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FinFET發明人胡正明:即使摩爾定律終止,半導體仍是好的產業;
2.林本堅17年前的勇敢決定,造就臺灣最大半導體聚落;
3.臺灣上市公司董監高平均工資臺積電最高;
4.AI晶片或給用戶一個理由升級智慧型手機;
5.3D高解析度地圖高數據量 實現自駕非5G不可
1.FinFET發明人胡正明:即使摩爾定律終止,半導體仍是好的產業;
集微網消息,4月11日,FinFET發明人胡正明在臺灣交大所舉辦的智能半導體產學聯盟論壇中,從學術界及實務界探討了半導體未來。
胡正明除了中研院院士,陸續接受中外五個學術單位院士頭銜,且曾在張忠謀邀請下,於2001年自美返臺任臺積電首任技術長,協助臺積電打下包括把鰭式電晶體製程基礎,突破摩爾定律極限。
胡正明回憶,在臺積電擔任CTO時,就從政府分配替代役方案中知道臺積電很受「歧視」,認為臺積電只是個代工廠;他更直言,若未來摩爾定律終止了,臺積電是不是更不被支持了?
但數字會說話,全球半導體產值不斷創高,2017年更首度超越4000億美元,胡正明以世界經濟成長率的線圖與半導體業過去30年來的成長線圖做比對,從1995年起,半導體經歷過去年成長17%的美好年代,但是1995年後, 雖然沒有過去成長幅度大,但速度都沒有慢下來,年成長仍維持4.5%。
胡正明舉出當年自己突破摩爾定律經驗,1999年時摩爾定律就不被看好,業界擔心把電晶體做小就沒辦法關閉,但隔(2010)年就做出來,也就是FinFET-鰭型電晶體。
胡正明發明了鰭型電晶體(FinFET)以及「完全空乏型電晶體」(FD-SOI),兩大革命性創新為半導體帶來新契機。 2011年5月英特爾宣布使用FinFET技術,包括臺積電、三星、蘋果也都陸續採用FinFET,胡正明等於開創了摩爾定律被唱衰後的新契機。
胡正明過去就主張,只要能創造附加價值、創造高薪工作機會,就是好的產業,他認為,在發展極致工藝過程中價格會變高,因此,半導體的成長要再持續100年「當然可能」,即使摩爾定律終止,半導體仍是好的產業。
2.林本堅17年前的勇敢決定,造就臺灣最大半導體聚落;
隨著未來臺積電最先進的 5 奈米、3 奈米先進位程在南科生產,南臺灣將超過新竹、臺中,成為臺灣最大半導體群聚,佔臺積營收比重更將超過 50%。 這一切都要回到 17 年前,如果,當時的臺積電副總經理林本堅抗壓性弱一點,這些成果可能將不復存在......
金庸第一本小說《書劍恩仇錄》有個武當派高手,外號叫「綿裡針」,他是金庸創造的第一個人物,據說是拿報社專門催他稿的老編輯為原型。 是一個平時溫文、但是一旦認真起來,即便天王老子也敢拚命的生動人物。
臺灣科技業裡頭的「綿裡針」,則非兩年前退休的臺積電前研發副總經理林本堅莫屬。
中研院第一個產業界院士
林本堅是臺積電,甚至整個臺灣科技業的傳奇人物。 當前全球半導體高階製程所用的浸潤式微影技術,便來自他的發明。 他也因此成為中研院第一位產業界出身的院士。
3 月 30 日,是他自傳《把心放上去:林本堅的「用心則樂」人生學》的新書發表會。
書中最讓舊識好友們津津樂道的一段,就是林本堅早年在 IBM 半導體部門做深紫外光微影研究時,公司的發展主流,卻是另一項 X 光微影技術,不但人力資源遠超過他的團隊,而且,負責 X 光微影的主管,同時也是林本堅的頂頭上司。 他在公司處境之尷尬可想而知。
但這位以好好先生著稱,臺積電部屬十多年幾乎沒見他發過脾氣的「Burn(林本堅的英文名字)爺爺」,竟不甘忍氣吞聲,以幽默的方式,公開與上司唱反調。
某天,X 光微影技術有了重大進展,他的上司發給每人一件 T 恤「X ray works」(X 光有用)以資慶賀,林本堅竟是在後面加了 3 個字,成了「X ray works – for the dentists」(X 光可用,是在牙醫診所),還 用磁鐵掛在他辦公桌後面的文件柜上,昭告所有路過的同事(值得一提的是,深紫外光,成了半導體過去 30 年的主要光源,X ray 則至今仍未商用化)。
形勢比人強,林本堅還是在 50 歲,申請提早退休創業,並在 2000 年加入臺積負責微影研發。
工作兩年,就搞出大事
他到臺積電工作兩年,就搞出轟動全世界半導體界的大事。
當時業界主要微影光源──波長 193 奈米的雷射,性能已經難以持續推動摩爾定律。 而預計接棒的 157 奈米光源,因為種種技術難題,商用化時程一再延後,成為業界頭痛的問題。
當林本堅在 2002 年,應邀到 157 奈米的業界研討會,竟然以一個眾人都沒想到的技術──將既有技術小幅改良的 193 奈米浸潤式微影為演講主題,結果引起滿場轟動。
把摩爾定律推進七代
一個日本、美國、歐洲設備廠投下百億美元研發的技術,就因為林本堅一席話而被擱置。
當時是林本堅上司、臺積電共同前營運長蔣尚義回憶,當時確實有設備大廠的高層主管表達嚴重關切,「希望我能管管他,不要攪局,」他在林本堅的新書序裡寫著。
林本堅的新書中,將「發明並推廣浸潤式微影,把摩爾定律推進了七代」列入自己在投影微影領域的八項貢獻之一。
其中另一項,他在 IBM 工作時期完成的研究,「仿真機臺震動隊成像容忍度的影響」,看似不起眼,但對臺灣科技業的持續發展,亦有巨大貢獻。
一句話,讓臺積南科廠繼續蓋
時間回到 2001 年,當時臺灣朝野為了高鐵完工之後,以 300 公裡時速呼嘯而過產生的震動,會不會影響附近南科區內半導體廠生產,而爭論不休。
當時臺積的在南科已有一座六廠,十四廠廠房外觀剛完工,但設備尚未搬入,便暫停施工。 「整個園區都有這困擾,要不要蓋下去,不曉得怎麼辦? 」林本堅回憶。
蔣尚義推薦林本堅加入臺積內部的評估小組,因為他負責的光學微影對震動最敏感,他覺得沒影響,其他部份理應也沒影響。 他欣然同意,因為他在 IBM 做過過震動對機臺影響的研究,正巧派上用場。
他做了詳盡的實驗,細細分析之後,得出結論:「沒有影響。 」
「那個時候,假如我是為了保護自己,我會說不要做,就不蓋了,絕對不會出事,」林本堅說,「我說可以做,(萬一出事)就要負很大責任。 」
但他對於自己的實驗結果與計算很有信心,結果顯示,臺積電廠址距離高鐵震動影響最嚴重的地方,還有一段安全距離,「沒有證據都支持我說沒有不行,所有事實都是支持我說可以。 」
於是,在 2001 年 10 月底,臺積電出乎意料的宣布,經過該公司針對高鐵振動問題的項目小組評估,「確認在妥善的工程技術之下,未來高鐵行經南科附近時所帶來的振動對該公司集成電路生產不致造成影響。 」
▲ 南科已成為臺積電未來十年的擴廠重點。
帶動半導體群聚效應
臺積電董事長張忠謀一聲令下,原先停工的 14 廠復工。 紛擾一時的高鐵震動爭議,也因此煙消雲散。 聯電等其他半導體廠,也跟著在南科加碼投資。
目前南科已成為臺積電未來十年的擴廠重點,不但目前 16 奈米及 20 奈米製程均在南科生產,未來的 5 奈米、3 奈米先進位程也都將在此。 預計佔臺積營收比重,將超過 50%。 預計員工人數超過 1.4 萬人,帶動的群聚效應、投資外溢效果更遠超過這些數字。
而這都來自這個眼神專注安定的半導體大師,當年一個勇敢的決定。
問林本堅,為何這段軼事沒寫進自傳。 他莞爾一笑:「這小事。 」天下雜誌
3.臺灣上市公司董監高平均工資臺積電最高;
集微網消息,臺灣證交所昨天發布上市企業董監事酬金信息,以董事加計兼任員工酬金總發放金額來看,由統一居冠, 達9.18億元新臺幣,其次則是臺積電的8.36億元新臺幣與日月光的6.65億元新臺幣;若以平均酬金來看,則以臺積電稱冠,平均每位董事加計兼任員工酬金達9111萬元新臺幣。
根據證交所公布的數據,2017年度上市公司中董事加計兼任員工酬金總發放金額前10名,分別為:統一、臺積電、日月光、統一超、中信金、大立光、富邦金、旺宏、和泰車與友達, 上述企業董事加計兼任員工酬金總發放金額都有3億元新臺幣以上的水平,其中半導體業入榜3家最風光、光電業入榜2家、金控入榜2家,食品業、貿易百貨業與汽車業則各入圍1家。
而若以平均每位董事加計兼任員工酬金來看,前10名分別為:臺積電、統一、中信金、日月光、統一超、聯發科、大立光、可成、友達與鴻海。 前4名的企業平均每位董事加計兼任員工酬金額皆超過6000萬元新臺幣,而其它擠進前10名榜中的企業,平均每位董事加計兼任員工酬金額也達3200萬元新臺幣以上。
4.AI晶片或給用戶一個理由升級智慧型手機;
AI無處不在。例如,Facebook執行長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在本周向美國國會提交近10個小時的證詞期間,曾數十次提及AI,當時他指的是解決虛假帳戶和錯誤信息等問題的潛在解決方案。人工智慧已經成為蘋果,三星和LG等手機製造商的流行語。
Linley集團分析師Linley Gwennap表示:「大多數高端智慧型手機都有一個AI加速器,包括iPhone X的Apple A11晶片和Galaxy S9的三星Exynos 9810。他在上周舉行的晶片分析公司處理器大會上表示:「我們已經看到它逐漸滲透到中高端手機市場,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可能會繼續滲透到低端手機市場。」
AI智能晶片將比智慧型手機傳播得更遠。這意味著今天的計算智能革命真的只是剛剛開始。它最終可以幫助來自亞馬遜和谷歌的數字助理擴展到新設備中,讓您的汽車識別行人和周圍的其他一切事物,並使您的PC更加聰明,從而實現照片和編輯等功能。
Gwennap預測,個人電腦可以在相對強大的主處理器上運行AI,但隨著更多軟體到來使用該技術,他們也將獲得AI晶片。像Photoshop和Premiere Pro這樣的Adobe Systems軟體已經將處理器推向了極限,該公司推出了Sensei AI技術,用於加速照片編輯等任務。cnbeta
5.3D高解析度地圖高數據量 實現自駕非5G不可
在智能車、自動駕駛的發展進程之中,3D精密地圖的應用不可或缺。 隨著車載影像信息由2D走向3D,對於傳輸數據量與實時性的高要求,讓5G的開站時間將成為影響車載影像感測發展的關鍵轉折點。
面對自駕車對於3D精密地圖的需求,以及數據傳輸的低延遲要求,數據傳輸量將成為自駕車發展的瓶頸。 佐臻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暨總經理梁文隆表示,目前2D影像的傳輸速度儘管已透過優秀的晶片與算法再處理,都很難做到無延遲的實時性,更何況是未來要做到3D的影像感測。
因此,儘管目前許多車聯網、智能車功能已可以透過現有成熟的聯機技術做到,5G技術也必須要有完整的基礎建設才能夠普及。 然而,若要做到完整的3D環景影像感測,依然得看5G的發展進程。 德州儀器(TI)嵌入式系統總監詹勳琪便指出,3D精密地圖與目前的2D影像數據量差距不是一個級距可以比較的,在此狀況下,5G的導入就一定是必要的。
另一方面,各種車用傳感器的技術發展與成本變動皆受到注目。 目前以影像傳感器的滲透率最高,未來也將持續成長。
在目前的車載市場之中,影像感測已是滲透率最高的感測技術。 由於眾廠商對於影像感測的應用皆相當熟悉,因此該感測技術將持續在車用感測市場扮演關鍵角色。 詹勳琪表示,在未來,影像傳感器的出貨量也會繼續成長。
未來各種車載影像感測技術會被大量運用。 目前,影像感測依然是目前用戶的最為習慣的車用感測技術。 詹勳琪進一步舉例,如同在2G時代文字簡訊推廣成功之後,在推往MMS多媒體訊息時曾面臨一段時間的停滯期,然而到了4G網絡與Wifi普及的時候,傳送多媒體訊息已成為日常。 同理,智能車中的各類感測技術靈活應用是必然趨勢,未來傳輸數據量也會透過不同技術逐漸提升。 新電子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