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小學生過生日花費數萬元"的新聞上了熱搜。
為了滿足兒子的願望,羅爸爸每年都會給孩子舉辦生日宴會。
去年是請20個小朋友到飯店開生日會,請了樂隊伴奏助興,請了魔術師給小朋友變魔術。
今年,羅先生直接承包了專業的生日派對餐廳,邀請小朋友們一起去迪士尼。迪士尼辦生日會12個人14888元,自主餐廳包場30人16888元,場面盛大,價格不菲。
本以為很多網友會一邊倒抨擊這種作風,但這次,很多網友竟然都表示理解。
每個家庭的情況不同,我們不能以己度人。只要這樣的儀式在羅爸爸的經濟能力承受範圍之內,那麼,為了孩子製造一個美好的回憶,讓孩子和朋友們一起度過美妙的時光,羅爸爸又做錯了什麼呢?
就像一位網友說的:"生活要有儀式感,在孩子的童年裡,偶爾給點驚喜,也無可厚非,畢竟生日一年只有一次。當父母的都希望把最好的給予孩子,只要把握好度,就OK。"
羅爸爸也只是儘可能想給孩子製造儀式感,記錄孩子快樂的時刻,用心良苦罷了。
01儀式感比儀式本身更重要
什麼樣的家庭就選擇什麼樣的方式,父母選擇要懂得量力而行。
之前,微博上就有人爆料,自己孩子所在的班級裡,只要同學生日竟然要給全班送禮物。甚至有父母光是採購禮物就花了8千元!
禮物太貴負擔不起,太便宜又怕孩子沒面子,真是害苦了經濟能力一般的父母。橫也不是,豎也不是!
作為普通父母,如果我們單純為了追求儀式,比排場,比面子,不僅會增加家庭負擔,而且還可能造成很多不必要的困擾,那便是賠了夫人又折兵了。
儀式感並不等於儀式,有時候給孩子恰到好處的儀式感,只需要父母多一份心思就好了。
我家兒子的生日就從來沒有大排場。有時候是一家人外出就餐,有時候是請小朋友一起來家裡吃一頓家常菜,有時候是實現兒子的一個小願望,具體慶祝方式由孩子自己定。每一年,兒子都異常期待生日的到來。
電影《小王子》有一段臺詞對儀式感做了特別好的詮釋:
"你下午四點鐘來,那麼從三點鐘起,我就開始感到幸福。時間越臨近,我就越幸福。但是,如果你隨便什麼時候來,我就不知道在什麼時候準備好我的心情。"
真正的儀式感是讓孩子意識到這一刻與其他時刻不同。而這種儀式感遠遠比儀式本身更重要。
02儀式感是告訴孩子"我愛你"
在《不可思議的媽媽2》中,胡可坦言,自己從沒有給兒子辦過生日會。
直到安吉傷心地問她:"媽媽,我為什麼沒有自己的生日會?"胡可才被問愣了,那時她才恍然大悟,原來是她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了。她以為孩子不需要,其實孩子只是想要卻沒有說罷了。
每個孩子的心裡都有了一個關於生日的夢想,在這一天,所有的孩子都會暗暗期待,自己能暫時成為人群中獨一無二的那一個。
有個網友就稱,他自小就希望爸媽能精心準備給他過生日,自小就羨慕那些生日能約一堆朋友過的孩子。但是都沒能實現。
現在長大了,他都會刻意迴避生日,特別敏感,不願意說自己生日是什麼時候,反正對別人又沒有什麼意義。
其實在必要的時刻,如果父母沒有給予孩子足夠的儀式感,時間一久,孩子的內心會容易產生"自己不重要"的失落感。只有恰當的儀式感才能讓孩子感受到被愛和被珍惜。
《少年說》裡有一個這樣的爸爸。
爸爸72歲,女兒只有15歲。爸爸非常珍惜與孩子相處的每一天。孩子的生日是6月22日,爸爸就在每個月的22日給孩子寫一封長長的信。
這樣的方式,看似簡單至極,卻讓女兒深深記在了心裡。女兒絲毫不為自己有一個年紀這麼大的父親而自卑,反而以此為榮。
在孩子重要的日子裡,即使我們不能給孩子全世界最好的,但是我們也要給孩子一份儀式感,給孩子一份安全感,告訴孩子:爸爸媽媽很愛你。
03儀式感,是我們父母給予孩子最好的禮物
李思園在《生活需要儀式感》中提出,當日子清苦而平淡時,儀式感能讓你心懷期望,當日子奢華而濃烈時,儀式感能讓你心有所定,化解沉迷。
父母懂得製造儀式感,孩子會更幸福。
第一,抓住孩子生命中每一個獨特的日子。
生活中除了孩子的生日,還有很多值得被銘記的日子。抓住這些時間節點,便是抓住了和孩子的美妙時光。比如孩子第一天上學,第一次考了100分,第一次參加比賽,……
袁詠儀就在《妻子的浪漫旅行》中吐露,兒子每一個第一次,她都沒有錯過,認真陪伴。就連兒子第一次喜歡女生的經歷,她都能參與其中,銘記在心。
當孩子的每一個獨特的日子被父母認真對待,孩子自然能夠感受到來自父母濃厚的愛。這就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第二,定期舉行家庭日
我們家就有定期舉行家庭日的傳統。這一天,我們不談工作的煩心事,不說生活的瑣事。一家人在一起,策劃一個小聚會,聊聊開心事兒,其樂無窮。
別小看這個活動,我們和孩子成為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家庭也因它而變得更加和睦了,。
現如今大部分父母工作繁忙,一家子聚在一起談天說地的時光並不多見。小小的儀式,像是給每個人一場積極的自我暗示,能讓每個人內心的正能量更加集中,也能讓煩惱悄悄遠離。
第二,多陪伴孩子,多多參加親子活動。
鄧超是娛樂圈出了名的好爸爸。即使工作很忙,他依然會騰出時間和孩子"堆雪人",陪孩子外出打籃球。
有一次,鄧超受傷,手打了繃帶,卻還是堅持要參加孩子們的運動會。孩子左手牽著媽媽,右手握著爸爸的手,信心十足地走進校園,簡直是滿滿的儀式感。
這也難怪等等和花兒相親相愛。妹妹崇拜哥哥,就連穿哥哥的衣服都不嫌棄。哥哥也是做什麼都護著妹妹。有儀式感的家庭不缺愛,孩子更懂得愛別人。
《心若優雅自由力量》中說:儀式感的意義在於用莊重認真的態度去對待生活中看似無趣的事情。
睡前親一親孩子,道一句晚安。
出門前抱一抱孩子,說一聲"媽媽走了,我會想你的。"
在平凡的清晨,和孩子輕暱一句:"早安,小寶貝"
在孩子每一個特別的時刻,告訴孩子:"你很重要,爸爸媽媽愛你。"
要知道我們的心思都不會白費。就像蔡少芬在《不可思議的媽媽》中說的那樣,只要看到那些來記錄下來的照片,看見孩子笑得很開心,就會覺得很值得!
看似一個簡單的儀式,能讓生活多一份愛與溫暖。而這便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