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兵張嘎》中國當代文學史上重量級作家徐光耀的代表作,張嘎的原型是誰,他老人家最有發言權。
補充一下,徐老出生於1925年,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第二年,即1938年,才年方13歲的徐老就參加了八路軍。而電影裡的小兵張嘎也是13歲參加的八路軍。因此,曾經有人認為小兵張嘎的原型就是徐老本人。
但是,2005年5月6日,記者就這個問題採訪已經八十高齡的徐老時,他矢口否認,異常認真地說:「我雖然是13歲當的八路,但我這個人是非常刻板的,很守規矩,全無靈動之氣,也沒有創立過可以名垂史冊的功勳,完全不能和張嘎相比。」
徐老說他沒創立過「可以名垂史冊的功勳」,那是謙虛之語。
徐老13歲就參加八路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不但親歷了抗日戰爭,還一名軍人的身份親歷了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做過特務營戰士、鋤奸科幹事,還做過新華分社駐野戰軍的記者,1947年畢業於華北聯大,1953年畢業於中央文學研究所,擔任過河北省文聯主席,在文學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徐老的長篇小說《平原烈火》是共和國成立後正式出版並引起巨大反響的第一部抗戰題材小說,中篇小說《小兵張嘎》更是與同名電影一起成為文學殿堂級裡的經典。
不過,他說他的性格「刻板」,全無張嘎的「靈動之氣」,那倒是真的。
為什麼他一個性格「刻板」的人會如此成功傳神地刻畫出一個充滿「靈動之氣」的小兵張嘎呢?
徐老語氣有些沉重地說,「嘎子」的誕生其實是源於一場悲劇。1957年,他被打成「右派」,心情非常壓抑,壓抑到像是得了抑鬱症那種。他說他不止一次想過要結束自己的生命。幸好,那時候,剛剛讀了一本《普通心理學》。書中說,人受了巨大的刺激之後,容易產生精神分裂症,如果自己不控制,後果不堪設想,控制之法是八個字:集中精力,轉移方向。
怎麼轉移方向呢?
徐老想到自己的特長就是寫文章,於是,就考慮寫文章,「寫一部讓自己開心的小說,可以逗著我樂,使我精神放鬆」。
本來,讓徐老在二十出頭就飲譽文壇的長篇小說《平原烈火》,已經成功地塑造了周鐵漢、錢萬裡、三生、羅鍋子、丁虎子等一批生動的人物形象,但徐老一直感到有些美中不足,因為,他還想在書中好好刻畫一下張嘎這個人物的,但最終未能如願。
於是,這次有心要寫一本「可以逗著我樂,使我精神放鬆」的小說,他就決定單獨為張嘎這個人物立傳了。
諾,中篇小說《小兵張嘎》的創作動機就是這麼產生的。
不過,《小兵張嘎》創作手法和《平原烈火》截然不同。
徐老說,《平原烈火》所述都是自己親身經歷過的,「這部小說其實更像報告文學,文中除了人名、地名是虛構的,其它的幾乎都是真實的」。
《平原烈火》的開筆時間,徐老清楚地記得,那是1949年7月7日,抗戰爆發紀念日。那一天,他請了假,把自己一個人關在屋裡,把犧牲的司令員的像掛在眼前,洗手、展紙、沉思,然後創作,僅用兩個多月的時間就完成了這部長篇小說。
徐老說:「《平原烈火》裡面的許多情節我都是流著淚寫出來的。」
而創造《小兵張嘎》的過程相當有趣。
徐老說,他先找來一張紙,然後回憶自己經歷過和聽說過的各種「嘎人嘎事」,把它們羅列在紙上,再按人物的幼稚程度到成熟程度排列:摔跤輸了咬人、堵老鄉煙囪、棗刺扎車帶、鳥窩藏真槍……單子列完了,「嘎子」的形象也就樹立起來了。
徐老快活地說:「形成『張嘎』的大量材料,都是在我的生活儲存中一點一點挖出來的。」
從徐老這句話不難看出,從嚴格意義上說,張嘎是沒有獨立的原型人物的。
不過,徐老也坦承:「關於『張嘎』原型的問題,我很想談兩個小人物,他們也是抗戰中最先引起我激奮和感佩的,他們是趙縣縣大隊的兩個小偵察員,一個叫『瞪眼虎』,一個叫『希特勒』。儘管他們的事跡和我筆下的張嘎根本掛不上鉤,但他們的名聲很響,不僅在趙縣很有名,而且在鄰近的幾個縣也聲名遠揚,是當時已經帶有英雄色彩的人物了。」
最後,徐老說:「想來,如果說我的『張嘎』有原型,就是『瞪眼虎』和『希特勒』。因為當我這個寫作願望產生時,他倆就蹦了出來。但也可以說他倆不是原型,因為我並沒有採訪過他們,也並非根據他倆的事跡創作了『張嘎』。」
由此可見,「瞪眼虎」和「希特勒」只是激發了徐老的創作衝動,而不是寫作人物的原型——人物性格、事跡,根本對不上號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