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后宮的修復計劃與開發利用︱上海電視臺專訪曹永康

2021-02-28 上海交大建築遺產保護中心
上海蘇河灣地區擁有大量清末和民國時期建造的優秀歷史建築,為了傳承歷史文脈打造文化創意地標,先後有三十多處被列為了保護性開發建設項目。近日,蘇河灣清代官式媽祖廟建築——天后宮的重建工作啟動在即,有望在2022年建成並對公眾開放。2020年5月31日,天后宮修復項目總建築師、上海交通大學建築文化遺產保護國際研究中心主任曹永康教授,受邀在上海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STV)對天后宮的復建計劃和未來利用開發的相關問題進行解答。


△ 曹永康:「它作為上海城市裡,在蘇州河邊上,這樣一個跟航海文化有關係的特殊的場所,應該把這段記憶重新喚醒,展現給世人。」

1884年,應出使俄國大臣崇厚的奏請,於今河南路橋北堍,同時建成天妃宮和出使行轅。初建時,天妃宮佔地4畝,進宮為廣場,前有門樓、東西看樓,二進為中央大殿,後面三進是寢殿。


△ 天后宮歷史照片

開香之時盛況空前,連英國人威廉·卡爾勒也專門為此撰寫了《天后宮落成記》。1912年,出使行轅在被改建為上海總商會,天妃宮建築群也漸漸被各方勢力佔用,曾為租界華人聚會場所、學校和難民所等。


△ 1898年地圖,出使行轅、天后宮與匯業公所之間的關係

上世紀80年代左右,因旁邊山西中學擴建校舍,天妃宮大殿移至松江方塔園,剩餘的部分門樓、看樓和戲臺被改建為住宅。2006年,為配合市政建設,河南路拓寬,原天妃宮改建的住宅區亦被拆除,建築構件被放進倉庫保存至今。


△ 天后宮格局演變(從1947年到2006年)


△ 1938年的天后宮

問題一:效果圖介紹
天后宮將在這個地塊進行重新的保護性修復,我們現在也已經能夠看到天后宮修復之後的樣貌到底怎麼樣。現在看起來效果圖做得很逼真,您跟我們具體講一下這分別是從什麼角度、怎麼來看?這其中的門道是什麼?


△ 訪談節目中的效果圖

左上角的照片是我們從主入口看過去,也是它的南邊看過去,可以看到它是一個磚雕照壁的牆門,有三個門洞。進去以後是一個倒座,倒座後面是戲臺,戲臺兩邊是東西看樓。


△ 從主入口看過去

這張夜間的效果圖是從北邊看過去,從院子裡面看戲臺部分,也可以看出東西看樓是看戲用的,中間的戲臺是表演用的。


△ 從北邊看過去

目前院子的大殿部分是在松江,(是)在80年代的時候遷到松江,這個院子原來是個四合院,目前是一個三合院的形式。

問題二:面積
現在復原完成的佔地面積和以前總體的結構來比較,大概佔到幾分之幾?

問題三:結構圖解讀
您怎麼來解讀這張結構圖?

這是一張總平面圖,右邊的圖更清楚一些。我們剛才看到的效果圖是下邊的部分,門樓、戲臺和東西看樓,以及後面的大殿。大殿的部分就是原來供奉媽祖的地方,但按照這個規制的話,大殿後有一個寢殿,大殿和寢殿佔了三分之二。目前大殿已經遷到松江,寢殿在更早的時候,在文革前後被破壞了,所以現在復原的主要是下面三分之一的部分。


△ 天后宮修復結構圖

問題四:復建位置選擇
天后宮目前具體的位置在哪?我們為什麼選擇現在的位置來復建?應該是原來的位置往西移了一段距離,但是政府考慮選址的時候大體的位置還是儘量靠近蘇州河。原來它是在河南北路上,我們現在移到了山西北路的西側,跟蘇州河的距離與原來是差不多的,略遠了一點點。


△ 項目位置示意圖

問題五:落架構件
當時我記得是在2006年,也就是本世紀初沒幾年的時候,天后宮這部分建築就已經是保護性地進行落架。過了這麼多年,現在落架下來的東西都具體有些什麼?保存在哪裡呢?時我們接到任務就是對其進行緊急測繪,然後馬上進行落架,主要保留的,我們現在要復建的這部分,包括西看樓、戲臺還有倒座。


△ 結構落架場景

當時拆落架的時間也給得很短,把主要的木結構部分,大木作,還有上面的裝飾木雕、小木作部分、磚雕以及瓦件都做了落架和初步的編號,然後集中放在倉庫裡保存。


△ 初步測繪與編號



△ 保存在倉庫裡的落架磚石及木構件

問題六:物件數量
總體有多少?

題七:物件處理
現在已經開始重新復建了,這些原來的老物件您的團隊都已經一一看過了嗎?

不光是看過了,我們實際上對每一個構件都做了詳細的登記、測繪、掃描以及進一步的病害檢測,為之後編制保護方案做了一些最基礎的工作。


△ 對落架構件進行登記、測繪及檢測

問題八:物件保存情況
過了十幾年了,具體的保存情況怎麼樣?有哪些需要進行修復的地方?總體來說,這些木構件受潮容易朽爛,我們看保存情況的話,因為當時是放在二樓的倉庫中,應該還是比較好的。檢測下來就是含水率稍微偏高一點,還有30%的木構件有明顯的殘損,可能不是在保存時間裡朽壞的,而是這一百年以來,本身就已經有些壞了。


△ 木構件保存情況較好

問題九:修復殘損方法
怎麼修復殘損?

磚和木頭的修複方法是不一樣的,磚構件的話我們基本是維持它的現狀,不一定去補齊它,一般是需要歸安到原來的位置上。而木構件因為需要安裝榫卯,所以在殘損的地方,我們一般用傳統的鑲補的辦法。

題十:修復中的新技術
在修復的過程中需要用到新的技術嗎?

會有,在用傳統工藝的同時還是會用到一些新材料、新技術,木材會用傳統的鑲補;對磚砌體,因為水泥對磚有損害,會加速風化,所以在修復過程中杜絕使用水泥,採用水硬性石灰彌補傳統石灰缺陷,又有傳統石灰的兼容性,又有水泥的強度。

-IV-
天后宮修復後的效果

問題十一:修復效果
修復後的這剩餘的三分之一的天后宮能否和之前看上去是完全一樣的?我們覺得除了缺損部分是重新補的,比如磚雕我們大概有40%左右是丟失了的,是在落架之前就不存在了的,這些需要補配,需要重新進窯去燒,這些部分和以前是會略有區別的。我們呈現的整體風貌上,還有部分留下來的部件上都是保留了原來的真實性。

題十二:修復效果
留下來的物件大概佔整體的多少?

題十三:修復效果
新老部分能夠看出來嗎?

復建效果:遠觀風格統一,近看新老構件可識別
從我們的修繕原則上來說,新補的部分還不能完全看不出來,應該有一點可識別性。遠看是統一協調的,但是近看還是略有差別,比如故意留下一點點色差。

△ 天后宮修復效果圖

-V-
天后宮修復後的未來發展

問題十四:未來發展
大殿在松江,石獅子移到豫園裡,這兩部分有可能重新歸位嗎?專家呼籲:石獅「回歸「,大殿複製
目前的院子是三合院,而按照傳統的寺廟肯定是四合院的形式,如果不能移過來的話可以考慮複製大殿。關於石獅子的話,可以通過文物部門,通過老照片找到原來的石獅子,把它調配過來,這個操作是相對容易的。

△ 專家呼籲:石獅「回歸「,大殿複製

問題十五:修復後的作用
這一部分修復後將要發揮什麼作用?天后宮未來使命:引導商業客流、聚集文旅活動的公共空間
這是很重要的,我們說文物修好以後要用好,政府和承建方華潤集團都考慮了很多,我們的總體任務就是應該把它做成一個面向公眾開放的,文化地標性質的、帶有文旅綜合應用功能的公共場所。

十六:其他建築是否能借鑑此修繕方式
現在上海有沒有其他的建築可以借鑑這樣的方式來進行修復?或者有沒有更好的方式?

上海從以往至今對文物的保護越來越重視,越來越嚴謹。落架大修是在特定的時期裡,特定的工作項目裡的一個正常的方式,但是會有一些信息上的損失。我們採取落架方式的修繕會越來越慎重,將來的這種項目會越來越少,反過來也證明了上海對文物的保護方式也越來越嚴謹。

-VI-
結語

修舊如舊的歷史建築能夠幫助人們留下珍貴的城市記憶,而與此同時,老建築的現代功能則賦予了像天后宮這樣的文保建築新的生命,我們也期待著未來也有更多的城市空間留住我們的歷史文脈。素材來源 / 新聞綜合頻道(STV)、上海交大設計學院
內容整理 / 宋紫杉    編輯/黃琚

 往期精選 

上海市科技進步獎揭曉,曹永康教授及團隊榮獲二等獎

《青年報》對話曹永康:古宅最好的保護是合理使用

交大體育館修繕:把保護思路切開給你看

  

上海交大建築文化遺產保護國際研究中心
一支聯合國內外多學科方向 較早從事建築遺產保護的產學研團隊

/ 建築遺產保護理論研究 / 安全監測
 / 病症勘察 / 修復技術 / 傳統建築再創作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將轉至上海交大建築文化遺產保護國際研究中心網站

相關焦點

  • 上海市區媽祖廟建築遺蹟天后宮將復建
    莆田網訊 日前,蘇河灣中心城市展覽館舉辦的「百年蘇河文化風物展」上傳來消息,上海市區已有上百年歷史的近代官式媽祖廟建築遺蹟天后宮即將復建,預計於2022年建成。  此次復建的天后宮、慎餘裡,是蘇河灣地區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優秀歷史建築。
  • 上海市區媽祖廟建築遺蹟天后宮將復建
    莆田網訊 日前,蘇河灣中心城市展覽館舉辦的「百年蘇河文化風物展」上傳來消息,上海市區已有上百年歷史的近代官式媽祖廟建築遺蹟天后宮即將復建,預計於2022年建成。  此次復建的天后宮、慎餘裡,是蘇河灣地區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優秀歷史建築。
  • 百年「天后宮」蘇州河邊原貌復建
    據悉,天后宮、慎餘裡均將復建於總建築面積約35萬平方米的蘇河灣中心濱水綜合體內,該綜合體還將建有4.2萬平方米的綠灣公園、約4.7萬平方米的萬象天地商業以及近200米高的濱水寫字樓集群,其中天后宮將打造成演藝廣場、群星集會場所,慎餘裡將引入文化藝術中心和具有影響力的商業品牌。
  • 「改革開放40周年勘察設計之星」曹永康:歷史建築的保護者
    2019年1月8日,上海市勘察設計行業協會頒發了「上海市勘察設計行業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突出貢獻獎」,上海交通大學曹永康老師獲得了勘察設計之星的榮譽稱號。此時的曹永康,已經在歷史建築修復的道路上耕耘了20年,一直奮鬥在歷史建築保護的第一線。
  • 天津天后宮大殿壁畫《天后聖跡圖》修復工程開始
    近日,做為中國北方媽祖文化中心,天津天后宮大殿內壁畫《天后聖跡圖》修復工程開始進行。》的破壞十分嚴重,為了保護、搶救這座第一個擁有天后宮廟宇內媽祖事跡壁畫,天津市古文化街管委會、天津天后宮立即決定,啟動對天后宮大殿及殿內壁畫進行修復工程。
  • 天津天后宮舉辦壁畫《天后聖跡圖》修復告竣活動
    9月26日,天津市南開區古文化街委員會、天津市非遺保護協會、天津市民俗博物館、天津天后宮等單位舉辦了天后宮大殿內壁畫《天后聖跡圖》修復告竣及秋祭大典宣傳活動。與會的專家、學者充分肯定了修複壁畫《天后聖跡圖》的重要性,讚揚用壁畫形式表現「立德、行善、大愛」的媽祖精神是中國新時代壁畫的代表作品,是把中國古老的壁畫藝術傳承下來的具體表現。
  • 國家重點文保單位天津天后宮大型壁畫《天后聖跡圖》修復完畢
    新華社天津9月27日電(記者周潤健)用時近兩個月,國家重點文保單位天津天后宮大型壁畫《天后聖跡圖》修復工作26日宣告結束,將於今年國慶期間重新對外開放。《天后聖跡圖》是一幅全面反映媽祖生平的大型傳統壁畫。
  • 國家重點文保單位天津天后宮大型壁畫《天后聖跡圖》修復完畢
    新華社天津9月27日電(記者周潤健)用時近兩個月,國家重點文保單位天津天后宮大型壁畫《天后聖跡圖》修復工作26日宣告結束,將於今年國慶期間重新對外開放。《天后聖跡圖》是一幅全面反映媽祖生平的大型傳統壁畫。
  • 文遺故事:汀州天后宮
    天后是清康熙帝給媽祖的封號,是聞名世界的女海神。汀州無海,為何建有祭祀海神媽祖的廟宇汀州天后宮位於長汀縣城東大街,朝天門外。由山門、朗門、戲臺、鐘鼓樓、水閣樓、前殿、正殿、後殿及聖母間組成。佔地面積約10000平方米。
  • 天津彩塑王修復天后宮神像 9月中上旬重開
    津城彩塑王出手修復天后宮神像  個人檔案  著名彩塑藝術家王有為,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師從於  天津網訊  城市快報記者 王昊 實習生 王喆  為迎接9月舉辦的第六屆中國·天津媽祖文化旅遊節,日前天后宮進行大規模文物修繕,其中的神像修復是修繕工作的重要環節。有「彩塑王」之稱的天津市文聯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王有為,被邀請進行神像修復工作。那麼,到底神像如何修復?天后宮的修繕工作進展如何呢?昨日記者前往天后宮探秘。
  • 世界三大天后宮之一天津天后宮擴建
    華夏經緯網8月1日訊:據天津日報報導,世界三大天后宮之一的天津天后宮的歷史比天津城還早,是天津城市發展的歷史見證,也是天津民俗文化的搖籃。如今,隨著海河兩岸綜合開發改造工程的進展,作為天津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天后宮也將進行新的擴建和改造。天后宮坐落於天津舊城東門外海河三岔河口西岸,古文化街正中。佔地面積5352平方米,建築面積1734平方米。
  • 沿蘇州河而行·地標|天后宮珍品展小記
    我對天后宮的印象主要來自一些生活記憶的片段:是那一天在澳門氹仔天后宮,掛滿盤香的香亭裡,斜斜地落進建築的夕陽;是那一天在九龍灣的天后宮前,一位附近工地的壯漢虔誠的祈福;是那一天在天后誕辰時,山道下搭起的巨大竹棚裡溢出的粵劇唱詞。不同於其他民間祭祀信仰為主的天后宮,蘇州河畔的上海天后宮建立之初即有著官方背景,在中國近代對外開放史上也具有特別的紀念意義。
  • 青島的天后宮
        天后宮,也稱天妃宮,海神娘娘廟,閩南、臺灣地區稱媽祖廟。天后被稱為「傳說中的歷史名人」。相傳她姓林名默,濟世救人,尤其保護海上航者 ,宋代封為「夫人」,明代晉封「天妃」,清代又晉封為「天后」。青島一帶多海港,曾有七座天后宮,大多是明清兩朝先後建立的。
  • 上海市區唯一的媽祖廟遺址就要復建啦!預計2022年建成!
    目前,蘇河灣地區一些歷史建築經過修舊如舊保護性建設後,已重新亮相,如四行倉庫修復後已成為上海唯一的戰爭遺址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上海總商會舊址修復後已成為世界頂級酒店的商務中心;新泰倉庫修復後已成為國內知名企業總部辦公場所。
  • 240多歲即墨金口天后宮寢宮原址修復 對外開放
    2015/5/11 13:47:52   來源:中國山東網青島頻道     金口天后宮修繕
  • 廣州南沙天后宮——天下天后第一宮
    南沙天后宮的前身始建於明代南沙鹿頸村的天妃廟,清乾隆年間經修復後,定名為元君古廟,抗戰時期被日本飛機炸毀。現存天后宮為1994年霍英東先生倡議並捐資重建。天后宮主要分為廣場、殿堂、南嶺塔幾大部分,宮殿建築群按清代官方法式營造,風格典雅莊重,布局錯落有致。
  • 上海市區唯一的媽祖廟遺址就要復建啦!預計2022年建成!
    目前,蘇河灣地區一些歷史建築經過修舊如舊保護性建設後,已重新亮相,如四行倉庫修復後已成為上海唯一的戰爭遺址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上海總商會舊址修復後已成為世界頂級酒店的商務中心;新泰倉庫修復後已成為國內知名企業總部辦公場所。
  • 臺灣大甲媽祖分靈將進駐天津天后宮
    華夏經緯網7月30日訊:據新華網報導,臺灣臺中縣大甲鎮瀾宮約500人,將應邀於9月下旬前往天津參加媽祖文化旅遊節,同時恭送大甲媽祖分靈進駐天津天后宮神殿。     擁有近700年歷史的天津天后宮,近年展開修復工程。計劃在今年9月25日修復完成之日,舉辦盛大的媽祖文化旅遊節。臺中大甲鎮瀾宮將恭送一尊大甲媽祖分靈進駐鎮神殿。
  • 臺灣大甲媽祖分靈將進駐天津天后宮
    華夏經緯網7月30日訊:據新華網報導,臺灣臺中縣大甲鎮瀾宮約500人,將應邀於9月下旬前往天津參加媽祖文化旅遊節,同時恭送大甲媽祖分靈進駐天津天后宮神殿。     擁有近700年歷史的天津天后宮,近年展開修復工程。
  • 廣州南沙天后宮——天下天后第一宮
    南沙天后宮的前身始建於明代南沙鹿頸村的天妃廟,清乾隆年間經修復後,定名為元君古廟,抗戰時期被日本飛機炸毀。現存天后宮為1994年霍英東先生倡議並捐資重建。天后宮主要分為廣場、殿堂、南嶺塔幾大部分,宮殿建築群按清代官方法式營造,風格典雅莊重,布局錯落有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