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花,自古以來就是春天裡的一大美事。可你知道嗎,古人賞花和我們大有區別,不僅儀式感十足,追求多形式、多層次的美的享受,更追求心靈上的感受。
古人賞花「花樣多」曲賞:賞花詠歌,為唐代所好。以新編的曲子與脫俗的詩詞對花吟詠,使視覺與聽覺都盡情享受,相得益彰。
酒賞:賞花飲酒源自唐代,所謂「花下鋪氈把一杯,緩飲春風酒」,想像一下,邊賞花邊小酌,那一定是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的神會效果。所以「面對插花,樂聲響起,把酒問天,寫詩賦詞,其樂融融,天不醉人醉,地不醉花醉」一度被唐人奉為賞花最高境界。
嗜酒狂魔歐陽修就有插花百瓶、醉飲其間的軼事,其痴於花酒還有詩為證:「深紅淺白宜相間,先後仍須次第栽;我欲四時攜酒賞,莫教一日不花開」。
香賞:即賞花時配以焚燃香料,不同材質的花要配以不同的香料。南唐進士韓熙載在《五宜說》中說:「對花焚香,有風味相和,其妙不可言者:木樨宜龍腦,酴醾(獨步春)宜沉水,蘭宜四絕,含笑宜麝,薝蔔宜檀」,是為「五宜」。
琴賞:琴是古代文人四藝之首,用以怡情養性。對花撫琴要琴與花配。文人花可配以七弦、阮鹹等樂器,宮廷花則管弦交響,這清風美韻,可想而知。
茗賞:茶性簡樸,品茶香、聞花香,可爽神醒思明目。明代袁宏道極力推崇茗賞,認為酒賞之類太庸穢粗俗,容易冒犯花神。
觀花品茗在宋代已流行。宋代將「插花、點茶、焚香、掛畫」合稱生活四藝。古書上常見插花品茗的畫面,只是到了明代更加巧妙結合而已。
談賞:三五好友,談論品花,「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
櫻花爛漫時節的青龍寺圖賞:文人賞花時作畫來呈現花的性靈,以襯託筆墨情趣。生動地翻譯下:炫技寫生唄……
古人賞花「四大招」古人賞花首先是觀花「色」。明代袁宏道在《瓶史·品第》中稱:「故知色之絕者,蛾眉未免俯首,物之尤者,出乎其類。」什麼樣的花色最為絕美?古人以一個「豔」字做了概括。
【明】陳洪綬《玉堂桂石》聞花「香」,所謂的「國色天香」,缺一不可。春有梅香,夏有荷香,秋有桂香,冬有瑞香……花之香至極品,古人則稱為「天香」。如唐代中書舍人李正封的名句「天香夜染衣,國色朝酣酒」寫的是牡丹花香,唐詩人宋之問詩句「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寫的是桂花香。
賞花「姿」,用清代畫家松年的觀點來說,叫「花以形勢為第一」。花姿與花色一樣,可以「養眼」。美的花姿可以彌補晚開的遺憾,明代陳道復《題秋海棠》詩句即稱:「翠葉紛披花滿枝,風前嫋嫋學低垂。牆根昨日開無數,誰說秋來少豔姿。」
【明】周淑禧《茶花幽禽圖》(局部)品花「韻」,古人認為,「不清花韻,難入高雅之境」。花韻可以「養心」「怡神」。雖看不見,摸不著,但能感覺到。常見花卉之韻,古人都有說法:梅標清骨,桃有羞靨,李謝濃妝,杏嬌疏雨,菊傲嚴霜,蘭挺幽芳;水仙冰肌玉骨,牡丹國色天香,丹桂飄香月窟,百合如意安康……
古人賞花「擇良辰」古人賞花還講究時令,即什麼季節看什麼花,袁宏道在《瓶史·清賞》中稱:「夫賞花有地有時」。不同月份看不同的花,有專門的《花歷》(花月令)可查。明程編《花歷》稱:「入春為梅,為海棠;夏為牡丹,為芍藥,為石榴;秋為木樨,為蓮、菊,冬為蠟梅。」
【清】馬逸《國色天香圖》在清代屠本畯編的《瓶史月表》中,所列各月花事更詳細。如眼下的春光初俏之時的「花盟主:牡丹、滇茶、蘭花、碧桃;花客卿:川鵑、梨花、木香、紫荊;花使令:木筆、薔薇、謝豹、丁香、七姊妹、鬱李、長春。」
【宋】鄭思肖《墨蘭圖》(局部)除了花期,賞花還要選擇「良辰」,有良辰才有「美景」。同一種花卉在不同的時間段欣賞,所得感受完全不同。另外,賞花的地點也要選好,勝地不一定有勝景。如看桃花,清人李漁便認為不應去名園:「惟鄉村和籬落之間,牧童樵叟所居之地,能富有之。」李漁建議:「欲看桃花者,必策蹇郊行,聽其所至。」
古人賞花「吃什麼」我們出去春遊往往帶上便當美食,那麼古人賞花出遊吃什麼?清代沈複寫過一本書叫《浮生六記》記載,當時蘇城有想賞花的文人,想出了一個完美的點子來解決遠遊飲食問題:他們請一個賣餛飩的一起春遊。
【清】鄒一桂《桃花圖》總之,不管怎麼賞花、去哪兒賞花,「看」固然是目的之一,但其中也寄託了人們美好的心願。借花言事、詠花抒懷,多少與之有關的詩句美文流傳至今,令人回味無窮。
來源:西安市文物局
編輯:蜀妹在西安| 審核:何礫陳穎
(原標題:《趣歷史 | 古人遇見花期:這才是賞花的正確打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