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戰爭電影一直是一個長盛不衰的電影題材。從二戰剛剛結束到千禧年之後,眾多的日本戰爭電影就幾乎沒有間斷過。在老K有限的觀影經歷中,大概可以總結出來日本戰爭電影的5個年代:
一,1950
二戰剛剛結束不久,伴隨著戰後日本電影的復甦,戰爭題材電影也開始製作了。這時的日本戰爭電影處處將政治上安全的天皇至於最顯著的地方,這個從當時的電影片名和演員表的位置順序上就可以看得出來。
二,1960
在50、60年代日本輝煌一時的黑白劍戟片末期,岡本喜八拍出了精彩的黑白二戰電影《日本最長的一天》。該片以素材豐富的紀實手法表現了日本投降的前前後後,三船敏郎的表演很經典。岡本喜八的另外一部非正面戰場的《肉彈》也很有名。
三,1970
這十年日本戰爭電影中的兩部「激動の昭和史」,即「動蕩的昭和史」比較突出,尤以岡本喜八的1971的《血戰衝繩島》最具代表性!
《血戰衝繩島》在VCD時代就看過,之後是DVD,再到現在的BD。
DVD封面。
2017年東寶發行了BD。
影片全景式地再現了二戰中日本軍民防守衝繩島的大場面和小細節。很喜歡丹波哲郎、仲代達矢還有小林桂樹的表演。
NHK紀錄片《衝繩戰全紀錄》中衝繩島日本守軍32軍參謀長,長勇。
丹波哲郎、仲代達矢在9年後1980年的《二百三高地》中再次合作。
片中其他的演員。
田中邦衛
池部良
對應IMDb海報上場景的畫面。
這兩部「動蕩的昭和史」就是兩部曲,而不是有的說的那樣,把1967的《日本最長的一天》加上,硬湊出來一個什麼「動蕩的昭和史」三部曲。最主要的是因為在1967版《日本最長的一天》的任何海報、標題中都未見有在片名前冠以「激動の昭和史」的字樣。
這樣強做之合的三部曲應該是出自某個中國影迷的個人臆斷。就像之前有過蘇聯衛國戰爭電影五部曲的說法,是把尤裡·奧澤洛夫的四部二戰電影,《莫斯科保衛戰》、《解放》、《史達林格勒大血戰》、《自由的人》,再加上米哈伊爾·葉爾紹夫的《圍困》形成的所謂五部曲。其實這就是某個影迷感覺幾部電影不錯,主觀片面的認為那應該可以是三部曲或五部曲的。而實際上卻是即沒有官方的認可也沒有其內在的必然聯繫,更缺乏廣泛的民間認同。類似自製的、不合理的N部曲叫法還有很多。
劇情片注重人物情感表現,而卻往往會忽略史實上的細節。所以看完《血戰衝繩島》,再看看NHK 2015年的紀錄片《衝繩戰全紀錄》就會對那場70多年前的戰役有更立體了解。
四,1980
進入80年代,日本戰爭電影呈現了一個比較繁榮的景象,既有精彩的日俄題材的《二百三高地》,也有二戰的《聯合艦隊》。小林正樹於1983年拍攝了長達4個半小時的紀錄片《東京審判》。
五,2000
時間到了21世紀,日本開始翻拍了一些以前的戰爭電影,其中有新版的《山本五十六》,役所廣司的表演細膩立體!再有就是2015年原田真人導演的新版《日本最長的一天》。影片取材新穎,人物鮮活,尤其是役所廣司的阿南惟幾和本木雅弘的天皇,都以全新的角度詮釋了這兩個角色。
我認為2015新版的《日本最長的一天》在影片的感染力和深刻程度方面大大超過了1967岡本喜八的黑白老版!無論是素材組織還是人物刻畫都是如此。我也因此把2015《日本最長的一天》看作是迄今為止日本戰爭題材的最佳作!
我剛看完碼過兩篇:
也可能是我觀片有限,1990到2000年日本似乎沒有什麼比較有影響的戰爭電影。只是北野武的暴力美佔據了日本電影從1990到2000年的整整十年。
如果以具體內容分,日本戰爭電影還可以分為3個系列:
一,日俄戰爭系列
這個系列中當以1980年的《二百三高地》為代表。
二,二戰系列
日本戰爭電影中二戰內容的是為數最多的,既有全景式的超大製作,也有表現小人物形象的二戰電影。質量也是良莠不齊。
三,侵華系列
這方面以小林正樹《人間的條件》6部曲和日本紅色導演山本薩夫《戰爭與人》3部曲為代表。《人間的條件》理性,《戰爭與人》激進。2套電影一共9集,全部看完需要18個小時+!
都是二戰侵華的參與者,山本薩夫二戰後拍了反戰的《戰爭與和平》,到後來就有了更激進的《戰爭與人》3部曲。而小津回國後拍了其擅長的溫和人性的《長屋紳士錄》,之後就是更純粹更溫和的《晚春》、《麥秋》、《東京物語》,兩人導演方向完全不同。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另外一位名導黑澤明,他的那些主要的著名電影基本是遠離日本現代戰爭題材的。黑澤明只是作為編劇參與過1957年日俄戰爭題材的《敵中橫斷三百裡》,在他執導的兩部晚年作品,1990年的《夢》和1991的《八月狂想曲》也只是碎片式的、曲線的反思了一下二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