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崖山哀》,萬古肝腸斷

2021-01-21 騰訊網

從古曲切入歷史——華夏之痛《崖山哀》

文/ 蓮子

2001年買第一臺電腦時,商家送了一張MP3民樂碟。回家後打開新電腦,享受著當時的新潮。忽然聽到一首箏曲,和諧動聽而清雅,一種清幽哀怨痛徹激憤的曲調從耳中到心裡,我被它驚到,它在述說一種沉重的憂傷,這旋律飽含著滄桑和無奈的痛滲入我的心臟。這肯定是有歷史有故事的曲子,忙拿過包裝來看,這首曲子叫《崖山哀》。

我忙在電腦上查資料,才知曉它起源於廣東客家的箏曲,又叫《哭山》。表現的是南宋亡國時,皇朝南遷新會崖山(即今廣東岡州),在那場著名的崖山之役中,宋軍海戰敗於元軍,丞相陸秀夫背著幼帝投入大海這一段悲壯的歷史。後人為寄哀思創作了此曲,原作者已不可考。據資料顯示,此曲的藝術特色十分鮮明,有廣東音樂的滲入,還加入一段《將軍令》的素材,在表現「哀」的同時更增加悲壯氣氛;樂曲的結尾旋律改變,表現一種奮進的心情,與前面的沉悶悲傷形成對比。

我愛上了這首曲子,下載後經常聽,沉思著這一段痛史,並找些相關的資料補課。透過歷史陳霧,我們向公元1276陰曆二月初五望去:大勢已去的南宋皇宮一片愁雲慘霧,此時右丞相文天祥被元軍扣押元營,而身為首相的陳宜中奸詐膽小,竟然在定下投降「大計」後,置朝廷與百姓不顧,連夜逃回老家躲避。無奈,宋恭帝(德佑)率百官「詣祥曦殿望元闕上表」,正式舉行了投降儀式。

受降當天,元朝大軍皆駐紮在錢塘江沙岸上。臨安的宋人們一腔痛恨,皆希望即將到來的錢塘潮,可以把元軍「一洗空之」。奇怪的是本該如期漲潮的錢塘江,竟然過了三天潮訊未至,真讓人懷疑大宋真的氣數將盡?此時上天有私啊,聽任宋朝滅亡。而南宋的壯士們沒有這麼容易認輸,他們還進行了長時間的不屈抗爭。後來看赫連勃勃大王(梅毅)寫元代的歷史,當看到「南朝千古傷心事」:狀元丞相文天祥的最後努力、江西的遊擊苦戰、張珏在釣魚城重慶五路被圍、陸秀夫張世傑悲壯的崖山之役、誓不降元的文天祥最後在柴市口犧牲……最壯烈的一幕,是崖山海戰時成了俘虜的文天祥被帶到敵船上觀戰,所看到的崖山之役。

這裡我們必須介紹一下陸秀夫和張世傑,他們在歷史上與文天祥並稱「宋末三傑」。陸秀夫,抗元名臣,江蘇鹽城人,為南宋末左丞相,宋理宗景定年間曾與文天祥同科中進士,那一年的狀元是文天祥,陸秀夫為二甲第二十七名;張世傑,抗元名將,曾官至太傅封越國公,先後擁立南宋兩位幼帝,與陸秀夫一內一外共輔南宋幼帝,勉力支撐流亡朝廷。公元1277年七月,陸秀夫張世傑等人奉宋帝趙昺來到新會崖山。這裡北扼海港南連大海,西面與湯瓶山對峙,並且每遇大風則怒濤奔湧狂浪如山,這是一個兵家的險地。遺憾的是張世傑雖忠勇,但缺乏真正的軍事才略,竟認為這裡可以據天險而守。於是安營紮寨後遣士兵伐木造屋,又造舟船制兵器,準備應戰元軍。此時文天祥堅守的江西遊擊戰漸已勢頹,在元軍的瘋狂追剿中,危急關頭曾有兩位宋軍將領挺身冒充文天祥,讓真正的文天祥逃走,所有人都知道只要文丞相在,抗元就還有希望。不幸的是最終元軍在廣東海豐生擒了文天祥。在押解的路上他服毒自殺未死。元軍中的漢將張弘範逼迫文天祥寫信招降陸秀夫張世傑等,文丞相表示:「我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如何使得?!」張弘範再三逼迫,文天祥就當面寫出《過零丁洋》一詩,最後即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之千古絕唱。張弘範苦笑之餘,不再逼迫寫招降書。即使如此,張弘範立功心切,派人多次臨陣向宋軍喊話:「汝陳丞相(宜中)已逃,文丞相被執,汝等又欲何為!」崖山士民堅守不答,無一人叛降。

公元1279年二月初六早晨,晨間有黑氣出山之西面,早潮驟漲。張弘範領元軍乘潮分為四軍直殺水寨,張世傑率領兵士殊死抵抗。這是宋朝軍隊與蒙古軍隊進行的大規模海戰,也是中國古代少見的大海戰,這一戰直接關係到南宋的存亡,因此也是一場生死的決戰。然而,令宋軍特別是後來治史者痛心疾首的是,戰爭的最後,元軍以少勝多,宋軍全軍覆滅。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借民國最大的歷史演義作家蔡東藩所書:「……相持至午,勝負未分。俄聞南軍樂作,弘範督軍繼進,世傑南北受敵,軍士皆疲,不能再戰。但見旗靡檣倒,波怒舟搖……世傑兀自支持,戰至日暮,值風雨大作,昏霧四塞,咫尺不辨南北……」見此情景,宋軍中有數位將領解甲向元軍投降。原來如此,元軍是乘潮來犯,張世傑兩面受敵,傍晚又遇狂風暴雨,天不佑宋啊!張世傑見大勢已去,派人劃小船去接小皇帝所在的大船,想帶他逃走。陸秀夫「恐為人所賣,或被俘辱,執不肯赴」。張世傑無奈,保護楊太妃而去。此刻硝煙四溢喊聲陣陣,幼帝所居大船與諸舟環接,陸秀夫知此時逃走比登天還難。萬般無奈之下,他先驅自己的妻兒跳下海,入船艙把小皇帝趙昺抱上船頭,叩頭泣拜:「國事至此,陛下當為國死。德佑皇帝受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悲慟之餘,陸秀夫把小皇帝揹在背上,毅然縱身蹈海,上演了南宋王朝最後悲壯的一幕。一直跟隨幼帝逃亡的楊太妃得知趙昺死訊,撫胸痛哭:「我忍死至此,單為趙氏一塊肉,今還有何餘望。」也赴海而死。張世傑率殘餘宋軍,本想奔佔城(今越南)尋左丞相陳宜中,但軍中甚多廣東士兵不願前往。世傑無奈調轉船頭收集士兵遊蕩於沿海,不久舟行海陵山下遇颶風,兵士勸其登岸,這位豪傑一聲長嘆:「無以為也!」登上舵樓燃香祈天訴說自己的心志:「我為趙氏,已力竭了……今風濤若此,想是天意應亡趙氏,不容我再生。」祈畢巨浪滔天舟船全部傾覆,張世傑及殘餘宋軍均溺水而死。

再說文天祥,崖山之戰宋軍的慘敗,被拘於敵軍船上的文天祥觀看了戰鬥的全部過程,心如刀割摧肝裂肺。為此他大悲之餘作詩記敘當時所見所聞:「……一朝天昏風雨惡,炮火雷飛箭星落。誰雌誰雄勝負分,流屍漂血洋水渾……」痛定之後,文天祥又有《哭崖山》:「……諸老丹心付流水,孤臣血淚灑南風。早來朝市今何在,始悟人間萬法空。」大宋王朝在自己的眼前覆滅,不得不讓大英雄心中升起人世無常萬念俱灰的悲涼,後來文天祥被解大都囚禁,路上絕食八天竟未死去,真異人也。被囚禁鬥室近四年的歲月難熬無比,小屋逼仄僅可容身,夏日暑熱蒸騰穢氣不散。文天祥卻在這期間寫出了令後世永遠傳頌的《正氣歌》。元丞相孛羅希望他投降為已所用,動用了無數人勸降,甚至請出了趙恭帝(德佑)出面,都沒能打動文天祥的決心,他救國不成只求一死,最後在公元1283年1月9日 被押至大都柴市刑場,從容就義。由於被囚禁鬥室多年,臨刑前文天祥喪失方向感,向觀刑之人問南方故國何在?得到指示後向南而拜。死後,劊子手發現文天祥衣帶裡有一首絕命書:「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這就是宋末三傑的結局,這就是箏曲《崖山哀》的來源!中國幾千年歷史有無數的帝王將相,有無數次的改朝換代,而只有一首曲子是為悲嘆王朝的滅亡而作,它就是《崖山哀》。後來學術界有這樣的說法,「崖山之後無中國」,南宋的亡國是令無數漢人痛心疾首的。元朝的統治下,人分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階劃十層(官、吏、僧、道、工、農、醫、娼、儒、丐),「九儒十丐」的劃分,知識分子成了比娼妓不如只比乞丐高一層的人,奇恥大辱啊!整個華夏文明受到巨大的傷害。在後來的文人筆記和民間傳說中,元朝時漢人形同奴隸,生命無保障,更談不上尊嚴!元朝統治者將保甲制推向了極端,以二十戶為一甲,管理者由蒙古人或色目人擔任。甲內人家的財產可以隨時隨意取用,漢人、南人不得習武不得打獵不得結社,更不得擁有金屬刀具,二十家人共用一把菜刀,且菜刀平時須放在管理者家中;更有甚者,這些為非作歹的管理者,對漢人新娶的妻子享有初夜權,以至於一些地方存在「摔頭胎」的習俗。元朝的「初夜權」雖無公開的律令,很可能是一些蒙古統治者的隱性權利。而一些學者和民間認為,「摔頭胎」的習俗卻是源於元代……不可否認,元朝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期。

十三世紀,蒙古人的鐵蹄讓整個世界都在顫抖。雖然元朝統治中國不足一個世紀,這點時間在五千年的中國歷史長河中確實不算長,但這百年的滄桑對中國歷史日後走向所造成的巨大影響,以及給中國老百姓造成的無邊痛楚是以往任何朝代所不比擬的。而元朝版圖之廣,為任何朝代所不及。有明代文人感嘆:「自封建變為郡縣,有天下者,漢、隋、唐宋為盛,然幅員之廣,鹹不逮元……起朔漠。並西域,平西夏,滅女真,臣高麗,定南詔。遂下江南,而天下為一……」元的領土甚至包括了今天的東歐一部分和俄羅斯及東南亞海外諸島。

傾巢之下安有完卵?而宋末三傑為國奔波海陸百折不回,是在做一種不可為而為之的抗爭,這種精神更是可歌可泣可敬可慕。《正氣歌》永遠讓人欽佩,文天祥等人的這種精神保證了民族精神的不死,儒家傳統價值觀不死,以至在後來的明亡之際以及抗日戰爭期間,那麼多人慷慨赴死,這是一種不屈的凜然,是文天祥們的英雄大義所感召。

《崖山哀》如泣如訴的曲調,表現了一種沉痛而壓抑的情感,以及對華夏盛世的懷念。可是我們今天的中國不僅要懷念從前的輝煌,我們更需要的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當今世界,波譎雲詭危機四伏,千萬不要「以兩國人民和平意願出發」。更不要「一衣帶水,自古友好鄰邦」,一旦國民特別是青年人溺於安樂享受,禍不遠矣!叢林中的與狼共舞,你得要有比狼更鋒利的爪與牙;發展壯大,不是為了欺凌弱小,但必須具有足夠的反制力。但願《崖山哀》一曲,永遠只讓愛音樂的人欣賞而已。

————————————————————

作者簡介

蓮子,本名賴成蓉,女,四川省散文學會會員、成都市作家協會會員,1963年10月15日出生於成都,。1981年高中畢業於成都市十二中,後進四川省客車廠工作,曾當過十年電焊工、六年曬圖員、十年企業管理人員。這期間業餘參加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學習漢語言文學專業,於1995畢業。自學畢業前調廠內技術科工作,從這時開始發表一些小文章,迄今已發表各類散文300餘篇。雖筆耕不輟但成績不盡如人意,今後更當精進努力。

————————————————————

花間集:文學作品發布,文史研究,文化交流,歡迎賜稿

相關焦點

  • 古箏、椰胡與簫三重奏《清樂套曲連奏》——《出水蓮》《昭君怨》《崖山哀》
    《清樂套曲聯奏》清樂聯奏由大調樂曲一、《出水蓮》二、《昭君怨》三、《崖山哀》古箏:楊紅椰胡:居文鬱教授(特邀)洞簫:王建欣教授(特邀)演出地點:天津大劇院 多功能廳演出時間:2019年9月信息來源:2019青年藝術家培養計劃
  • 崖山,崖山
    崖山不僅是個地理名詞,還是一個民族胎記,一種精神符號。隨著崖山的崩塌,南宋的滅亡,華夏文明走向式微。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而造極於趙宋之世。後漸衰微,終必復振!崖山海戰,是人類古代史上規模最為宏大、戰局最為慘烈的一場海戰。
  • 崖山!崖山!
    【崖山,崖山】1279年(元世祖至元十六年、南宋衛王祥興二年)正月起,經過偵查得知南宋衛王下落後,元軍水、陸兩道直奔廣東新會之崖山。崖山,不僅是南宋王朝最後的地方,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意味著元朝實現了中國大統一,也意味著少數族群首次統一全中國。也有人認為:崖山之後無華夏。
  • 崖山之後無中國,崖山海戰究竟發生了什麼
    在江門市新會區向南約50公裡處有個地方叫崖山。735年前,中國歷史上最為慘烈的一場大規模海戰在這裡展開。  風雨交加中,被認為是南宋最後一支有組織的大規模抵抗力量,與追擊而至的元軍水師在崖門銀洲湖海面上進行了決戰。近20萬南宋軍民或戰死或投海。南宋左丞相陸秀夫背著年僅8歲的幼帝趙昺,投海自盡。崖山之戰通常也被視為南宋滅亡的標誌。
  • 歷史 | 「崖山之後無中國」中的崖山是崖山海戰
    崖山海戰 - 簡介  崖山海戰是宋朝末年宋朝與元朝的一次戰役
  • 謠言粉碎機,從來沒有崖山之後無中華這個說法
    有時候吧,這謠言不知道從哪兒就冒出來了,傳的有鼻子有眼兒,比如「崖山之後無中華,明亡之後無華夏」。相信很多人都聽過,而且不光捏造了這句話,還煞有介事弄了兩個出處。據稱提出「崖山之後無中華」這個觀點的,是日本京都學派創始人,內藤湖南。註:京都學派,以京都帝國大學人文研究所為中心的學派。這個學派在日本侵華期間,確實發表了不少為日本辯護的言論,比如吹捧大東亞共榮圈。但這真跟內藤湖南沒啥關係,因為內藤主攻清史,確切點說是樸學。
  • 崖山海戰,漢民族的悲歌
    崖山,又稱崖門,屬珠江水系的一大入海口,崖山和湯瓶山東西對峙,在銀州湖和大海之間,形成一道天然門戶。1278年6月,南宋已幾無寸土,張世傑,陸秀夫帶著七歲的南宋少帝趙昺和剛剛失去兒子的楊太后,率著龐大的水師,來到隸屬新會縣的崖門,在長達兩年的海上漂泊之後,終於得以在崖山腳下安頓下來。
  • 南宋悲歌,崖山之後無中華!
    崖山,就是如今的廣東江門。在此發生了歷史上有名的戰役,史稱崖山海戰。這場戰役發生在宋元之間,也是決勝之戰。中國歷史由此改寫,準確地說,是漢人命運由此改寫。崖山海戰南宋末年,南宋逃亡政府一眾文武百官,王公貴戚帶著小皇帝逃到崖山就沒有地方可以跑了。於是在崖山跟蒙古族人進行了一場必死的戰鬥。
  • 我永遠的崖山
    2019年的遊學,我們從崖山到梁啓超故居,最後匯聚在羅浮山下,一起討論「崖山之後無中國?」這樣一個宏大的話題。
  • 宋元最後的大戰:崖山之戰
    崖山海戰 ,又稱崖門戰役、崖門之役、崖山之戰、宋元崖門海戰 等,是1279年(南宋祥興二年,元至元十六年),宋朝軍隊與蒙古軍隊在崖山進行的大規模海戰,也是古代中國少見的大海戰。崖山位於今廣東江門市新會區南約50公裡的崖門鎮,銀洲湖水由此出海,也是潮汐漲退的出入口。
  • 宋元最後一戰——崖山海戰
    不久後,端宗趙昰因落水病死,趙昺即位,年號祥興,陸秀夫和張世傑護送趙昺到了崖山,此時在廣東堅持抗元的文天祥在海豐被捕,宋的陸上抗元勢力全部喪失,僅剩了崖山這一據點。崖山示意圖祥興二年(1279年)正月,張弘範率元軍三面包圍崖山,面對著亡國的壓力,張世傑左思右想退敵之策,有幕僚建議佔領海灣出口,一旦戰事不利可向西撤退,張世傑為防止兵將逃跑,拒絕了這個建議。
  • 【史學】崖山之戰
    崖山海戰,又稱崖門戰役、崖門之役、崖山之戰、宋元崖門海戰等,是1279年中國宋朝軍隊與蒙古軍隊在崖山進行的大規模海戰。也是古代中國少見的大海戰。這場戰役直接關係到南宋的興亡,因此也是宋元之間的決戰。元朝軍隊在襄樊之戰大破宋軍以後,直逼南宋首都臨安(今浙江杭州)。德祐二年(1276年)宋朝朝廷求和不成,於是5歲的小皇帝宋恭帝投降。
  • 崖山宋元大海戰周年祭奠:民間熱情官方冷
    中新網江門3月19日電 題:崖山宋元大海戰周年祭奠:民間熱情官方冷  記者 張見悅 唐貴江  3月18日下午,仲春時分,天色陰沉,海風徐來,在江門新會古井鎮紀念崖山宋元大海戰的崖山祠,一群特別的遊客神情肅穆,久久佇立後,躬身行禮。
  • 宋元—崖山海戰
    略讀簡介,淚溼眼瞼……原來此人就是在崖山一役中,背著南宋最後一位皇帝趙昺(宋懷帝)投海殉國的陸秀夫,時年44歲。廣場後面是一個坡度不大的山坡,植被也很茂盛,穿過山坡,就來到了一片金黃色琉璃瓦覆蓋的建築群,這便是宋元崖山海戰紀念館的中心建築,整個建築坐東朝西,最西邊的門鎖起來了,出了門便是村落,過了村落就是崖門水道,從西順著臺階往上走,穿過一個牌坊,便是正門,正門是三間敞間頂建築,門額上書「崖山祠
  • 南宋悲歌,崖山之後無中華!
    崖山,就是如今的廣東江門。在此發生了歷史上有名的戰役,史稱崖山海戰。這場戰役發生在宋元之間,也是決勝之戰。中國歷史由此改寫,準確地說,是漢人命運由此改寫。崖山海戰南宋末年,南宋逃亡政府一眾文武百官,王公貴戚帶著小皇帝逃到崖山就沒有地方可以跑了。於是在崖山跟蒙古族人進行了一場必死的戰鬥。
  • 謠言粉碎機,從來沒有崖山之後無中華這個說法
    有時候吧,這謠言不知道從哪兒就冒出來了,傳的有鼻子有眼兒,比如「崖山之後無中華,明亡之後無華夏」。相信很多人都聽過,而且不光捏造了這句話,還煞有介事弄了兩個出處。據稱提出「崖山之後無中華」這個觀點的,是日本京都學派創始人,內藤湖南。註:京都學派,以京都帝國大學人文研究所為中心的學派。這個學派在日本侵華期間,確實發表了不少為日本辯護的言論,比如吹捧大東亞共榮圈。但這真跟內藤湖南沒啥關係,因為內藤主攻清史,確切點說是樸學。
  • 崖山之後中國在,莫為東夷遮明睛
    (圖)南宋版圖1279年2月6日至3月19日,窮途末路的南宋軍隊和尾隨而至的元朝海軍在崖山進行了最後的決戰。海戰之後,南宋最後一支抵抗力量灰飛煙滅,陸秀夫負幼帝投海殉國,中華文明出現了有史以來的第一次大斷裂。崖山海戰的消息傳到日本,日本「舉國縞素」,沉痛悼念南宋亡國,為南宋的遭遇表示深切同情。
  • 崖山海戰:一場漢人的慷慨悲歌
    1279年的3月,這裡曾發生過一場著名的海戰—崖山海戰,這也是南宋與蒙古的最後一次大決戰。這場戰爭直接關係到南宋流亡朝廷的興亡,但最終以宋軍全軍覆沒告終,此次戰役標誌著南宋的滅亡。也是華夏民族第一次完全淪為北方少數民族的統治,對中國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有人說:崖山之後無中國, 這是一場漢人的慷慨悲歌..
  • 詩詞背後的故事:《過零丁洋》與崖山之戰
    公元1278年(宋祥興元年),文天祥在廣東海豐北五坡嶺兵敗被俘,押到船上,隨後又被押解至崖山,張弘範逼迫他寫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張世傑、陸秀夫等人,文天祥不從,出示此詩以明志。南宋末年,朝廷在臨安雖然投降蒙元,但福建、兩廣大片地區仍處在流亡小朝廷的控制之下,李庭芝也在淮東、淮西地區進行著頑強抵抗。但淮東、淮西等地相繼失陷,李庭芝戰死。
  • 崖山海戰——宋元崖山決戰,大宋最後一戰,千古絕唱
    雙方在崖山附近的海面上進行海戰。  宋元崖山海戰前,南宋遭到元朝的猛烈進攻,先是南宋方面丟失了臨安,皇帝逃到了福建的泉州,接著泉州被元軍攻陷,南宋皇帝逃到了廣東的崖山。廣東的崖山往南是大海,再往南是海南島,但是海南島上沒有多少資源,崖山成為了南宋的最後一塊基地。因此南宋方面聚集20萬人在此背水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