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斯鳩:古代中國之所以能夠繁榮穩定,主要歸功於儒家思想?

2020-12-13 讀書廣記

在政治學名著《論法的精神》中,法國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特別寫了一個章節,用來考察「普遍精神」對國家治理的影響。所謂的「普遍精神」就是指在某一個時期,主導國家治理的某種執政原則、宗教理念、風俗習慣或指導思想。當一個因素佔據主導地位時,其他因素就會被削弱,因此可以說每個國家都有著獨特的「普遍精神」以及獨特的治理模式。

孟德斯鳩曾舉歷史實例來說明,例如野蠻民族的「普遍精神」是自然條件及氣候狀況,幕府時代的日本依靠殘酷的法律來進行統治,古代的斯巴達遵循彪悍的生活習慣,古羅馬則遵從社會風俗,一些阿拉伯國家依靠宗教進行治理,而對於封建時代的中國來說,所謂的「普遍精神」就是儒家思想,具體表現為「以禮治國」。

01封建時代的中國實行「以禮治國」

現代國家一般依靠風俗與法律來進行治理,而在古代的中國,立法者常會混淆法律、風俗與禮儀的關係。他們認為風俗是法律的代表,而禮儀又是風俗的代表。蘇軾在反對王安石變法時,曾對宋神宗說:「國之長短在風俗」。他認為治理一個國家的根本在於端正風俗,使民風淳樸、朝野間相安無事,王安石的變法將會激起爭利之心,敗壞風俗,導致朝政陷入混亂。因此,他反對不基於社會風俗的變法,要求立法者尊重風俗習慣。誠如孟德斯鳩所言——「讓百姓安穩生活,是中國立法者最重要的目標」。故而杜甫在闡述自己的理想時,就說:「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古代的中國依靠遵循風俗來進行社會治理,但與希臘羅馬不同,中國有一個獨特的「普遍精神」,那就是被當做風俗之代表的禮儀。什麼是禮儀呢?根據孟德斯鳩的理解:

「所謂禮儀,便是跟宗教、法律、風俗相關的勸誡。對禮儀的嚴格遵守,是中國政體如此成功的原因所在。」

中國的政治治理以確保老百姓的安穩生活為目標,而禮儀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保障。與風俗比較起來,禮儀關係到了人的外在行為,而且能比法律更好地融入風俗之中,使人遵守起來不覺得受到了強迫。古代的法律總是有禁止的意味,令人敬而遠之,禮儀卻有著高尚的外表,讓人樂於遵從。

以禮儀為中心的思想就是儒家思想,儒者們把宗教禁令、法律標準、風俗規範融入禮儀之中,使人們的日常行為規範得到了一個統一的標準。在禮儀的作用下,人們變得寬容而謹慎、守秩而善良。因此,《禮記》說:「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辨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禮儀成為了整個古代社會的中心思想,有了它,社會道德、文化教育、家庭倫理、法律官司、朝堂官階、軍隊號令和宗教祭祀才能得到正常進行。

在記載中國歷史的二十四部正史中,每一部的《禮儀志》都佔據最大的篇幅,成為了解一代典章制度的重中之重。所謂的「以禮治國」就是把禮儀當作治理國家的「普遍精神」,以此為原則來施政。

02比起法律,中國人為什麼更重視禮儀?

禮法之爭的問題由來已久,在戰國時期就出現法家對儒家的批判。而從歷史傳承來看,兩家似乎還存在著淵源,例如戰國初期的法家代表人物田子方、段幹木和吳起都是子夏或曾子的徒弟,戰國末期法家兩大代表人物韓非與李斯也曾受業於荀子。法家的基本立足點就是要用法令來取代禮義的基礎性地位,將其上升為「普遍精神」。但是自從西漢叔孫通重建禮義之後,秦朝時期短暫遵循的「以法治國」再次把「以禮治國」取代,遵循禮儀似乎是古中國不可抗拒的政治原則。

中國人素來認為禮儀是比法律更為根本的東西,東漢人寫的《刺世疾邪賦》就說:「德政不能救世溷亂,賞罰豈足懲時清濁?」如果禮儀都做不到,那麼法律就更做不到了。

對此,孟德斯鳩認為有些國家的君主不靠禮儀而是靠刑罰來治國,想用刑罰來建立好的禮儀,卻往往發現刑罰根本就起不了任何作用。「刑罰當然可以把一個因拋開好的禮儀而犯罪的人驅逐出去,但要是所有人都拋開了好的禮儀,刑罰還能將其重建嗎?」封建時代的中國之所以選擇儒家思想而不是法家思想,這是因為那個時代的組織結構更像是一個巨大的宗法社會。這種社會模式是由西周奠定下來的,在這個宗法社會裡,國家的君主同時也是一個家族的族長,他用治家的思想來治國。就如孟德斯鳩所說:「中華帝國以家治國的思維作為建立的基礎」,《大學》裡也講「齊家治國平天下」。封建時代的中國,皇帝可以依靠權力而不受法律制約,但是他從登基到駕崩,始終要受到皇家禮儀的限制。

在古中國,長輩、師長、官員和皇帝得到了人們報之以對父親一般的尊重,百姓稱呼官員為「父母官」,官員也通過勤於政事來回報自己的「子民」,全部這些社會關係組成了禮儀,而禮儀又組成了民族的普遍精神,儒家思想又是這種普遍精神的集中概括。所以法家理論在面對這種社會組織結構時,就因過於嚴酷,失去了溫情而得不到認可。

03「以禮治國」是中國長期繁榮穩定的秘密

與許多古國不同,中國在歷史上存在了數千年,表現出一種驚人的穩定。羅馬帝國在經歷蠻族入侵之後,整個歐洲就陷入分裂,並且直到現在都未能再次實現統一;中國卻不一樣,即使是經歷過五胡亂華及十姓分中夏的局面,也依然能在極亂之後又重歸於統一,這點令人感到驚羨不已。

對此,孟德斯鳩認為這種驚人的穩定主要是由古中國的政體決定的,他說:「中國的立法者治理國家的最大目標是國家穩定」,禮儀在裡面起到了穩定器的作用。即使是蒙古的元朝和滿洲的清朝,在迫使人們剃髮易服、變更風俗之後,他們也未曾動搖過代代相傳的禮儀。我們只要翻閱《元史》的《禮樂志》和《清史稿》的《禮志》就看得出來,入主中原之後,元清的皇帝照樣遵循古禮去郊祭天地、廟祭先祖,而且要求百姓遵守古代的禮制,儒家思想依然是「普遍精神」、統治的原則——元清入關後即使改變了中國人的風俗,但依然無法動搖這個持續數千年之久的「普遍精神」,而且只有遵循於它,才能確保自己的統治得到鞏固。

因此,孟德斯鳩認為古代的中國有一個難以動搖的「普遍精神」,它決定著中華大地上所有政權的統治原則,這個原則就是「以禮治國」的儒家思想。即使遭遇滿清的剃髮易服也絲毫改變不了這個原則。可以說,可以將中國長期的停滯落後歸咎於這個「普遍精神」,但不能否認的是,正因這一普遍精神,中原文明才能如此延綿不絕。

相關焦點

  • 孟德斯鳩:古代中國之所以能夠繁榮穩定,主要歸功於儒家思想?
    孟德斯鳩曾舉歷史實例來說明,例如野蠻民族的「普遍精神」是自然條件及氣候狀況,幕府時代的日本依靠殘酷的法律來進行統治,古代的斯巴達遵循彪悍的生活習慣,古羅馬則遵從社會風俗,一些阿拉伯國家依靠宗教進行治理,而對於封建時代的中國來說,所謂的「普遍精神」就是儒家思想,具體表現為「以禮治國」。
  • 中國古代的思想發展繁榮,為何科技方面卻是進步緩慢?
    俗話說「哲學是科學之母」,一直以來,我國古代的思想發展都極其繁榮,但是科技卻沒有得到較高程度的發展。主要的原因包括兩方面,一個是社會上層因素一個是基層因素。從社會上層因素來看,自漢朝起儒學就在眾多思想文化中佔領了主導地位,成為了統治者治理國家的重要思想手段。
  • 儒家中心論:幾千年以來的中國,為何儒家思想一直能夠屹立不倒
    從春秋時代一直到明清時期,儒家思想從產生到發展,最終成為了中國思想哲學界堪稱王者的存在。甚至到了現在,儒家思想在我們的生活中依舊有不可磨滅的影響。可以說,幾千年以來,儒家學說一直處於佇立在中華民族的宏大格局裡。
  • 「內聖外王」何以成為儒家的主要思想?
    而聖之所以「生」,王之所以「成」,是因為他們都領悟了這個「道術」。 古代的聖哲運用「內聖外王」之道,使得天下的治理呈現出盛況,他們將這套道術表露在「數度」(即禮樂制度方面)中,舊有的法規和世代相傳的史書還多有記載,而對這些法規制度繼承最全面的要算儒家。
  • 孟德斯鳩眼中的古代中國
    他所說的中國,當然是指古代中國,至少是十八世紀前的中國。  那時的歐洲,囿於馬可·波羅的遊記以及明末清初歐洲傳教士的見聞,他們對中國的認識往往不切實際。孟德斯鳩似乎已經覺察了中國社會治亂盛衰的歷史規律,他指出:「大體上我們可以說,所有的朝代開始時都是相當好的。品德、謹慎、警惕,在中國是必要的;這些東西在朝代之初還能保持,到朝代之末便都沒有了……」孟德斯鳩這部書出版於1748年,時值清乾隆十三年,比毛澤東與黃炎培的「窯洞對」早了將近200年,可見孟德斯鳩思想的歷史穿透力。
  • 儒家為法家背了多少黑鍋:法家思想的反思
    現任香港大學法律系教授兼法律學院院長,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吉林大學、中山大學及西南政法大學客座教授。在我國正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之際,對中國古代法家思想傳統進行現代反思是有積極的時代意義的。眾所周知,先秦的儒家和法家都是塑造中華法系的主要思想力量。
  • 思想家系列——孟德斯鳩
    孟德斯鳩(1689-1755),法國啟蒙思想家、法學家。孟德斯鳩不僅是18世紀法國啟蒙時代的著名思想家,也是近代歐洲國家比較早的系統研究古代東方社會與法律文化的學者之一。漫遊了歐洲許多國家,特別是在英國待了兩年多,考察了英國的 政治制度,認真學習了早期啟蒙思想家的著作,還當選為 英國皇家學會會員。另外,孟德斯鳩還在聽取波爾多科學院的同行和朋友的真知灼見的基礎上,撰寫了關於葡萄種植者的權威指南,主要針對的是一些葡萄種植者和grave省的莊園主。
  • 「垂衣裳而天下治」,從儒家和道家的不同,看中國古代服飾文化觀
    引言:中國服飾講究「神形具備」,這和中國古代的哲學觀密切相連。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的政治經濟思想都發生全面大變革。經濟上,鐵農具的改良,使得以糧食和桑蠶種植為代表的農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諸侯各國的經濟實力大大增強,推動了政治上的變革。
  • 孟德斯鳩筆下的中國
    這種法律的主要目標是太平,是讓老百姓勤勞刻苦,讓他們能夠平靜地生活。為了太平,便要提倡服從,所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雖屬於道德範疇,在中國卻具有法律的效力。老百姓既勤勞刻苦,生計也就比較容易得到保障;人民能得溫飽,國家也就處於相對的太平之中。他認為,這種融禮儀、風俗、道德為一體的法律是中國古代的君主所制定的,數千年來行之有效,歷代的皇帝不得不予以尊重,人民也習慣地予以遵守。
  • 中國古代社會中儒家治國的思想為什麼能延續幾千年?
    中國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國家,且歷代中國幅員遼闊。儒家治國思想可以延續幾千年,說明其理念非常適合當時中國的經濟基礎和封建社會的背景。從總體上來講儒家治國的思想可以延續幾千年與中國的經濟基礎背景、政治背景是分不開的。
  • 中國古代傳統文化,服飾的主流思想,服飾的創作思想
    但各種思想和宗教,都沒有儒家的影響巨大和持久。其中的原因,就是儒家思想善於吸收、融合各家的思想,又加上各代儒家學者的變通,使之成為無所不包的人生百科全書,儒家因此又被稱為「儒教」、「孔教」而被神聖化,在整個封建社會始終立於不敗之地。很顯然,不斷吸收和創新,正是儒家思想的長存之道。
  • 思想文化發展需要的不僅僅是穩定更是開放包容的社會環境
    夫人之所以為人者,非以八尺之身,乃以其有精神也。 思想文化的發展需要的不僅僅是穩定和秩序,更是開放包容的社會環境! 中國幾千多年來的封建社會經歷了多次思想文化的大繁榮,大發展。仔細思考這幾次大的思想文化發展所處的社會環境和經濟政治環境不難發現其中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社會控制相對寬鬆,下面就來簡單列舉一下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繁榮發展的幾個時代特徵。
  • 儒家文化思想的核心內容是什麼?
    儒學的創立打破了封建統治階級壟斷教育的局面,而儒家的思想也由古至今延長至今,儒家哲學注重個人的自身修養,要與身邊的人建立和諧友好的關係,那麼,儒家文化思想的核心內容是什麼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儒家思想也稱為儒教或儒學,由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創立,最初指的是司儀,後來逐步發展為以尊卑等級的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儒家的學說簡稱儒學,是中國影響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 孟德斯鳩批判中國古代專制主義:皇帝的意志便是法律
    孟德斯鳩對自由也下了多種定義,其中最經典的說法是這樣的:在一個有法可依的國家裡,自由僅僅是做應該想做的事和不被強迫做不應該想做的事;再說得簡單明白些,自由是做法律所許可的一切事情的權利。他一再強調,他所說的自由主要是政治自由。什麼是政治自由呢?他說:「政治自由是享有安全和自認為享有安全。」公民應該享有的安全首先是人身安全,其中包括不受奴役和侵犯,不因非罪而受司法處置,等等。
  • 山東現在發展遇到一些問題是因為儒家思想嗎?
    山東現在發展遇到一些問題是因為儒家思想嗎?不是,這個問題本來沒有準備回應的,因為本身是常識。但是說的人多了,怕有人真的壞了山東的福之根,所以特此說明。首先,我國本身並沒有完整的儒家文化區。山東也是半儒半法。只不過儒家氣氛更加濃厚一些。
  • 墨家——與儒家、道家共同構成了中國古代三大哲學體系……
    墨家是中國東周時期的哲學派別,諸子百家之一,與孔子所代表的儒家、老子所代表的道家共同構成了中國古代三大哲學體系,墨家被古代大家認為是道家的分支,深受道家影響。法家代表韓非子稱其和儒家為「世之顯學」,而儒家代表孟子也曾說「天下之言,不歸楊(楊朱,道家代表人物)則歸墨(墨子)」等語,證明了墨家思想曾經在中國的輝煌。楊墨本是硬幣的兩個面,故楊墨互補,然古往今來人們都以孟子「距楊墨」的一般思維方式評價楊墨,這是有失公允的。墨家約產生於戰國時期。
  • 日本作家井上靖稱:近代日本之所以崛起,完全歸功於這本中國棄書
    《海國圖志》讓日本統治者生出了一種危機感,他們以為《海國圖志》一定已經在中國內進行廣泛學習了,而中國在此進步思想的影響下一定已經煥然一新了,日本也應該奮力追趕中國的腳步。 《海國圖志》 明治維新結束了日本600多年的封建制度,資本家開始出現,穩定經濟,實現國家工業化,開放港口,積極引進西方國家的先進思想,此次變法運動是日本近代史上的重要轉折點
  • 孟德斯鳩的法律思想
    孟德斯鳩(Montesquieu, 1689-1755)是十八世紀法國著名啟蒙思想家,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先驅,歐美各國特別是美國政治體制的奠基者,理性主義自然法學即古典自然法學的主要代表。孟德斯鳩對近代法學的貢獻之一在於他系統地提出和運用了比較的方法和歷史的方法,獨立地進行法學研究。(一)比較的方法法學的比較方法是指對不同國家法體系、法思想、法制度進行對比研究的方法論。《論法的精神》是第一部運用完整的法學比較方法進行法學研究的巨著,它的每一章都把世界上各主要國家的法從歷史上、現實中進行反覆的、交錯的比較研究。
  • 陳來:如何看待儒家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
    儒家思想與中國文化的關係儒家是傳承夏商周三代文明的主要學派。儒家所傳承的以《五經》或者《六經》為核心的經典體系,不是一家一派的、或某一個宗教的經典,而是一個文明的經典,即中華文明的經典。在這種精神追求下,通過古代的精神文明規範體系「禮」,而形成了中華「禮儀之邦」的社會面貌。儒家適合中國社會的需求因而成為了中國文化的主體部分。從先秦兩漢開始儒學就不斷地傳承中華文明的經典,一直到十九世紀後期,所以,儒家對中國文化的傳承起了重要作用。
  • 儒家思想與中國書法
    儒學之士對於文字淵源關係的考究,既是對先賢創用文字的敬畏與崇拜,又是儒家思想對文化及文字的發展的一種學術態度。可以說,這是趙壹之所以「非草」,認為「草」無益於政的一種根於注重淵源關係的「崇古反今」和「書之為用」的思想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