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路通是宜興交通產業集團下屬公司宜興市交運物流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開發運營的網絡貨運平臺,司機朋友和貨主朋友可以百度搜索宜路通或者宜興交運物流獲取信息,也可以關注小編給我發私信。
十二月在官林鎮豐義村,由省滆湖漁管辦組織開展的冬季增殖放流活動拉開帷幕。承載著宜興、武進兩地人民綠色生態情懷的160萬尾鰱魚苗,緩緩遊入滆湖,擔負起潔淨湖水的重任。
當天下午2點,在豐義村湖豐漁港,滿載著鰱魚冬片魚種的大卡車緩緩停到岸邊,由滆湖兩岸漁政監督人員、退捕漁民代表和志願者等組成的放流員們,立即就用網兜輕輕抄起活蹦亂跳的魚苗。通過專用管道,一尾尾肩負著淨水重任的魚苗便歡快地遊入湖中。市農業農村局漁政監督員周根法說,選擇在冬季放魚,是因為魚類在冬季活動量減少,魚苗成活率高,有利於魚苗成長。
滆湖歷來被宜武兩地人民稱為江南水鄉的「聚寶盆」。但是,滆湖一度因富營養化程度增高而不堪重負,影響了湖泊的各項功能。針對這一實際情況,近年來,宜興、武進兩地通力協作,推進沿湖排汙企業整治、圍網養殖整治、湖體生態修復等工作。尤其是去年,我市還實施滆湖管理(網格化)巡查工作,提升滆湖水域岸線生態環境。儘管如此,滆湖水環境質量離綠色、環保的目標還有一定距離,而且滆湖是太湖的上遊湖泊,其水質好壞直接影響著太湖水環境的質量,滆湖的治水任務既繁重又緊迫。為更好推進滆湖水環境好轉,近年來,在省滆湖漁管辦的組織下,宜、武兩地每年都會開展增殖放流活動。
據省滆湖漁管辦資源環保處處長花少鵬介紹,鰱魚又被稱為「環保魚」「控藻魚」,它主要吃水體中的浮遊生物,能起到淨水的作用。事實證明,持續開展的增殖放流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滆湖水體氮磷等指標與以往比有一定程度下降,近幾年,滆湖沒有藍藻暴發,也正得益於養殖了大量鰱魚,它們直接或間接吞食藍藻,控制了藍藻的數量。今年,滆湖水域共組織了四次大型增殖放流活動,其中在夏季放的鰱魚為夏花魚種,冬季增殖放流活動主要是鰱魚的冬片魚種。此次在湖豐漁港投放的魚苗有160萬尾,隨著魚苗緩緩遊入湖中,年度滆湖增殖放流計劃也全面完成。花少鵬說,定期補充鰱鱅魚等,是為更好實現「以漁養水、以漁控水、以漁淨水」的目標。
值得一提的是,每次增殖放流都會得到宜、武兩地人民的大力支持,他們紛紛認購魚苗,以實際行動「反哺」滆湖。今年更是吸引了部分退捕漁民的參與。官林鎮漁民謝勇根說,祖輩都在滆湖上捕魚,對滆湖有深厚的感情。今年,政府積極安排漁民們上岸轉產就業,對現在的生活,他很滿意,聽說有增殖放流活動,特意來看看,就是想參與做點保護滆湖的事情。
圖為漁民代表和漁政工作人員在現場放養魚苗。
來源:宜興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