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不著,怎麼辦?相信這是很多備孕的姐妹都很困擾的問題。知道養卵要早睡、要睡好,但越想卻越睡不著,越糾結越難受,越自責越失眠。看看從心理學角度怎麼說的吧!
昨晚我沒睡好,一想到要出稿就頭疼。為啥,不知道寫啥。
能吃能睡,日漸肥胖的我,好像分享啥解壓或者自我分析的方法都不自然會覺得得罪大家。就好比站著說話不腰疼。
玩了這會一打開手機,腰疼了。
00:46入睡,06:02醒。
這不巧了,一看群,好幾個都說沒睡好。我好像精神了點。
那麼言歸正傳,從心理學的角度,有什麼方法調整睡眠質量?等等?上來就是方法什麼的,咋聽起來像大力丸,包治百病?那,咱來個對症下藥。想要對症下藥,先明白睡眠由什麼組成的。
睡眠五階段
1.入睡階段,準備入睡(就是困了,迷迷糊糊);
2.淺睡階段。正式睡眠,屬於淺睡階段。此時腦波漸呈不規律進行,頻率與振幅忽大忽小,其中偶爾會出現被稱為「睡眠錠」的高頻、大波幅腦波,以及被稱為「K結」的低頻、很大波幅腦波。(其實就是還容易醒但不做夢的階段);
3.熟睡階段(淺睡和深睡的過度,時間短,不容易辨別,一般不單獨說);
4.深睡階段(全身放鬆,不做夢的階段);
5.快速眼動階段(沒錯這時候在做夢)。
衡量睡眠質量的標準
知道睡眠有哪幾方面組成,就可以用科學的指標衡量睡眠質量。
參考指標:
清醒階段:20分鐘內;
淺睡階段:整體睡眠時長的25%-70%;
深睡階段:整體時長的13%-33%(按道理是佔比越大越好,但是超過這個區間一般是因為太累,老是超這個區間還真可能有神經系統問題);
快速眼動階段:16%-35%.(多夢不可怕,怕的是不願意起來)。
以上,參考指標。
啥意思呢,一切不說基數的比例參考都是耍流氓。
就如:我睡一個小時,40分鐘都是深度睡眠。所以一般按成年人標準,每天睡眠時間7-8小時算。
實際情況
有時候看著APP上的評分不錯,就是覺得睡不好?有時候看著分低,但覺著還行?這時候就要加一些客觀指標。
1.睡眠時長。
按建議時間來唄,成年人一天7-8小時。
2.睡眠連續性。
頭尾清醒沒啥,中間清醒十幾分鐘,看起來不夠二十分鐘,但一樣會添堵。
3.睡眠安穩度。
翻身次數,有沒有被蚊子咬啥的。(這我是深有體會,快十二月還有蚊子的南方小城)。
睡眠質量調整技巧
一.睡前準備
床!很關鍵。它是睡覺的地方,就單純的是睡覺的地方。
不是零食屋,不是圖書館,不是電視廳。算床求你了,不要給它加戲。把床回歸到單純的睡眠場所,這樣,你一上床就是睡覺,而不是想想睡前要幹啥。原理是有點類型操作條件反射,看到床=想睡覺。(親測有效)
形成自己的生物鐘,準時睡就行。熬夜不可怕,可怕的是熬夜還要早起。所以判定是不是熬夜的標準就是「有沒有睡夠7-8小時」,半夜兩點睡,上午十點起也不是問題。
喝口水/牛奶,其實喝啥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儀式感。
像有的人的儀式感是「上洗手間」,不喝水,直接上洗手間也行。(心理暗示:我要睡覺了)。
泡腳,冬天簡直不能再舒服了,記得蓋一下膝蓋。(當然,也不能泡完就睡,身體還很興奮)。
處理好手上的工作、事情,哪怕沒有處理完,告訴自己,安排在明天。(今日事今日畢,不要把問題堆壓起來。堆起來也不要怕,我做好充分充足的準備,安心、自信的感覺能減少很多壓力。)
給自己肯定,很多人睡不好是因為第二天或近期有重要的事,例如進周、出檢查結果等。這時候我們的潛意識裡面會因緊張、焦慮從而讓大腦處於一個興奮狀態,這時候是很難入睡的。
要減輕這個焦慮不安的感覺就要從點滴做起,首先我們不能臨時抱佛腳,臨時抱佛腳意味著準備不充分,準備不充分的情況下人更容易產生焦慮的情緒。咋辦呢,這時候給自己的一個信念和認知,就是「平時我已經做得很好了,盡人事,聽天命。」(認知療法)
儘量安靜的環境(當然,沒有也不用太糾結,帶個耳塞唄)。
褪黑素(聽說有效,遵醫囑)。
別玩手機!!
二.入睡技巧
運動,適量可以有。建議是睡前兩小時往前,剛運動完不久就睡是反而會影響睡眠質量。太激烈也不行,別問我適量啥意思。就和做飯的「鹽適量」一樣。
音樂,放一些比較能夠讓人放鬆的那種音樂來聽。(其實你喜歡的就行,別太嗨、歌詞太帶感情的,以免更興奮)
看書,睡前可以,看一會。完了最好還是放桌上。(打打殺殺,或者很好哭的慎重)
放鬆。真·無法入睡時,先調整呼吸,慢慢放鬆下來,想像自己在一個很安靜舒服的環境,然後慢慢放鬆自己的身體,暗示自己很舒服很舒服,放鬆自己頭部,放鬆眼睛,放鬆眼皮,放鬆嘴巴,放鬆手,放鬆手指,放鬆腰部放鬆腿。配合著呼吸,不停的放鬆自己,這樣很快就能入睡了。(行為療法)
再次記得,別玩手機!
三.午夜夢回
很多人睡眠質量不好,就因為睡眠淺,容易醒。無論是自己醒,還是被吵醒。
1.感受下,有尿意就去。完了告訴自己,拉好了。(給一個上一次洗手間就可以的暗示)
2.重新調整睡姿,找到舒服的姿勢。放空大腦,不氣不惱。
3.當然,如果有需要,你也可以喝水。(還是心理暗示)
4.小信念,告訴自己現在(半夜)醒,不代表今晚睡眠質量不好。因為只要深度睡眠時間夠,就可以有效恢復身體機能。
5.求你了,別玩手機。
四.一覺睡醒
開開心心去打工。
可以去看APP的評分,也可以回憶昨晚的夢。但是要有正確的睡眠觀念,可以親切地叫「睡念」。
1.睡眠的本質是為了讓身體得到有效地休息和機能恢復。
所以,深度睡眠時間夠,就完成大部分任務。
2.一兩次睡不好,不叫失眠。越是是在意它,去定義它就是害怕。其實失眠不可怕,可怕的是因為害怕失眠而造成的惡性循環。大多數的害怕失眠主要還是認知的偏差,還有就是對失眠這一概念的過分解讀。通過認知理論讓其理解「焦點事件」(為啥睡不好),然後再對症下藥。
3.找到你的閃光點,像我總能在不好的數據裡面找到安慰自己的點。(就像昨晚,一共才睡不到六個小時,愣是找到自己深度睡眠佔比還不錯的優點)。
附:睡眠量不正常的分類(對比完你就發現,自己只是睡不好),可包括兩類:
一類是睡眠量過度增多,如因各種腦病、內分泌障礙、代謝異常引起的嗜睡狀態或昏睡,以及因腦病變所引起的發作性睡病。
這種睡病表現為經常出現短時間(一般不到15分鐘)不可抗拒性的睡眠發作,往往伴有摔倒、睡眠癱瘓和入睡前幻覺等症狀。
另一類是睡眠量不足的失眠,整夜睡眠時間少於5小時,表現為入睡困難、淺睡、易醒或早醒等。
失眠可由外界環境因素(室內光線過強、周圍過多噪音、值夜班、坐車船、剛到陌生的地方)、軀體因素(疼痛、瘙癢、劇烈咳嗽、睡前飲濃茶或咖啡、夜尿頻繁或腹瀉等)或心理因素(焦慮、恐懼、過度思念或興奮)引起。一些疾病也常伴有失眠,如神經衰弱、焦慮、抑鬱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