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新莊鎮:雙孢菇「串起」循環經濟產業鏈
環渤海新聞網專稿(李巖、張守英、唐建勳)一個個小小的雙孢菇,讓農民燒得遍地狼煙的莊稼秸稈和棄置路邊的牛糞身價倍增,成為了搶手貨。如今在遵化市東新莊鎮,雙孢菇生產帶來了越來越大的示範效應,成為東新莊鎮運用循環經濟理念破解農民增收難題的一把金鑰匙,小小雙孢菇串起了農民增收產業鏈。
新理念破解食用菌生產「瓶頸」
東新莊鎮是傳統農業大鎮,耕地面積達6.4萬畝,主要種植玉米、小麥和蔬菜等農作物。近年來,全鎮22個村中就有20個村發展了食用菌生產,成為華北地區香菇生產基地之一,全鎮食用菌生產規模發展到3000萬棒,農民靠它人均年增收約1500元。
但是,該鎮食用菌發展品種主要是以香菇為主,香菇以硬雜木打碎的木屑為主要原料,一根菌棒大約需要木材1.2公斤左右。算總帳,全鎮食用菌栽植每年要消耗木材3600萬公斤,折合成6萬立方米木材。隨著原材料緊缺,價格不斷上漲,香菇生產成本每平方米增加到80元,高成本成為產業發展的瓶頸。
食用菌屬於綠色無公害食品,市場前景廣闊。鎮黨委書記崔嶸介紹說,要發展食用菌產業,就必須改變目前單一品種格局,用循環經濟理念拓展農民增收途徑。經過充分的市場調研和考察,他們發現雙孢菇菌種非常適合在東新莊鎮推廣發展。
雙孢菇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鮮菇蛋白質含量為35%至38%,營養價值是蔬菜和水果的4至12倍,享有「保健食品」和「素中之王」的美稱,俏銷國內外市場。栽植雙孢菇的主要原料是非常廉價的秸稈和動物糞便。與香菇相比,具有巨大的成本優勢。作為傳統的農業大鎮,東新莊鎮每年小麥種植面積達到2萬畝,玉米種植面積3萬畝,牛存欄4000多頭,能夠為雙孢菇生產提供充足的原料。崔嶸說,推廣雙孢菇種植不但解決了全鎮食用菌產業發展的原料問題,降低了生產成本,而且在農村形成「農業生產——畜牧養殖——雙孢菇生產——無公害蔬菜種植」為一體的農村循環經濟發展新模式,為農民的增收搭建了可持續平臺。
雙孢菇催開致富花
為了發展推廣雙孢菇生產,2007年以來,東新莊鎮出臺一系列獎勵扶持政策,農民每建一個標準大棚給予菌農1500元獎勵,並由鎮黨委、鎮政府幫助爭取小額貸款。同時,他們還聘請北京農大、省食用菌協會專家集中為菌農授課。
在東新莊鎮南營村,王海濤家第一個建起了雙孢菇大棚。3月7日,筆者在他的3個大棚裡看到,雪白的雙孢菇鑽出菌床,如同鋪上了一層厚厚的白銀。王海濤介紹,這些雙孢菇的培養基,主要原料就是牛糞、秸稈,一個雙孢菇大棚菌床面積在1000平方米。1年利用秸稈1萬多公斤,相當於100多畝地的秸稈產量,利用牛糞150立方米。按照一般生長形勢,1平方米菌床可以產雙孢菇10-15公斤。如果按照每公斤雙孢菇售價5元的保守價來估算,自己用1年就可以收回成本,而且每個大棚還能帶來豐厚的利潤。
在王海濤的雙孢菇大棚裡,筆者發現一個與其他食用菌大棚不同的地方:雙孢菇菌床分為上下6層,利用空間非常充分。有關技術人員介紹說,建一個雙孢菇大棚相當於原來的6個大棚的面積,立體栽植使寶貴的土地資源得以充分利用,無形之中解決了與種植業爭地的矛盾,為全鎮食用菌發展拓展了空間。在王海濤的帶領下,東新莊鎮的南營村、西莊村農民先後建起了30多個雙孢菇大棚。僅此,就可以節約土地150多畝。
推廣雙孢菇受益的不僅僅是菌農。在東新莊鎮,感受最深的要數東新莊村養牛大戶孟凡功了,「前兩年,這些牛糞很少有人用,一汽車也就賣20塊錢。現在生產雙孢菇用得上,牛糞也成了搶手貨,最多時一天有七八輛汽車來這裡運牛糞,價錢也漲到了每車40元。」村民王金榮說,原來的玉米秸稈可以賣給養牛戶一部分,但是大部分都堆放在街道兩邊或者地裡。現在自從推廣雙孢菇以來,秸稈都可以賣錢了,不管賣多少錢,對農民來說都是一筆收入。據有關人員測算,每公斤秸稈賣兩毛錢,1畝地的秸稈農民大致可以賣近400元。
牛糞、稻草等在王海濤等菇農手中,上演了從幾乎一文不值到身價百倍的傳奇。而這還遠遠不是農作物秸稈在食用菌產業鏈中的終端價值。據了解,雙孢菇採完後,培養基經過簡單的微生物發酵,就能變成營養價值極高的腐質土,撒到農田或者運到該鎮的2萬畝無公害蔬菜基地中,就等於營造了一個多層次的農業生態系統。
崔嶸說,雙孢菇種植是一個典型的可持續發展的循環經濟產業。不但可以有效地提高單位土地使用率和產出效益,還解決了一直困擾新農村建設的秸稈亂堆和牲畜糞便亂放的問題,並找到了最好的解決途徑,淨化了農村的生活環境。
目前,隨著食用菌產業的發展,在蘑菇採收時節,東新莊鎮的300多農村剩餘勞動力可以到大棚打工,每天都能掙30至50元,年可增加農民就業收入400多萬元,食用菌產業使牛糞、稻草的循環效應不斷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