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內環高架路,俗稱「上海內環線」,市民們一般都簡稱「內環」。它是上海最早建設的城市快速高架道路,素有「中國高架第一環」之稱,TA的建成使得上海人的出行方式開始從平面向立體化延伸。
今天通過這篇文章,一起了解上海內環線的前世今生吧~
2004年拍攝。內環高架與軌道交通並行
圖片攝影 | 楊煥敏
01
內環線高架浦西段是在中山環路基礎上闢築改建而成。20世紀20年代,上海特別市政府所轄區域,被租界橫亙其間。1927年11月,闢築環租界半周的道路,南起龍華,北達交通路,命名為中山路(今龍華西路、中山西路、中山南二路及中山北路部分路段)。1930年5月竣工通車,長13公裡,寬27米,車行道寬7.5米,煤渣路面。
1945年後,黃浦灘路、南黃浦灘路和裡馬路改名為中山東一路、中山東二路、中山南路。至此,中山路從南、西、北三面環繞市區邊緣,形成環路雛形。由於經濟稍有復甦,車輛增多,上海市中心道路開始擁擠阻塞。
1958年,上海市人民委員會決定以中山南路、中山南一路、中山西路和中山北路為基礎,連接拓寬為中山環路,使之成為環繞中心城區的交通幹道,以加強市區與近郊城鎮的連結。自大木橋路至逸仙路大八辻(今大柏樹),全長21公裡,路幅大多寬35米,機動車道寬19.75米,水泥混凝土路面;兩側非機動車道各寬4.5米,瀝青表面處理,1960年11月竣工。直至1987年底,中山南路的多稼路至新肇周路段闢通後,方實現中山環路的全線貫通。
02
20世紀50年代後期,上海的城市形態和經濟、社會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發展。1958年10月,上海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院編制《上海市高速幹道系統規劃》,繪製《1958年上海市高速幹道布局示意圖》。該規劃在市內採用環形層放射式路網。包括內環、中環、外環和10條放射線的高速幹道系統,其中內環、中環和浦東的一條線路建議為高架道路。
1958年,上海市高速幹道布局示意圖中的「內環線」。
1985年市中心城高架汽車專用道規劃方案示意圖
20世紀80代初,改革開放處於啟動階段。交通問題已經成為制約上海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開放的主要矛盾之一。當時上海車流量迅速增長,市中心道路堵塞嚴重。1983年上海市政工程研究所曾規划過西藏路高架道路方案。此後,規劃部門在成都路規劃中,考慮到共和新路過鐵路旱橋和過蘇州河的橋梁相距很近,規劃用高架連成一體,並跨過中心區繁華地段,以解決南北交通問題。
市規劃院於1985年1月編制完成《中山路(大柏樹—漕溪路)高架汽車專用道規劃方案》,作為逸仙路—中山環路—滬閔路快速幹道的一部分。在此基礎上,1985年8月由市規劃院編制了《上海市中心城高架汽車專用道系統初步方案》,繪製了《1985年上海市中心城高架汽車專用道規劃方案示意圖》。
1988年初,又對中山北路段作了預先可行性研究。1990年12月,上海市建委原則批准了內環線高架道路規劃方案。在研究、規劃、調整過程中,南北高架和延安路高架建設規劃也先後被提出,這就形成了「申」字型城市快速路藍圖。經上海市政府批准,中山環路列入了上海市「七五」道路交通建設計劃。
內環線高架道路匝道布置設計方案
內環線高架道路橫斷面設計圖
內環線高架工程全景示意圖
1991年2月,內環線建設開展工程可行性研究後即獲批准。1992年9月25日,內環線高架一期工程在中山北路武寧路口打下第一樁。
03
建設中的內環線高架(武寧路口)
圖片攝影 | 陸傑
建設中的內環線高架(蘇州河三灣一弄段)
圖片攝影 | 陸傑
建設中的內環線高架(共和新路立交段)
圖片攝影 | 陸傑
1993年年底完工通車的內環線高架一期工程(蘭田路嵐皋路段)
圖片攝影 | 陸傑
內環線工程作為上海「八五」期間實施的重大市政工程項目,全長47.7公裡,其中浦西段是自南浦大橋經中山環路、走馬塘、黃興路,至楊浦大橋全長29.2公裡的高架道路(這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內環高架)。
內環高架浦西段長29126米(不包括2座大橋),標準路段寬18米,設計車速每小時80公裡。高架道路的墩柱設在地面道路中央6米寬的分隔帶內,高架道路與地面道路間的淨空高度不小於5.5米。
內環高架道路總寬度18米的橫斷面布置:雙向來回各2車道共4車道,其間設0.5米寬的分隔帶,兩側設各寬0.5米的防撞欄杆。全線設連通高架與地面道路的上、下匝道共35條,每條寬7米,單向通行,匝道的設計車速為每小時40公裡。在魯班路、漕溪路、延安西路及共和新路交叉口建有4座互通式或半互通式的立交橋。高架道路通過南浦大橋和楊浦大橋,把浦東、浦西的交通連為一體,對市中心地區交通起到「保護殼」的作用。
1993年12月20日,內環高架一期工程完工。
1994年12月7日,中山西路漕溪路立交橋上隆重舉行上海內環線工程全線建成通車典禮,上海人終於圓了高架夢。
1994年12月7日,即將舉辦內環線高架通車典禮的漕溪路立交現場(華亭賓館俯拍視角)
圖片攝影 | 陸傑
1994年12月7日,內環線高架通車典禮現場
圖片攝影 | 陸傑
1994年12月8日,《人民日報》頭版及四版報導上海內環高架路全線通車的消息
1994年年底發行的內環線高架通車紀念首日封
全線通車後不久航拍的內環線高架漕溪路立交
圖片攝影 | 陸傑
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航拍的內環線高架魯班路立交
圖片攝影 | 陸傑
2014年拍攝。內環高架、滬閔路高架及漕溪路立交
圖片攝影 | 鄭憲章
有人說,一座大都市如果沒有寬敞的通衢大道,就像人們沒有血管,高架內環線猶如一根大動脈把血液輸送到城市各個角落,整個肌體就會充滿活力。
現今,上海的城市道路交通形態已經更豐富了,高架道路網也更為密集。但已近而立之年的「內環君」依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它的裡程碑意義無可替代。
資料: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
編輯:陳燦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