄玄,愛神仙。朝飲九渡之清流,暮宿南巖之紫煙。好山劫來知幾載,不與景物同推遷。我向空山尋不見,徒悽然!孤廬空寂大松裡,獨有老彌松下眠……」。
玉虛宮(圖片來源於網絡)
張三丰斷言遇真宮必大興 該地後改建為玉虛宮
張三丰曾經從大頂天柱峰下山,沿龍脈往北走,經烏鴉嶺,上展旗峰,順著梅子埡、倉房嶺北下20多公裡,看到一塊風水寶地,這就是後來的玉虛宮基址。張三丰在這裡結草廬,供奉玄帝香火,名曰「遇真宮」。《敕建大嶽太和山志》卷八說:「洪武年間,張三丰真仙清盻留意在此,故結庵於其上,以奉玄帝香火,名曰『遇真宮』。嘗謂人曰:『他日此地必大興也』。庵前有古木五株,師獨棲其下,久則猛獸不據,攫鳥不搏,人皆異之」。永樂十年,大修武當道教建築群,改建「遇真宮」為玄天玉虛宮。由此可見,明成祖之所以把玉虛宮建為「山中甲宮」,與真仙張三丰相中這塊風水寶地有很大關係。
風水寶地玉虛宮:天柱峰聚福 仙都橋鎖財
玉虛宮,位於展旗峰北陲。座南朝北,布局嚴謹,中軸線分明。從山龍來看,其祖山天柱峰西接崑崙山,北連烏鴉嶺,展旗峰是其少祖山,梅子埡、倉房嶺是其蜿蜒龍脈,華麓山如屏風三疊枕其後,翠屏山重岡疊阜列其前,群山環繞,規模廣闊,形勢雄偉。從水龍來看,發源於西山張爺廟溝水簾洞的玉帶河,從西宮緩緩流入紫禁城內,在龍虎殿前呈一張彎弓的形狀蜿蜒東流,匯入梅溪河(即九渡澗下遊),中軸線上建有玉帶橋;另有發源於祖山的九渡澗自南而北遠遠流來,與玉帶河交匯後流到北山腳下,折而西行,水面寬闊,河道彎曲,俗稱「西流河」。河上有遇真、仙源、遊仙、東萊、仙都、登仙六座大型石橋,可供登臨遊眺。仙都橋是玉虛宮的風水橋,有「鎖財」的功用。左引崇崗, 右浚曲水,前列翠屏,後枕華麓,風水術所要求的主山(亦稱靠山)、 青龍山、白虎山、案山、朝山、水口等一應俱全,故有風水寶地之稱。
《敕建大嶽太和山志》說:「玄天玉虛宮,在天柱峰、紫霄展旗峰之北。層巒疊嶂,萬仞千尋,迤邐直下山趾。其山環繞,規模廣闊,形勢雄偉,左引崇崗,右浚曲水,前列翠屏,後枕華麓,土厚而泉冽,竹修而松茂,幽蘭馥馥,丹桂叢叢,金菌馡香,騫林騰翠,如此殊勝則有遊仙而居之」。
既然「遇真宮」後被改建為「玄天玉虛宮」,那如今的遇真宮又是怎麼回事呢?
遇真宮(圖片來源於網絡)
現「遇真宮」實為「會仙館」 張三丰在此結庵修煉
遇真宮以前叫「會仙館」,是著名道士張三丰結庵修煉之地。據明代太常寺丞任自垣纂修的《敕建大嶽太和山志》卷六記載:張三丰「洪武初來入武當,拜玄帝於天柱峰。遍歷諸山,搜奇覽勝……又尋展旗峰北埵,卜地結草廬,奉高真香火,曰『遇真宮』。黃土城卜地結草庵,曰『會仙館』。語及弟子周真德:『爾可善守香火,成立自有來時,非在子也』。」這說明張三丰創立的遇真宮最初在展旗峰北埵。後因明成祖在此處修建玄天玉虛宮,才將遇真宮遷到距玉虛宮之東八裡處的「黃土城」——「會仙館」舊址上。
明成祖對遇真宮的修建非常重視,永樂十年(1412)三月《敕右正一虛玄子孫碧雲》:「朕聞武當遇真,實真仙張三丰老師修煉福地……今欲創建道場,以伸景仰欽慕之誠」。永樂十五年「奉敕創建真仙殿宇、山門、廊廡、東西方丈、齋堂、廚室、道房、倉庫、浴室,共九十七間」。後經擴建,到嘉靖十五年(1536)遇真宮的殿宇道房已達396間。
遇真宮:負陰抱陽 藏風聚氣恍如仙界
遇真宮的規劃布局是明初高道孫碧雲的傑作,他奉明成祖的聖旨,「審度其地,相其廣狹,定其規制」,故對風水格局頗為講究。遇真宮選址在一個內聚型盆地——「黃土城」內,北靠鳳凰山,南對九龍山,左有望仙臺,右有黑虎洞,水磨河自西向東從九龍山下流過,正是坐北朝南,龍騰而鳳翥;山環水繞,藏風而聚氣的風水寶地,構成了中國古代建築風景規劃的經典模式。這種獨特的設計,給古代文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明代湖廣巡撫顧璘《遊太和山記》說:將至遇真宮,「悠悠然度灌木、溪橋之間,恍陟仙界」。明代文人陳文燭《遇真宮》詩云:「正有真人想,其如遇妙然。人言臨福地,吾意在九天。歲月山中老,乾坤此際懸。偶來仍駐殿,笙鶴下翩翩」。
網絡直播道家課程 |
書訊 |
點擊連結了解詳情:
神秘書籍:漢字養生通周天《漢字養生·墨寶養性》書友學習招募
1、《漢字養生·墨寶養性》190元/本
2、《易經心法》550元/本
❶ 學道 問道
❷ 互動 交流 學習諮詢
❸ 掃二維碼加李老師微信共同探討
此文章也許正是別人所需要的!
謝謝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