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旅行是不走回頭路,去了一次的地方就不會去第二次。而我卻相反,有些地方去了第一次、第二次,還會有第三次。總覺得多去幾次才能真正的了解一個地方。如果你問我,那麼多旅遊的景點,哪一個是我去了幾次還會再去的地方?那一定是西江苗寨!每一次來都有不一樣的體驗,是那麼的熟悉。
十二道攔門酒
既然來了西江苗寨,那定不能錯過攔門酒。穿著盛裝的苗家人在寨門口擺好了12道攔門酒等待著客人。不會喝酒可能要醉倒在門口了,當然如果不會喝酒阿姐阿妹也不會為難你們的,只需表示謝意即可。
裝酒的容器是小小的牛角飾品,每喝完一道酒,苗家姑娘就會給你把這小小的牛角掛在你的脖子上,這種禮儀既有趣又難忘。
長桌宴
在苗族,長桌宴是苗族宴席的最高形式與隆重禮儀已有千年之久,來了西江苗寨可以體驗一次長桌宴。
長桌宴上的美食主要有,白切雞,酸湯魚,米豆腐,臘肉拼盤等。穿上盛裝的苗族姑娘和小夥們早早的就在門前,端著酒杯吹著蘆笙迎接著客人。
宴席進行到一半時苗家的姑娘和小夥們就會吹著蘆笙端著酒壺過來敬酒,也就是比較出名的「高山流水」,一種獨特的敬酒方式。幾個阿姐阿妹排成排拿著酒壺往客人的碗裡倒酒,並夾菜給客人吃。如果客人吃不到阿妹夾的菜,就要繼續罰酒。酒水一直順著酒壺往下倒,客人要把不斷流向碗裡的酒喝完,沒有一定的酒量,真不敢接受這樣的敬酒方式。
西江苗寨博物館
想要更加了解苗族可以去西江苗族博物館,博物館裡有苗族的傳統建築1.1的原型,還有工匠們建造吊腳樓的工具,有苗族服飾的陳列、苗族銀飾,關於苗族的節日也是介紹的非常詳細,用一句話來形容苗族節日之多,那就是,大節三六九、小節天天有,可見苗族的節日非常多。他們吹蘆笙,吃酸湯魚,做魚醬,他們崇拜祖先,崇拜自然。來到這裡對苗族又有了更深的認知。
我最感興趣的是苗族的銀飾,苗族銀飾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在歷史上被許多民族青睞。苗族的銀飾大可分為頭飾,頸飾、胸飾、手飾、盛裝飾和童帽飾等,都是苗族銀匠精心製作而成。博物館裡展覽的銀飾,據說已有千年的歷史。
苗族銀飾以大為美,象徵是不不言而喻的。苗族銀飾以大為美的獨特見識,也體現了所配之人家庭富裕程度是非常好的,並顯示著苗家姑娘的大氣,據說有些姑娘的嫁妝有幾十斤重。
關於苗族姑娘所戴的頭飾,就有不同的含義。從苗族姑娘戴的頭飾,就能判斷出苗族姑娘是否婚嫁。戴著大大的銀角的是未婚的女子,如果戴是銀雀,那就代表著這個女子是已婚了。
嘎歌古巷
在西江苗寨遊玩點最豐富的是嘎歌古巷,裡面有很多傳統的文化。你可以在老歌堂聽老人們唱歌,參與打餈粑,看歌表演、和銀匠一起沉浸在苗族傳統銀飾的製作中。
苗族服飾
苗族服飾以奪目的色彩、繁複的裝飾和耐人尋味的文化內涵著稱於世。苗族服飾圖案承載了傳承本民族文化的歷史重任,從而具有文字部分的表達功能。由於歷史的久遠,這些圖案所代表的文字功能和傳達的特定含義也蒙上了神秘的色彩,無法完全解讀,這也是苗族服飾圖案所具有的獨特魅力。
雷山苗族服飾多姿多彩,是當今世界上最美麗、最漂亮的服飾之一。體驗苗族服飾也是一種非常難忘的體驗,穿著苗族盛裝服飾走起路來發出叮鈴鈴的清脆的聲音。苗族的服飾對苗族來說意義非凡。雖然,苗族沒有本民族的文學,苗族人們將流傳千年的故事、先民居住的城池和遷徙漂泊路上的點滴融入服飾文化當中,因此,苗族服飾被譽為「無字史書」和穿在身上的「史書」。
穿過層層吊腳樓便走到了西江人種植水稻的梯田,苗家人世世代代在這裡耕田種地,這裡土地肥沃,水量充足。一年四季風景如畫。春天是一片綠油油的秧苗,帶來了勞作的欣喜。秋天則收穫一片金燦燦的稻田美景,享受著豐收的喜悅。
苗族人的房屋喜歡依山而建,為的是把更好的土地用來耕作。要想看清千戶苗寨的全貌需要找到一個制高點,這樣才能看到美麗的苗寨。除了原來最早的觀景臺,在梯田的後山也新建了觀景臺,這裡可以看到西江美麗的梯田。
爬上後山有梯田風光的觀景臺。在這裡,梯田風光盡收眼底。從空中俯瞰層疊錯落的梯田把一座座山峰環繞組成一幅壯麗的山水畫。
西江苗寨需要慢慢的發掘才能發現她的美,如果只是在大街上逛商業店鋪,走走人多的景點,那麼你對西江苗寨的印象可能就是個很商業化的地方。但如果你在這裡呆上幾日,清晨到山間聽風、看雲與梯田、與當地人坐下來靜靜的聊聊天、多了解苗族的文化,才會發現這裡是那麼的讓人著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