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可謂是國產劇的一個分水嶺,隨著古裝劇與偶像劇日漸褪去熱潮,上半年湧現出一大批優質現實主義題材劇,而下半年主旋律獻禮劇則成為螢屏主流。作為國家廣電總局推薦的86部獻禮劇之一,正在北京衛視熱播的《河山》,自開播以來收視率和口碑都穩居衛視前列。值得一提的是,這部劇的導演兼主演王新軍,曾主演抗戰「神劇」《抗日奇俠》,他在劇中「手撕鬼子」的鏡頭堪稱「神劇」的代表作。隨後,王新軍又出演了《五臺山抗日傳奇之和尚連》《遊擊英雄》《鐵血獨立營》《地雷英雄傳》等等抗戰劇,這些劇雖然沒有《抗日奇俠》那麼毀三觀,但情節也實在經不起推敲。可以說,從《抗日奇俠》之後,王新軍在抗戰神劇的路上徘徊了很久。
11月6日,王新軍在微博上寫道:「在我的演員生涯中,大家最常見的熒幕形象多是來自戰爭題材作品。這些作品中,有一些很榮幸得到了大家的認可,也有不少被大家吐槽的『神劇」。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我被大家稱為『抗戰神劇專業戶』。……我曾參與創作了若干部不同風格、不同背景的戰爭題材作品。在這一過程中,對歷史、對戰爭、對藝術、對家國情懷漸漸形成了自己的理解。隨著這樣的理解越來越深入,我有了一個美好的願景——重新定義抗戰劇。畢竟作為『抗戰神劇』本『神』的我,或許可以讓觀眾更加直觀地感受這種變化。」王新軍口中的變化,正是來自於他構思醞釀5年,自編自導的抗戰題材電視劇《河山》。
從「抗戰神劇」《抗日奇俠》到「重新定義」抗戰劇的《河山》,從「神劇」本「神」到如今由「神」變人,王新軍放棄了以往抗戰劇「情節取勝」的套路。以真實歷史事件為依託,在平凡的小人物身上探尋可歌可泣的人性之光和感天動地的民族大義。王新軍創作方式的轉變,是如今抗戰劇「變臉」的一個縮影,也是中國影視劇行業抗戰題材從「戲說」到「細說」的真實寫照。
井噴式發展中 抗戰劇創作開始劍走偏鋒
一直以來,抗戰題材都是中國影視劇創作中最重要的題材之一。據資料記載,1931年,幾乎就在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的同時,抗戰題材的電影作品就開始湧現。新中國成立後,《風雲兒女》《地道戰》《雞毛信》《鐵道遊擊隊》等抗戰影視作品成為一代代中國人難忘的記憶。隨著中國電視劇市場的蓬勃發展,進入新世紀以來,觀眾對文化娛樂需求的增加和大量播放平臺的湧現,抗戰劇開始井噴式發展,《亮劍》《歷史的天空》《潛伏》《我的團長我的團》等等經典作品湧現。
文藝評論家範詠戈曾說。「在近年來的創作中,隨著史料的開掘,中國抗戰的各方面力量在影視劇中都得到了反映,這其中不僅包括正面戰場和後方戰場,甚至還包括了老百姓的『草根』抗日故事,這其實也是一種創作觀念的進步。」但在觀念進步的同時,這樣一座蘊含著中國當代影視生產重要資源的「富礦」,也遭遇到了頻繁被「濫採」的窘境。「踏著」雄厚觀眾基礎的沃土,「攬著」高收視率和回報率的紅利,一些抗戰劇從創作開始劍走偏鋒,無論形式還是內容都脫離了原有的土壤,開始出現過度娛樂化現象,成為無根的「浮萍」。過分英雄化、超人化、偶像化、臉譜化的人物設置,再加上天馬行空的劇情,一次次挑戰觀眾的容忍極限。「手撕鬼子」「子彈轉彎」「手榴彈炸飛機」「繡花針刺敵」「褲襠藏雷」之類不符合實際情況的劇情令人瞠目結舌,也將那段艱苦的抗戰歷史變成了披著抗戰外衣的「遊戲」,這些越來越離譜的抗戰劇,被觀眾戲稱為抗戰「神劇」抗戰「雷劇」。
調整雙管齊下 精品劇集逐漸湧現
2013年,國家廣電總局電視劇管理司出手整治「神劇」「雷劇」。對各衛視提出明確要求,「對播出的抗戰題材劇進行重審和甄別,對存在過度娛樂化的抗戰劇進行修改,停播不能修改的過度娛樂化抗戰劇,同時對以嚴肅態度進行創作的抗戰劇給予鼓勵和支持。」國家廣電總局電視劇管理司負責人曾對媒體這樣表示:「八年抗戰是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偉大壯舉,是影視創作的寶貴資源,書寫和表現它也是藝術家的責任與使命。創作態度不嚴肅、胡編亂造、不尊重歷史、過度娛樂化的抗戰題材創作在社會上造成了不良影響,必須予以糾正。」
在政策上進行調整的同時,行業內也開始了對抗戰劇創作有了重新的認識,逐漸摒棄快拍快播粗製濫造的低廉製作,從投資到演員陣容再到劇本,精細度、專業度、投入度不斷提升。螢屏上的抗戰劇逐步告別「雷神」,踏上一條更接地氣、更人性化的創作道路。近年來先後湧現出了如《偽裝者》《北平無戰事》《戰長沙》《東方戰場》《黃河在咆哮》等好看、耐品、動情、走心的作品。比如2015年的抗戰劇《東方戰場》,投資達到1.5億元。大批老戲骨、堪稱中流砥柱的中年演員、有號召力的青年演員,都參與到抗戰劇的創作中。質量的全面提升,不僅鞏固了已有的中老年觀眾群體,還俘獲了很多青年人的心。
「神劇」沒了,好劇多了。這樣的質變不知不覺中發生,你我可能從未注意。在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精品抗戰劇《河山》播出時,很多人才「恍然大悟」。看著王新軍這位昔日「抗戰神劇專業戶」,親手撕掉了以往「神劇」中無所不能的英雄外殼,將自己塑造的角色拉下「神壇」,將自己的作品狠接地氣。這才發現,抗戰劇真的已經悄悄「變臉」。它的變,是行業發展的大勢所趨,更是影視從業者必須扛起的責任擔當。因為抗戰劇不僅只是一部部影視作品,它更承載著民族、國家的歷史記憶。而這段記憶,可以重溫卻不可兒戲。
山西晚報記者 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