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過年/歲月無恙,鄉音無改

2022-01-31 每築建文


2015年2月15日,瀋陽迎來春運鐵路客流高峰。瀋陽站和瀋陽北站全天共發送旅客近13萬人。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我發現瀋陽站是一座稀世珍品——一座擁有百年高齡的20世紀建築遺產。

20世紀建築遺產如不保護,我們這個時代留給後人的將是一片空白。建築師唐文勝說:「在高鐵建設大潮中,瀋陽、青島、北京西直門站是僅有幾座保留下原有站房進行擴建的項目。我們能參與瀋陽站的改擴建設計,而沒有成為毀掉歷史的罪人,幸甚!」

一座百年老站的前世今生

作者:唐文勝

1992年7月1日,濟南老火車站鐘樓上精確的德國制機械鐘永遠停止了轉動.


濟南老火車站

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房屋建築的平均使用年限不到30年。單霽翔先生認為:「短命建築在我國的出現,很重要的一條原因就是,人們不能以理性的態度對待20世紀建築遺產。」

鐵路進入中國雖只有短短的百年時間,但中國大地上的首批車站近年來卻早早淡出了歷史舞臺,尤其是高鐵跨越式發展大潮之下,象濟南老站、長春站這樣的經典的百年老站房已經消失在歷史的風煙中。大部分城市對於老站房,都粗暴的採取了拆除重建的方法,鮮少有進行完整保護再擴建或另擇新址建造的。

面對這樣的狀況,我們建築師能做點什麼?

2009年,我們有幸獲得了的一個難得的機會。通過設計競賽我們獲得了百年老站瀋陽站的改擴建設計的機會,在原老站房的站場西側新建西站房及高架站房並與東面的老站房(以下稱東站房)連為一個整體進行改擴建。

瀋陽站東站房(奉天站)迄今已有一百年的歷史。在東北地區原中東鐵路和南滿鐵路沿線,能保持歷史原貌的車站建築已經不多了,而瀋陽站東站房是其中保存最為完好,風格最為鮮明的一個。作為歷史建築,它是百年前日俄對我國東北進行殖民統治的見證;對於建築歷史,它又是世界建築藝術發展的一個珍貴樣本。


奉天站

瀋陽站東站房的歷史可以上溯到1899年,沙俄把鐵路修到了瀋陽,並在今天瀋陽站北1.2公裡的老道口位置修建了一座俄式青磚平房作為站舍,這就是最早的瀋陽站,它當時的名字叫「茅古甸(謀克敦)」,就是滿語「奉天」的意思。1905年日俄戰爭後日本接管了由長春至旅順的南滿支線鐵路,將謀克敦站改名奉天驛,還成立了南滿鐵道株式會社來管理和經營這段鐵路,並開發鐵路沿線土地、開採煤礦、移民開墾等。這時的日本在其海外殖民地,除了實施武力控制外,日本的統治階層更願意以促進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方式來博得原住民的接納和支持。

滿鐵的首任總裁後藤新平任內就在南滿鐵路沿線推行了一系列城市建設項目。後藤新平規劃的奉天驛前廣場及街路,表現了「巴洛克」式的古典主義的城劃追求。在放射狀的街角對稱立面的相鄰建築群中,襯託出造型典雅變化豐富的「奉天驛」,並使之成為新市區重要的景觀地位和視覺中心。


奉天驛前廣場

瀋陽站的設計者太田毅和吉田宗太郎是日本建築大師辰野金吾的學生。他們的設計方案沿襲了老師的風格,在辰野完成東京站的同時,兩位弟子也用類似的手法繪出了瀋陽站的圖紙。辰野金吾是日本第一代建築大師,是日本建築吸收西方建築的有力傳承者。「辰野式」風格的形成與辰野本人受英國維多利亞式風格影響有關。他早年師從英國建築師孔德,磚造建築是英國建築的顯著特色,辰野金吾在英國留學期間深得其精髓,同時也吸收了歐洲其他建築風格特色。

「奉天驛」在平面上講究嚴格的軸線對稱,正立面橫、縱均為三段式,中央兩翼角樓上各設大小不一、不同特點的綠色銅皮穹頂,穹頂上開設圓形天窗,造成良好的構圖效果。富有韻律的山花牆處理,增加了節奏感。紅磚牆壁與白石砌成的線腳、門窗框、牆角交相輝映,色彩明快。

我們的改擴建任務書要求在站場西側增加五萬平米客運面積的現代化西站房,如何與原來幾千平米的文物保護建築東站房相呼應並將新舊建築功能融為一體形成現代化交通樞紐,令旅客使用更為便利,這是個挑戰。在文化價值與使用價值之間應該如何取捨?如何尋找保護歷史記憶與挖掘使用功能的平衡點?這兩個問題是我們在改建過程中考慮得最多的問題。對於已經是文物的東站房我們所能做的是「復原本真、整舊如舊、理順功能、銜接新站」。

把後來加建的的一些連廊、隔牆拆除,儘量恢復原始的格局;外觀上修補破損、清洗翻新;東站房原經歷次改建設有南北兩處售票大廳,我們僅保留並改擴建北側的售票廳,南側售票廳改為候車廳以增加候車面積,二樓的原鐵路辦公區也改建為候車廳,以理順功能;我們將新建的高架候車大廳與東廣場老站房之間,用空中連廊相連,旅客可從東站房入口進入車站,然後通過自動扶梯上到二層,經空中連廊直接進入高架候車大廳。


瀋陽新站鳥瞰

我們的新站房採用簡潔純淨的半圓栱形,仿佛一輪紅日烘託在老站房背景上,使得巨大尺度的新站房與小尺度的老站房之間取得協調。新站房整體外觀仍為棕紅色,與老站房在色彩上也取得呼應,採用相對簡潔的的形態、幹掛磚紅色陶土板和精緻的灰色金屬裝飾線條讓新站房在與老站房呼應的同時仍體現現代化交通建築的特徵。

建築的形態及比例與老站相呼應,一方面保留了材質、色彩的風格,使新站建築仍然可以傳達強烈的歷史痕跡與渾厚的文化底蘊.同時又摒棄了過於複雜的機理和裝飾,簡化了線條,建築立面細部運用現代的材質,呈現出古典而簡約的新風貌,是一種多元化的思考方式。

在西廣場用地中心有座水塔,是1950年代竣工的磚砌水塔,已失去功能作用,但卻是不可多得的工業遺產。曾有相關部門以地鐵需從下穿過為由要求拆除,幸好瀋陽市的城市經營者還是清醒的,最終終於保留下了這座「20世紀建築遺產」作為西廣場中心的核心景觀。


在這一輪高鐵建設大潮中,瀋陽站、青島站、北京西直門站是僅有的幾座保留下原有站房進行擴建的項目。我們能參與這僅有的其中之一,而沒有成為毀掉歷史的罪人,幸甚!

作者: 唐文勝,男, 1970年2月生於湖南邵陽市,1992年畢業於武漢工業大學建築系,1997年獲武漢理工大學建築學碩士學位,2001年取得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資格,2008年起任中南建築設計院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建築師兼A2建築工作室主持人、2008年獲第七屆中國建築學會青年建築師獎。2012年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正高職高級建築師、中國建築學會資深會員。主要代表作品:高鐵西安北站、高鐵廈門北站、延安火車站、呼和浩特東站等。


===============================================

每築建文發布宗旨

忠實記錄當代華人建築領域的事件、人物、作品和聲音

客觀反映當代中國建築的現狀和思潮

匯聚中華建築智慧

================================================

更多內容詳見中國建築紀實網官方網站:http://www.archi-nonfiction.com

投稿請發特定郵箱:meizhujianwen@163.com

新浪微博:@每築建文

新浪微博話題:#每築建文# 參與討論

微信平臺:微信加MEI-ZHU-JIAN-WEN或掃描下面的二維碼

點擊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相關焦點

  • 鄉音無改鬢毛衰:離家再久也不會忘卻家鄉的美好
    中國人對於故鄉有一種特殊的情感,年少時可以出去闖蕩天涯,但是老了後都想回到故鄉,即使客死他鄉,也希望友人可以將自己的遺骨帶回家鄉安葬。無數的異鄉遊子日日夜夜思念的都是家鄉的一切,他們會因為收到一封家書而開心數天;他們會因為佳節之日無法團聚而哀嘆;他們會借月亮來慰藉自己的思念。
  • 我們為什麼要回家過年?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我們即將跟己亥豬年說再見,迎來氣象萬千的庚子鼠年。天南地北的中國人又一次踏上返鄉之路。航班密集起飛,高鐵加速馳騁,客車川流不息,所有旅程奔向同一個方向——家。回家,是春節最重要的儀式,「回家過年」是華夏大地上最強勁的律動。落葉歸根、思鄉戀家,這是中國人幸福觀的基本經緯,樸素而有力量。對於在外漂泊一年的遊子來說,縱使山高路遠、舟車勞頓,但一想到與親人的重逢畫面,一想到熟悉的鄉土鄉音,頓時覺得精神滿滿,恨不得腳步快一些,再快一些。
  • 那熟悉的鄉音是仙鶴接我回家過年的消息
    當代精英文學2019(276)//首屆全球華語詩文20萬大獎賽1049號 呂豔詩歌文/ 呂豔《過年回家》 >回家過年的浪潮又一次捲入我眼底的漩渦溢出了想家的味道我佇立陌上,眺望故鄉祖母的炊煙,已織成天邊的祥雲父親的夢想,鳥兒帶上遷徙母親的嘮叨,也升騰成情感的花絮
  • 訊飛輸入法地鐵廣告驚喜又暖心 鄉音帶你回家過年
    每每這個時候,滿載而歸,踏上故土,最先迎接你的是鄉音。1月23日北京地鐵早高峰,許多上班族一進地鐵便被「故鄉並不遙遠,鄉音帶你回家」的巨幅畫面和各地特色方言所吸引,原是訊飛輸入法發起的「方言保護計劃」從線上來到線下。
  • 每日一首詩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回鄉偶書》
    《回鄉偶書》·賀知章shào xiǎo lí jiā lǎo dà huí少小離家老大回,xiāng yīn wú gǎi bìn máo cuī鄉音無改鬢毛衰。鄉音:家鄉的口音。無改:沒什麼變化。一作「難改」。鬢毛:額角邊靠近耳朵的頭髮。一作「面毛」。衰:減少,疏落。鬢毛衰:指鬢毛減少,疏落。相見:即看見我;相:帶有指代性的副詞。
  • 鄉音無改鬢毛衰
    「鄉音」的另一名稱是「母舌」或「母語」(Mother Tongue)。一個嬰孩在慈愛的母親的撫育下,心裡非常愉快,模仿的本能又極強烈。友人劉攻芸先生非常推崇韓素音女士的英文學造詣。 「鄉音無改鬢毛衰。」③任何人朗讀這句詩的時候,應該引以為榮,因為無情的光陰雖然一天一天摧人衰老,但濃厚的「鄉音」卻屹立不動,一點也不會變更。尤其健全的母語教育,使人有表情達意的良好工具,同時,使人有立身處世的技能。本來教育是發揮本能的手段,人類的良知良能,因教育得法而能夠充分發揮,教育的目的便算達到。
  • (散文)不改的鄉音
    據說在六十年代,某村有個青年後生出去一年,年底回來過年,見了本村的人說話,和在家裡時判若兩人。有人問他,什麼時候回來的,不想他洋裡洋氣的說:「昨天晚上。」在場的人聽了都撇嘴,暗暗地笑了。一位心直口快的青年大嫂回擊他道:「坐您晚上,我坐您鍋嘞,出去三天,紅薯屎屙凈了沒有,沒出息!」在場的人哈哈大笑,那個青年後生面紅耳赤,低著頭,恨不得一下扎進地縫裡。
  • 沈祖棻:「鄉音無改鬢毛衰」為什麼感人至深?
    回鄉偶書二首·之一賀知章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在久客不歸的漫長歲月中,和自己本身發生了變化一樣,故鄉的人事也必然有著很多變化。這些,又不可避免地會引起還鄉人的一些感慨。賀知章這首詩所以長遠傳誦人口,正因為它生動自然地表達了這種生活真實和思想感情。詩篇一開始就點明了是回鄉之作,而且不是一般的回鄉,而是在少小的時候離開,一直到老了才回來。這就給這次回鄉加上了不平常的意義。
  • 「鄉音無改鬢毛衰」的「衰」念shuāi還是cuī?
    原標題:「鄉音無改鬢毛衰」的「衰」念shuāi還是cuī? 漫畫/王志超  中國江蘇網9月17日訊 「ɑ、o、e」裡的「o」到底是讀「襖」還是「喔」?「f」在四線三格本上到底佔幾格?「鄉音無改鬢毛衰」的「衰」念shuāi還是cuī?
  •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留住鄉音,就留住了鄉愁,也就留住了中華文化根脈。>鄉音 入心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似乎愈遠愈久便愈感到它不可抗拒的引力……鄉音 入脈鄉愁不墨千秋畫,鄉音無弦萬古琴。只因年少時在四川度過,喜歡上文學與詩詞在四川,妻子也曾在四川樂山念書……六十餘年鄉音無改,興致上來,他還用四川話「擺起龍門陣(聊天)」,「我們兩個說的四川話,加起來比岷江、嘉陵江都長。」
  • 鄉音無改不能靠語文課
    ,一聲「儂好伐啦」,道不盡一時一地的風土人情,「不讓鄉音變鄉愁」當然具有現實意義。特別是隨著城市化進程加速,方言流失、鄉音難覓正成為部分地區面臨的窘境,很多「95後」「00後」不會說、聽不懂家鄉話,也給文化傳承帶來了些許缺憾。眼下,各地區都在搶救方言上想點子、找對策,有的找鄉音代言人,有的招募教學志願者。儘管這些舉措能否奏效尚有待觀察,但至少能看得出各地對傳統文化的高度重視。
  • 【新春走基層】鄉音難改 鄉情難忘 鄉味難捨 遠行遊子回憶裡忘不掉...
    長城網石家莊2月7日訊(記者李建)「天氣很冷,但家鄉人的熱情溫暖了我,回家的感覺真好!」春節期間,石家莊市寒風呼呼,氣溫逼近0℃,可對回鄉得人們來說,內心卻是極其溫暖。「只有回到這片土地上,才發現自己是鄉音難改,原以為在外多年,家鄉話可能會說得不利索,沒想到一踏上這片土地,」在北京工作的石家莊贊皇人時風國說。
  • 鄉音無改鬢毛衰,中的「衰」,不讀「chi」而讀「shuai」
    《回鄉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這首詩語言平實,感情真切,第一句用「少小」對應「老大」,第二句用「鬢毛衰」承接上句,第三句和第四則筆鋒一轉,通過兒童「笑問」的情景,反主為賓,引出無窮的感慨。
  • 鄉音無改鬢毛衰——黃陂話
    我生在黃陂,長在黃陂,彈指一揮間就快六十花甲了,真是「鄉音無改鬢毛衰」啊,一口的我們家鄉——黃陂話,雖說在武漢中心城區工作了十好幾年,但也還是一口鄉音不改,以至同事們有時也學學我這鄉音調侃一番。上學那陣子,我們都是說家鄉話,只在到了高中,才聽到語文老師用普通話讀課文。
  • 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音無改鬢毛衰,熱愛道學喜歡喝酒的詩人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你一定知道這兩句詩,當你回鄉探親,驀然回首,一定感慨萬端。這首詩的作者曾經是李白的伯樂,他就是當年的少年詩人賀知章。賀知章,字季真,晚年自號四明狂客,唐代著名詩人、書法家。
  • 古人也回家過年嗎?
    不管路途多麼遙遠,就算一票難求,也可能公路塞車嚴重……春節回家,總是所有中國人的最大心願。那麼在古代的春節,獨在異鄉的人們,是否也有回家的強烈願望呢?沒有飛機、沒有高鐵,沒有任何機動交通工具,如此不便,他們會選擇回家過年嗎? 過年習俗起源久遠過年習俗源自何時很難考究,不過一般認為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末祭神祭祖活動。
  • 「鄉音無改鬢毛衰」,中的「衰」,不讀「cui」而讀「shuai」了
    《回鄉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這首詩的寓意,沒有爭議,然而這首詩的第二句中的最後一個字,讀音卻被改了。筆者小時候,這首詩的最後一個字,老師再三強調,是讀成「cui」,為「鄉音無改鬢毛衰(cui)」,然而如今卻成為了「鄉音無改鬢毛衰(shuai)」
  • 汪雲飛|鄉音無改性情正
    「汪雲飛」「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五百年來,分別從五個縣份走在一起的東鄉人民親密無間、和諧相處,從未出現過相互排擠、彼此交惡的現象。然而,說話的口音和流傳的習俗,包括對親友長輩的稱謂依舊保持著原有的特性,且這一現象以村組為單位,以小溪、山嶺,甚至一座小石橋為界而涇渭分明。
  • 鄉音已改,鬢毛未衰
    想起這首詩,是因為過年回家,與親戚們聊天的時候總會有一種語言上的尷尬,習慣是說普通話,說出口又覺得彆扭,換成家鄉話。隔一段時間再開口,又是普通話,如此循環往復。倒也不是什麼值得說的大事,甚至可以看成是生活趣事,卻讓我惆悵了一番。我惆悵的,又何止是鄉音呢?過年回家,說是回家,倒像是個客人。
  • 確定了,鄉音無改鬢毛衰,以後再讀cuī就是錯的,文盲終於贏了
    《回鄉偶書》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鄉音無改鬢毛衰",就是這五十載時光的見證,他的鄉音未改,鬢角的頭髮卻早已斑白。這首詩充滿了歲月滄桑,又不失生活情趣,是賀知章最為經典的力作之一。小解猶記得當初朗聲誦讀"鬢毛衰(cuī)"時物是人非的感覺,可是我偶然間卻發現,如今"衰"竟然讀作shuāi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