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之巔》作者吳軍:雅虎被時代淘汰,下一個浪潮是連接與超級智能

2020-12-15 網易財經

(原標題:《浪潮之巔》作者吳軍:雅虎被時代淘汰,下一個浪潮是連接與超級智能)

雅虎終於被出售了!

雅虎對於上世紀90年代開始在網際網路上衝浪的網民來講並不陌生,曾幾何時,它就是網際網路的代名詞。這家曾經的全球最大的網際網路公司,在2001年初網際網路泡沫達到高潮時,一度市值高達1200億美元左右。今天它在虧損了一段時間後,在投資人的壓力下,不得不將主營業務賣給電信業巨頭Verizon,只賣了區區48億美元。

雖然我很多年前在《浪潮之巔 第一版》中介紹雅虎時就講,它作為一家獨立運營的公司可能會在不久的將來不復存在,但是當這一天真的到來時,作為一個使用雅虎二十多年的老用戶,我仍不免有不少感慨。

雅虎賣便宜了嗎?

在評述雅虎被收購事件之前,我們必須先更正很多媒體和讀者一個錯誤的認識,那就是雅虎被賤賣了,或者說雅虎這幾年因為業務江河日下錯過最好的出售時機(2006年微軟曾經出價446億美元收購雅虎)。這個錯誤的認識,或許來自於媒體標題黨有意的誤導,或許來自一些人的無知。

首先需要澄清的是,雅虎這次出售的只是它的主營業務加上相應的不動產(辦公樓),而不是全部資產。一個大公司的資產通常包括這樣幾個部分:

  • 淨現金資產(現金+顧客應付款-債務+抵稅額度)
  • 所經營業務的價值
  • 投資資產的價值
  • 不動產
  • 品牌、智慧財產權等無形資產

一般來講,網際網路公司主要的價值體現在所經營業務的價值和無形的資產上。但是雅虎情況有所不同,它目前有近400億美元(按照2016年7月份的股價計算,大約為390億美元)的投資(主要是阿里巴巴和單獨上市的雅虎日本)和50億美元的淨現金資產,這些構成了雅虎資產的大頭。

另外,它的專利也會是相當值錢的,根據微軟購買加拿大北電公司和Google購買摩託羅拉專利的價格,這部分資產的價值至少在10億美元以上。

如果再加上這次以48億美元賣給Verizon的業務和房地產,算下來今天的雅虎還值500億美元左右,遠不是很多人想像的「不到50億美元」,甚至也比當年微軟開出的446億美元(收購雅虎全部資產)高出了許多。

如果再考慮到上次微軟收購失敗之後,雅虎的幹將陸奇離開公司到了微軟,並隨之帶走了大批雅虎精英的話,雅虎今天能交出的這份答卷已經相當不錯了。

當然,如果拿2001年網際網路泡沫時1200億美元峰值的標準來衡量,今天雅虎的市值確實被腰斬了。不過,雅虎已經是那個時代全球諸多網際網路公司中表現最好,壽命最長的公司之一了。

和雅虎同時代的網景公司早已不存在,市值曾經也超過千億美元的美國在線(AOL)最後在賣給Verizon時,(全部資產)只賣了40多億美元,長期在微軟羽翼下保護的MSN從來就沒有盈利過,而且今天更是無人使用了。

在雅虎之後,中國誕生了一批類似雅虎的公司,具有代表性的是新浪、網易和搜狐三大門戶網站。今天它們在中國網際網路的影響力也是不斷在走下坡路,除了網易因為遊戲做得好盈利比較可觀,另外兩家一直在微利和虧損的邊緣徘徊。

不僅那個時代誕生的網際網路公司今天境況不太妙,就是站在那一次網際網路泡沫風口高飛的其他IT公司,境況比雅虎好的也不多。

今天,相比2000年的高點,思科公司的市值下跌了70%以上,英特爾公司的跌幅也是如此,太陽被收購時跌掉了90%,而曾經得益於網際網路基礎建設發展的電信設備公司,如果北電、朗訊等早已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了。

因此,雅虎獲得今天的這個結局,雖然有它自身的問題,但更重要的是,屬於它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或者說那一撥浪潮過去了。

從網際網路1.0到移動網際網路

雅虎誕生的時代(1994年)我們今天把它稱為網際網路1.0的時代。那時,整個網際網路幾乎是一片空白,因此利用網際網路做任何事情都有機會。同時,也正因為是一片空白,任何網際網路公司必須做所有的事情,這就是那個時代的特點。

在網際網路1.0時代,一個網站(或者網際網路公司)想要獲得用戶以及從流量而來的廣告收入,就必須自己做內容,自己構建IT服務,自己想方設法地傳播,同時還需要自己尋找廣告客戶。因此,那個時代的網際網路公司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既是媒體公司、又是IT公司、既是通信公司、又是廣告公司。

今天回過頭來看,這些被稱為門戶網站的公司其實自己的定位相當不清晰。它們的業務有些甚至是互相矛盾的,隨之也導致了相應部門之間的矛盾和公司管理層之間的矛盾。

新浪公司在早期就將創始人王志東等人「趕走」,實際上就反映出它是將自己在定位成媒體公司還是科技公司上的矛盾。這種定位不清晰,可以講是網際網路1.0公司的天生缺陷。相比其他網際網路1.0的公司,雅虎可以講是做得最好的,這也是它成為了那個時代代名詞的原因。

網際網路1.0時代的另一個特點是,凡是和網際網路多少沾點邊的業務,網際網路公司都想做,因此那些大型門戶網站的產品線長得不得了。

雅虎曾經擁有新聞(門戶網站)、財經、郵箱、酒店機票、電子商務、搜索、視頻、招聘、即時通訊等非常長的產品線,產品數量多到了用戶必須先用搜尋引擎搜一下雅虎的產品和服務,然後才知道該用哪一個的地步。

類似地,早期的騰訊也具有同樣的特點,以至於整個行業都覺得它的觸角伸得太長了。由於網際網路早起各種業務有很多空白的地盤,因此那種野蠻圈地、粗獷式發展所潛在的問題暫時被高速發展的表面繁榮所掩蓋了。

但是,資訊時代不再是一個打造航空母艦,把一個企業做大做強,形成19世紀末那種企業聯合體的時代。這個時代強調分工,強調發揮特長,把一件事情做好做精。

在網際網路泡沫破碎之後,網際網路行業漸漸進入了2.0時代,這個時代的本質特徵用媒體行業的一個術語來表達就是「制播分離」,也就是說製作網際網路內容的(人和公司),與提供網際網路服務的(平臺公司)分開,前者集中精力把內容做好,後者把服務做好。

今天全球最大的兩家網際網路公司Google和Facebook,其實並不擁有什麼內容,它們實際上只是分發內容和網際網路服務的渠道而已。Facebook之所以成功,並非僅僅是作為一個社交網絡——社交網絡早就有了,而是作為一個網際網路2.0的平臺,一個用戶和軟體從業人員可以自由發放自己內容和軟體的平臺。

通常,一個時代會造就屬於自己這個時代的公司,而不是繼續成就上一個時代的公司,這一點在《浪潮之巔》的基因決定論中已經有很多講述,這裡就不再贅述了。

到了網際網路2.0時代,第一代的公司大多落伍了,就連Google雖然在很早就時收購了Blogger和YouTube這樣的網際網路2.0公司,依然一度被更為徹底的網際網路2.0公司擠壓得非常難受。

而騰訊也是在那個轉型時代危機四伏,它和360以及新浪微博的劇烈競爭都發生在那個時期。並非上一代公司做得不好,而是時代自然選擇的結果。

Google和騰訊的第二次騰飛是幸運地趕上了新的一代網際網路浪潮,即移動網際網路或者說網際網路3.0。

擁有安卓作業系統的Google,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移動網際網路,以至於它在和Facebook的競爭中重現獲得了優勢,而Facebook則通過收購Instagram和Whatsapp(可以看成微信的國際版)等移動網際網路公司,算是趕上了這一次3.0時代網際網路的浪潮。

類似地,騰訊公司遠遠甩開和其他遊戲公司(騰訊的主要收入來自於遊戲)差距,在很大程度上靠的是微信這一款產品。2014年,當Facebook以200億美元左右的高價收購一家僅有百人的Whatsapp公司時,大家都驚呼這個價錢是否太高了。

但是,要知道如果騰訊沒有了微信,它今天2200億美元的市值至少會被腰斬,也就是說,Whatsapp比微信便宜得多。Facebook必須付出這個價錢,這是它需要向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繳納的入場費。類似地,阿里巴巴在外界普遍不看好時要堅持做自己的手機,也是因為它需要支付新時代的入場費。

在短短的20多年間,網際網路以突飛猛進的速度發展,以至於20多年前最大膽的預言家都沒有想像出今天網際網路的繁榮。在這樣也個飛速發展的年代,會不斷成就新的偉大的公司,也會宣布那些曾經偉大的公司被淘汰了。

像Google或者騰訊那樣,幾乎錯過了網際網路2.0時代之後,還能在3.0時代再次趕上來的,可以說是奇蹟,這裡面運氣的成份要遠遠大於所謂管理者的水平。而雅虎則沒有Google和騰訊的運氣,它是被時代淘汰了,因此它得到今天這個結局在很大程度上是歷史的必然。

資本之惡

如果一定要找出一些雅虎的失策之處,以便在今後吸取什麼教訓的話,那麼它一開始在基因上就出現了問題,而這個惡果在後來漸漸顯現出來了。

每一個公司都有自己的基因,這個基因很難改變,而公司的命運又和它的基因有很大的關係。比如服務於大型企業的IBM公司,很難做好個人電腦這種面對消費者的產品,傳統的軟體公司微軟,很難做好網際網路的服務。因此IBM錯過了引領個人電腦時代的機會,微軟錯過了網際網路時代的機會,這毫不奇怪。

而一個公司的基因,在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創始人。Google和百度的創始人都是工程師出身,因此這兩家公司發展成了以技術為主導的公司;騰訊和Facebook的創始人從本質上講是產品經理,因此這兩家公司注重產品體驗;亞馬遜和阿里巴巴的創始人是商人,因此這兩家公司是以商業驅動。

我們很難說,注重工程,注重產品和注重商業哪一個特點更好,但是有特點總比沒有特點好,因為在公司困難的時候,它能夠想方設法把自己的特長發揮到極限,把全部的力量聚焦在一個點上突破困境。

如果一家公司創始人比較弱,或者說缺乏一個堅定的理念,那麼他們對公司基因的影響力就比較小,而且公司會顯得沒有特點,很不幸的是,雅虎的創始人本身沒有明顯的特點,導致了雅虎就是這樣一個沒有特點的公司。

應該講作為斯坦福的博士生,雅虎的楊致遠和菲洛還是重視技術的,菲洛自己甚至一直作為他們系統管理員的第一替補,但是相比Google,雅虎算不上一個好的技術公司,因為它並不相信技術做到極致可以完全取代人,而Google相信這一點。

雅虎對產品的體驗非常在意,它比Google更加迎合用戶,但是它並不像蘋果那樣知道如何引領用戶。

在商業上,楊致遠天才地發現了廣告這種適用於網際網路的商業模式,但是他和菲洛都不是好商人。

楊致遠和菲洛很清楚自己的不足之處,因此他們採用了教科書裡(和現在媒體上)一直讚譽的做法——引進職業經理人。早在雅虎上市之前(1995年),它就引入了第一位CEO(Tim Koogle),而楊致遠則成為了雅虎的首領(Chief,有的地方稱他為酋長),菲洛則專注工程細節,因此雅虎的基因在開始就沒有很好地形成。

在引入職業經理人做CEO的同時,雅虎在很大程度上就已經被資本控制了。最初控制雅虎的是像孫正義這樣的風險投資人,好在這些人不太幹涉雅虎的業務,但是上市之後,追求快速利潤的華爾街資本逐漸控制了雅虎,那麼雅虎就逐漸變成了將目光放在下一年財報上的公司。

在網際網路泡沫破碎之前,虛假的繁榮掩蓋了雅虎的問題,但是到了2001年美國經濟下行,網際網路泡沫破碎之後,雅虎的問題就開始顯現。

這期間來自華爾街的CFO德克爾(Susan Decker)通過她所擅長的成本控制方法幫助雅虎扭虧為盈,但是德克爾缺乏技術經驗的問題使得雅虎無法準確把控未來技術的發展。

德克爾甚至不看好Google的未來,以低於Google上市價的低價私下裡賣掉了所持有的大量Google股份(這部分股份入股如果持有至今,價值超過它向Verizon出售業務和房地產的總價)。

而同時,來自傳統媒體的新CEO塞謬爾雖然有心致力於打造一個技術公司,但因為不懂技術又缺乏這個能力,因此,在Google 上市之後的兩年裡,他一直靠逐漸出售Google的股票維持表面上還說的過去對財務報表,直到能出售的Google股票告罄。

在這期間,楊致遠和菲洛所擁有的股票數量已經佔到了雅虎的10%以下,因此他們在雅虎的作用僅限於了精神領袖。值得一提的是,幸好當時楊致遠做了一個非常正確的決定,以雅虎中國的資產加上十億美元的現金從軟銀集團孫正義的手中收購了阿里巴巴40%多的股份。

華爾街雖然能夠靠資本控制著雅虎,但卻不能給雅虎指引方向。網際網路行業不同於傳統工業,發展比較緩慢,可以任命一個職業經理人守著現有的生意。在急劇變化的網際網路產業,只有在這個行業裡一直打拼的老兵,才有可能把握它發展的脈絡,而雅虎的管理者塞謬爾和德克爾都不具備這個能力。

當一個企業的盈利不再能快速增長時,華爾街(和其它資本方)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換CEO,這中間時不時地出現像伊坎(Ichin)這樣投資人動不動就跳出來要罷免董事會的事件。

於是從2007年-2012年6年間,雅虎前後經歷了6任CEO,也正是因為看到了華爾街給雅虎造成的混亂,我在那個時期才敢大膽預言雅虎作為獨立公司的日子不長了。

接下來在2012年,新銳的梅耶爾接管了雅虎,作為工作狂的梅耶爾以身作則,一度給這家死氣沉沉的公司帶來了新氣象。而華爾街也一度給予她扭轉乾坤的時間,但是在一個缺乏靈魂,被資本左右的公司裡,任何人都很難扭轉乾坤。

從投資人到角度看,在雅虎的業務還能賣點錢的時候將它變現,最符合他們的利益,這樣無可指摘。

可以講,雅虎從誕生的第一天起就不缺錢,直到今天它的帳上還有的是現金,更不要說大量可以變現的其他公司的股票了。但很多時候光有錢是辦不成事情的,畢竟事情是需要人來做的。

因此如果一定要評斷一下在成就事業時,錢和人誰更重要,至少雅虎的教訓告訴我們,人最重要,而錢不僅是次要的,而且有時會幫倒忙。

連接的時代、智能的時代

雖然歷史不能假設,但總有人會想,如果讓雅虎重新走一遍,它是否能夠不再錯失一次又一次網際網路的發展機會?事實上這是非常困難的。

應該講,雅虎在戰術層面並沒有太多的失誤,它的很多抉擇在當時看來都是正確的,雖然在今天我們把它們稱為失誤。在那個什麼都需要做,什麼都可以做,而又不缺乏資金的網際網路1.0階段,選擇這種到處圈地、到處撒種、四處開花的策略顯然是合理的,而如果像Google那樣只專注於一項技術反而顯得不合理。

Google之所以選擇把搜索做精做好,除了佩琦和布林能夠對錢財看得比較輕,能耐得住性子做一件事以外,客觀條件也促成他們只能這麼做。Google在第一次正式融資(A輪)之後,網際網路泡沫就破碎了,它再也融不到錢了,好不容易融到的2000萬美元得省著花,因此只能做好一件事。

到了網際網路2.0時代,雅虎作為當時全世界最大的網絡媒體,有著最多的展現廣告收入公司,如果讓它搞制播分離,走網際網路2.0的道路,無異於壯士斷腕,誰在CEO的任上都不會去做這個決定。

到了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梅耶爾是想引導雅虎轉型,但陸奇等工程精英悉數離去,這時已經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了。當我們回顧一段歷史時經常發現,若將自己放到當時的歷史環境中,就能理解當時的人所做的那些事後看似錯誤的決定,其實完全是不得已,換了我們也會這樣做的,這似乎就是歷史的必然性。

技術總是要不斷往前進的,任何人和公司都不可能靠守著一種技術而永遠立於不敗之地,站在浪潮之巔,遠比固守現有的地盤更重要。以雅虎所代表的網際網路1.0時代早已過去,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也已漸近頂點,大家不禁會問接下來的浪潮是會什麼?我們人類正在進入一個全面連接的時代和超級智能的時代。

從雅虎時代那種機器和機器的聯網(網際網路1.0),到今天人和人的聯網(移動網際網路),再到今後萬物之間的聯網(IoT),我們越來越發現連接比擁有更重要。我們今天常說的O2O,共享經濟,就是以此為前提的。

Google和Facebook,不擁有多少內容,卻能成為最大的網際網路公司,淘寶不擁有商品和物流,卻能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商場,滴滴和Uber不擁有一輛汽車,卻是世界上最大的出租公司,它們所具有的共同特點就是連接,既包括人與人的連接,也包括人與物,以及在未來物與物的連接。

連接會產生大數據,數據的處理需要智能,而這個智能遠非人類每一個人的智能就夠用的,它需要超級的、機器的智能,這將是我們人類智能的延伸。在未來,我們的社會將是一個全面智能化的社會,我們將獲得無限的機會,同時也將迎接空前的挑戰。

死亡是一個公司對社會最後一次貢獻

從雅虎的興衰我們可以看到網際網路技術跌宕起伏的發展歷程,也能夠體會在資訊時代其實很難追求辦一個基業長青的百年老店,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儘量把握每一次技術大潮。

對於任何公司來講,它都屬於一個時代,當一個時代過去了,它的歷史使命就已經完成了,因此它的終結並非是一件壞事,只有這樣才可以釋放出資源投入到更重要的產業中去。從這個意義上講,死亡是一個公司對社會最後一次貢獻。

【本文作者吳軍系計算機科學家,曾任騰訊副總裁、谷歌研究院資深研究員,著有《浪潮之巔》《數學之美》《文明之光》《大學之路》。本文經吳軍博士授權轉載,原文標題《《浪潮之巔》作者吳軍:雅虎時代的終結宣告智能時代的到來》】

更多新聞快訊,關注鈦媒體微信號:鈦媒體(ID:taimeiti)

相關焦點

  • 解讀《浪潮之巔》1、百年帝國的餘暉——AT&T
    《浪潮之巔》確實是科技商業領域不可多得的一部佳作,甚至它在「史學」書架上都能為自己贏得一個位置。因為信息科技浪潮奔湧了30年,我們每個人都被它所改變,就連我們所處的整個時代都以「信息」二字來命名的。而那些站在「浪潮之巔」的企業,從早期的IBM,微軟,雅虎,摩託羅拉,到今天谷歌、臉書,蘋果等等,他們的波瀾壯闊與分崩離析都被萬眾矚目。在資本主義地球下的這些企業沉浮,就如同冷兵器時代的亂戰之國,每一個具有革命性的新技術,或是致敵死命的市場手段,就像當年英雄的寶劍神兵或暗器劇毒一樣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 書中自有黃金屋系列6:讀《浪潮之巔》-上篇
    最全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數據拾光者摘要:吳軍博士的《浪潮之巔》作為記錄全球信息科技產業發展最清晰、最完整也是閱讀體驗最棒的一本書,能拿到豆瓣9.1分可謂實至名歸。信息科技浪潮奔湧了三十年,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的被它影響和改變。通過這本《浪潮之巔》能幫助我們形成一張完整的全球信息科技產業地圖。因為內容太過充實,所以分成上下兩篇細細品讀。本篇主要了解我們耳熟能詳的蘋果、微軟和雅虎,這三家公司都曾經或者現在仍然是網際網路巔峰的弄潮兒。不管你是否從事IT行業,這是身處當今資訊時代每個年輕人都應該拜讀的佳作。
  • 時代湧動的「浪潮」,以道馭術、易之大成
    本文經授權轉自公眾號:新摘商業評論(xinzhainews),作者:子雨百年大業的鍛造,是經受住無數次行業大潮起落的考驗,沉澱出帶有深刻歷史烙印的企業文化,使企業能夠把握住每一次時代賜予的機遇,才能最終基業長青。古今中外的百年名企,概莫如是。「死得太快」是懸在中國企業頭上的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
  • 書屋(三):《浪潮之巔》品各大百年公司興衰歷程
    【前言】 近日讀了吳軍博士的《浪潮之巔》,頓時感覺眼界大開;原來世界這麼大!!!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有所體會。下面就一塊兒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收穫。【眼界大開】 這本書詳細的分析了世界一流級的公司的發展史,帶領我進入一個更寬廣的世界;頓時領略到天地的廣闊。 書從AT&T到Goggle二十個大公司的興衰來描繪世界的百年發展史;無疑其中分析不得不佩服作者深厚的洞察力與豐富的閱歷。
  • 做開放生態的連接者 浪潮持續探索智慧家庭邊界
    浪潮作為技術的引領者與開放生態的推動者,在5G時代持續為產業發展與社會進步創造新的價值。 具體到智慧家庭領域,智慧家居已經到了從單品消費到場景消費的時代,消費者經歷著從買商品到買服務的變遷。只會加劇行業場景化的新賽道已經開啟,這是行業未來增量的一大機遇,也是浪潮正著手布局的板塊。
  • 「孤蛋英雄」李小龍,一個有缺陷的男人,卻站在了世界的浪潮之巔
    很多人應該不知道李小龍其實有一個生理缺陷,他只有一個睪丸,他的遺孀琳達和大嫂林燕妮都曾經證實過這件事情。在醫學上他的這種生理缺陷叫隱睪,出生的時候有一隻睪丸留在了腹腔,沒能降入陰囊。雖然這個生理缺陷有些「無釐頭」,但是這絲毫不影響他的生育能力,他與琳達育有一兒一女。
  • 「槳」聲燈影中的烏鎮,浪潮之巔的中國AI
    5G時代的AI浪潮浩浩蕩蕩、洶湧澎湃,是機遇,也是挑戰,誰又將能抓住新科技的「船槳」,劃開水面,勇立潮頭呢?從犀利君連續幾年對烏鎮網際網路大會的觀察來看,在這股浪潮中,百度當仁不讓是5G和AI時代的弄潮兒。
  • 周伯文:新基建浪潮下,建設需要超級平臺承上啟下
    周伯文:新基建浪潮下,建設需要超級平臺承上啟下 佚名 發表於 2020-04-03 15:12:53 京東有幾十億的SKU,每天高效的送到用戶手中,背後移動著各種維度的「比特」,而聰明的移動「比特」,可以更高效的搬運
  • 數字經濟浪潮下,有人又要發財,有人卻可能會失業
    在大數據、雲計算、5G、人工智慧等新興技術的加持下,數字經濟發展正駛入快車道,線上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中,悄然無息地改變著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新的經濟浪潮往往會帶來新的財富鴻溝問題,在數字經濟浪潮下,有的人又要發財,而有的人卻要失業。
  • 雅虎賣身:一個時代的終結
    本報評論員 李邇 昨日,各大網站幾乎都被雅虎出售網際網路核心業務的消息刷屏。從1995年到2016年,雅虎的網際網路之路走過了20年。從最初的如日中天、引領第一波網際網路浪潮,到中期的連續失誤、滑出網際網路主賽道,再到晚期的煎熬等待、最終被迫賣身。雅虎的命運令人唏噓,更引人深思。
  • 美康嚴選創始人張賓賓於鄭州舉辦財富峰會,引領時代浪潮之巔
    7月10日,國民大品牌(鄭州)新零售財富峰會在鄭州華智酒店如期開啟,300多名企業家齊聚一堂,為鄭州後疫情時代的經濟反擊戰理思路,積工具,謀增長。此次峰會4大主題:一、未來三年最大的賺錢風口!二、深度揭秘:國民大品牌,百億新零售財富商機!三、社交新零售如何實現0投資,每年多賺百萬!
  • 對話吳軍:中國新生代公司贏在國際視野,兩個城市比較像矽谷
    關於科技公司如何激發員工創造力,吳軍的觀點是,收入上要有股權激勵,讓個人的利益和企業的利益能夠比較好的掛鈎非常重要。在資訊時代甚至是未來的智能時代,企業關鍵要把握兩件事:首先要有一個好的生產關係,其中最重要就是利益的分配製度;其次,企業對內要靠技術進步,以及管理效率提升來獲利,對外則要通過市場獲勝,而不是靠政府補貼獲利。
  • 浪潮聯合清華、浙大、聯通共話AI時代會計學
    在25日晚中國CFO發展中心、中國高校創新創業聯盟共享財務專委會等機構與浪潮雲ERP聯合舉辦的「智能時代會計學專業發展高端對話」公益直播當晚,吸引了近百萬大眾參與,原定一個半小時的對話延長至兩個小時。「我們在研究生招生中還是有會計學專業的,而且未來會在經濟與金融專業下新開一個會計方向」會計學是否會消失,要看這個社會是否需要這個專業的學生,於增彪教授表示,2019年全國大概有3800萬家企業,而會計從業人員則只有2000萬人左右,缺口還很大。「根據數據統計,目前會計學專業的學生就業情況是非常好的。」
  • 【聽見】讀書分享:《浪潮之巔》4
    我們繼續回到分享的書目上來,吳軍博士的作品《浪潮之巔》。開始前呢,要先問大家一個問題,當有人提到蘋果這兩個字,你最先想到的是什麼?這個問題,我也拿去問了百度,他給我的答案是,除去廣告,前十個詞條裡邊我只看到了一個是我們平時吃的蘋果。剩下的九個都是蘋果公司,我不清楚這個搜尋引擎的顯示結果是依照什麼邏輯顯示的。
  • 「文津獎圖書獎」得主、暢銷書作家吳軍2020重磅新作
    1、「文津獎圖書獎」得主、暢銷書作家吳軍博士2020年新作。《智能時代》《浪潮之巔》《全球科技通史》上市後口碑爆棚,吳軍博士耗時四年精心打磨的科普佳作。2、我們為什麼要讀《信息傳》看懂國際格局:國家實力之爭,本質是信息科技發展之爭洞悉財富走向:每個時代,離信息科技越近的人,離財富越近提升個人認知:建立資訊時代的大視野和大格局,在不確定中尋找確定性
  • 吳軍著作《文明之光(精華本)》:一曲理性主義文明讚歌
    由暢銷書作者吳軍博士所著的《文明之光(精華本)》已於1月6日上市,本書是吳軍博士《文明之光》全四冊的已出版的三冊《文明之光》以及即將出版的第四冊內容的精選和彙編(包括尚未出版的《文明之光(第四冊)》第四冊的精華內容
  • 打造智慧聯接,浪潮網絡發布智能雲引擎ICE 4.0
    北京2020年10月21日 /美通社/ -- 近年來,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邊緣計算等技術的應用與落地,「全聯接」解決了人與人、人與物、甚至物與物之間的連接交互,大大地增加大了連接數量、縮短了信息傳遞的速度,構畫了一幅「萬物互聯」的圖景。
  • 吳軍書單:進入大學前最好能讀完的書,你和孩子都讀過嗎?
    著名學者吳軍,是人工智慧、語音識別和網際網路搜索專家,也是《浪潮之巔》《數學之美》《大學之路》《文明之光》《矽谷之謎》《智能時代》《見識》等多部暢銷書的作者
  • 對話作家吳軍:跳出陷阱,做信息爆炸時代的明白人
    近日,光明網記者獨家專訪了計算機科學家、暢銷書作家吳軍博士。採訪中,他就如何甄別信息真偽、大數據時代信息技術發展等話題做出了深入解讀。 吳軍 計算機科學家、暢銷書作家 代表作《浪潮之巔》《文明之光》《全球科技通史》
  • 網際網路時代浪潮退去,如何抓住下一輪產業周期?
    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歷經PC時代的鼎盛到移動網際網路的百花齊放,網際網路時代已經走過了三十年。網際網路打破了原有交流屏障,將商業社會中的人與人、人與機都用網絡連接起來,大大降低了交互的成本,提高了生產的效率。網際網路思維作為一種新的思考方式,對產品、用戶、市場乃至整個商業生態進行著新的審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