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5日,瀋陽迎來春運鐵路客流高峰。瀋陽站和瀋陽北站全天共發送旅客近13萬人。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我發現瀋陽站是一座稀世珍品——一座擁有百年高齡的20世紀建築遺產。
20世紀建築遺產如不保護,我們這個時代留給後人的將是一片空白。建築師唐文勝說:「在高鐵建設大潮中,瀋陽、青島、北京西直門站是僅有幾座保留下原有站房進行擴建的項目。我們能參與瀋陽站的改擴建設計,而沒有成為毀掉歷史的罪人,幸甚!」
一座百年老站的前世今生
作者:唐文勝
1992年7月1日,濟南老火車站鐘樓上精確的德國制機械鐘永遠停止了轉動.
濟南老火車站
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房屋建築的平均使用年限不到30年。單霽翔先生認為:「短命建築在我國的出現,很重要的一條原因就是,人們不能以理性的態度對待20世紀建築遺產。」
鐵路進入中國雖只有短短的百年時間,但中國大地上的首批車站近年來卻早早淡出了歷史舞臺,尤其是高鐵跨越式發展大潮之下,象濟南老站、長春站這樣的經典的百年老站房已經消失在歷史的風煙中。大部分城市對於老站房,都粗暴的採取了拆除重建的方法,鮮少有進行完整保護再擴建或另擇新址建造的。
面對這樣的狀況,我們建築師能做點什麼?
2009年,我們有幸獲得了的一個難得的機會。通過設計競賽我們獲得了百年老站瀋陽站的改擴建設計的機會,在原老站房的站場西側新建西站房及高架站房並與東面的老站房(以下稱東站房)連為一個整體進行改擴建。
瀋陽站東站房(奉天站)迄今已有一百年的歷史。在東北地區原中東鐵路和南滿鐵路沿線,能保持歷史原貌的車站建築已經不多了,而瀋陽站東站房是其中保存最為完好,風格最為鮮明的一個。作為歷史建築,它是百年前日俄對我國東北進行殖民統治的見證;對於建築歷史,它又是世界建築藝術發展的一個珍貴樣本。
奉天站
瀋陽站東站房的歷史可以上溯到1899年,沙俄把鐵路修到了瀋陽,並在今天瀋陽站北1.2公裡的老道口位置修建了一座俄式青磚平房作為站舍,這就是最早的瀋陽站,它當時的名字叫「茅古甸(謀克敦)」,就是滿語「奉天」的意思。1905年日俄戰爭後日本接管了由長春至旅順的南滿支線鐵路,將謀克敦站改名奉天驛,還成立了南滿鐵道株式會社來管理和經營這段鐵路,並開發鐵路沿線土地、開採煤礦、移民開墾等。這時的日本在其海外殖民地,除了實施武力控制外,日本的統治階層更願意以促進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方式來博得原住民的接納和支持。
滿鐵的首任總裁後藤新平任內就在南滿鐵路沿線推行了一系列城市建設項目。後藤新平規劃的奉天驛前廣場及街路,表現了「巴洛克」式的古典主義的城劃追求。在放射狀的街角對稱立面的相鄰建築群中,襯託出造型典雅變化豐富的「奉天驛」,並使之成為新市區重要的景觀地位和視覺中心。
奉天驛前廣場
瀋陽站的設計者太田毅和吉田宗太郎是日本建築大師辰野金吾的學生。他們的設計方案沿襲了老師的風格,在辰野完成東京站的同時,兩位弟子也用類似的手法繪出了瀋陽站的圖紙。辰野金吾是日本第一代建築大師,是日本建築吸收西方建築的有力傳承者。「辰野式」風格的形成與辰野本人受英國維多利亞式風格影響有關。他早年師從英國建築師孔德,磚造建築是英國建築的顯著特色,辰野金吾在英國留學期間深得其精髓,同時也吸收了歐洲其他建築風格特色。
「奉天驛」在平面上講究嚴格的軸線對稱,正立面橫、縱均為三段式,中央兩翼角樓上各設大小不一、不同特點的綠色銅皮穹頂,穹頂上開設圓形天窗,造成良好的構圖效果。富有韻律的山花牆處理,增加了節奏感。紅磚牆壁與白石砌成的線腳、門窗框、牆角交相輝映,色彩明快。
我們的改擴建任務書要求在站場西側增加五萬平米客運面積的現代化西站房,如何與原來幾千平米的文物保護建築東站房相呼應並將新舊建築功能融為一體形成現代化交通樞紐,令旅客使用更為便利,這是個挑戰。在文化價值與使用價值之間應該如何取捨?如何尋找保護歷史記憶與挖掘使用功能的平衡點?這兩個問題是我們在改建過程中考慮得最多的問題。對於已經是文物的東站房我們所能做的是「復原本真、整舊如舊、理順功能、銜接新站」。
把後來加建的的一些連廊、隔牆拆除,儘量恢復原始的格局;外觀上修補破損、清洗翻新;東站房原經歷次改建設有南北兩處售票大廳,我們僅保留並改擴建北側的售票廳,南側售票廳改為候車廳以增加候車面積,二樓的原鐵路辦公區也改建為候車廳,以理順功能;我們將新建的高架候車大廳與東廣場老站房之間,用空中連廊相連,旅客可從東站房入口進入車站,然後通過自動扶梯上到二層,經空中連廊直接進入高架候車大廳。
瀋陽新站鳥瞰
我們的新站房採用簡潔純淨的半圓栱形,仿佛一輪紅日烘託在老站房背景上,使得巨大尺度的新站房與小尺度的老站房之間取得協調。新站房整體外觀仍為棕紅色,與老站房在色彩上也取得呼應,採用相對簡潔的的形態、幹掛磚紅色陶土板和精緻的灰色金屬裝飾線條讓新站房在與老站房呼應的同時仍體現現代化交通建築的特徵。
建築的形態及比例與老站相呼應,一方面保留了材質、色彩的風格,使新站建築仍然可以傳達強烈的歷史痕跡與渾厚的文化底蘊.同時又摒棄了過於複雜的機理和裝飾,簡化了線條,建築立面細部運用現代的材質,呈現出古典而簡約的新風貌,是一種多元化的思考方式。
在西廣場用地中心有座水塔,是1950年代竣工的磚砌水塔,已失去功能作用,但卻是不可多得的工業遺產。曾有相關部門以地鐵需從下穿過為由要求拆除,幸好瀋陽市的城市經營者還是清醒的,最終終於保留下了這座「20世紀建築遺產」作為西廣場中心的核心景觀。
在這一輪高鐵建設大潮中,瀋陽站、青島站、北京西直門站是僅有的幾座保留下原有站房進行擴建的項目。我們能參與這僅有的其中之一,而沒有成為毀掉歷史的罪人,幸甚!
作者: 唐文勝,男, 1970年2月生於湖南邵陽市,1992年畢業於武漢工業大學建築系,1997年獲武漢理工大學建築學碩士學位,2001年取得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資格,2008年起任中南建築設計院股份有限公司副總建築師兼A2建築工作室主持人、2008年獲第七屆中國建築學會青年建築師獎。2012年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正高職高級建築師、中國建築學會資深會員。主要代表作品:高鐵西安北站、高鐵廈門北站、延安火車站、呼和浩特東站等。
===============================================
每築建文發布宗旨
忠實記錄當代華人建築領域的事件、人物、作品和聲音
客觀反映當代中國建築的現狀和思潮
匯聚中華建築智慧
================================================
更多內容詳見中國建築紀實網官方網站:http://www.archi-nonfiction.com
投稿請發特定郵箱:meizhujianwen@163.com
新浪微博:@每築建文
新浪微博話題:#每築建文# 參與討論
微信平臺:微信加MEI-ZHU-JIAN-WEN或掃描下面的二維碼
點擊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