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這裡免費訂閱...點擊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句容茅山道院,弘揚道教文化!
首屆海峽兩岸南宗道教奉祭三清道祖大典暨玉蟾宮落成開光十周年大慶21日上午在海南省定安縣文筆峰景區舉行,來自中國大陸、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國家和中國臺灣、香港、澳門3個地區的1500餘名道教界人士,及當地數萬名信眾共祭三位尊神。
迎神儀式。攝影:葉霖嘉
南宗道教興起於兩宋時期,是以內丹修煉為主,以雷法行持為輔的道教宗派。本次大典奉祭的三清道祖,即指道教所尊崇的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三位尊神。
迎神前,三位正獻官在玉蟾閣上香。攝影:駱雲飛
迎神前,三位正獻官在玉蟾閣上香。攝影:駱雲飛
從文筆峰玉蟾閣迎神至祭祀臺。攝影:駱雲飛
當日奉祭大典儀式流程依照《文淵閣四庫全書》、《樂記》中編寫的《樂律全書》及《大明御製玄教樂章》編列。
正獻官走上祭臺。攝影:駱雲飛
上午9時許,大典開幕式拉開帷幕。9時25分許,奉祭大典開始,鳴炮、正獻官、分獻官、陪祭官、旌旗、儀仗、雅樂團就位,向三清道祖獻香、獻爵、獻帛,眾人行三跪九叩禮。
行三跪九叩禮。攝影:駱雲飛
行三跪九叩禮。攝影:駱雲飛
行三跪九叩禮。攝影:駱雲飛
讀疏文官宣讀疏文:「願國泰民安真聖佐時淳和盛長保守洪基……祈天尊賜戒四海鹹寧救世濟俗天下太平。」
編鐘(左圖),位於祭臺的左側;編磬(右圖),位於祭臺的右側。攝影:駱雲飛
應鼓,居舞臺右側。攝影:駱雲飛
陸文榮。攝影:駱雲飛
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海南省道教協會會長陸文榮表示,本次活動由兩岸宗教組織自覺發起,以表達共同的文化和信仰。這在道教歷史上,在兩岸文化交流上舉辦類似深度的文化活動尚屬首次。兩岸道教界將發揮道教在推進文化認同和社會融合方面的獨特優勢,將傳統信仰與規範而典雅的禮樂文化結合起來,鑄造兩岸文化認同的穩定範式。
定安縣委副書記、縣長劉蔚。攝影:駱雲飛
王寶宗。攝影:駱雲飛
臺灣「中華道德文教協會」會長王寶宗表示,我們從臺來瓊奉祭三清道祖,是因為我們有共同的血緣和共同的崇拜祖師——白玉蟾祖師。所以在血脈同源,奉祭同宗的緣淵下,希望通過海峽兩岸共祭增進彼此交流,提升精神層次和道教修養。
攝影:駱雲飛
王寶宗帶來國民黨主席洪秀柱和親民黨主席宋楚瑜為本次奉祭大典的題詞。洪秀柱題詞「敦品崇禮」, 宋楚瑜題詞「道貫古今」。
劉耿。攝影:駱雲飛
海南省臺辦主任劉耿致辭稱,本次奉祭活動經國務院臺辦和國家宗教事務局批准。兩岸南宗道教交流將成為瓊臺兩島和海峽兩岸交流的重要平臺,成為同兩岸交流合作社會化民間化的範例。
李光富宣布祭祀儀式開始。攝影:駱雲飛
中國道教協會李光富會長致辭稱,海峽兩岸道教界首次共同舉辦奉祭大典,表現了兩岸同根同源、同心同德、同血同脈的深厚道誼,對築牢兩岸同胞共同精神紐帶、深化共同文化認識有著重要意義。
攝影:駱雲飛
樂生(演奏者)。攝影:駱雲飛
歌生(演唱者)。攝影:駱雲飛
佾舞生(跳佾舞者)。佾舞,分武佾(男)和文佾(女)。圖為文佾。攝影:駱雲飛
佾舞生(跳佾舞者)。圖為武佾。攝影:駱雲飛
攝影:駱雲飛
正獻官。攝影:駱雲飛
行獻供禮。攝影:駱雲飛
行上香禮。攝影:駱雲飛
讀祝文官宣讀祝文:「春季禳災祈福之良辰具位,臣南宗宗壇玉蟾宮陸羅星等率道眾同誠……率四方之民以為祭伏願:上真保佑列聖扶持庶安宗社之基,次保群生之福兩岸和平中華復興。」
望燎。攝影:駱雲飛
望燎。攝影:駱雲飛
臺灣松山慈惠堂21日下午在海南玉蟾宮舉行「齋醮科儀」祭典祈福法會,祈願消災延壽,民增福慧。
攝影:駱雲飛
攝影:駱雲飛
據介紹,道教儀式也稱為「齋醮科儀」,是道教開展宗教活動的主要內容,是連接經典禮儀、朝廷雅樂與民間禮俗的中間環節,儀式的名稱、框架體系、具體儀式全都「本乎周禮」。
圖為高公大法師。攝影:駱雲飛
記者當日在現場看到,法會於14:30分在玉蟾閣白玉蟾祖師坐像前開始,數十位道親分次排列,獻燈、獻果、獻酒,眾人行禮,在高公大法師的率領下做上章拜表科儀,獻上拜表伏願「聖號宣時,民增福慧,消災延壽,家家納福,戶戶吉祥。」整個過程程序繁多,莊重肅穆。
郭葉子。攝影:駱雲飛
「10年前來到海南參加玉蟾宮落成儀式,結下善緣,今天再次來到玉蟾宮舉辦法會祈福社會平安,大家生活幸福。」臺灣「中華道統慈惠協會」理事長郭葉子介紹她與海南玉蟾宮的不解之緣,「通過法會表達對白玉蟾祖師的尊重與虔誠,同時為生靈超度,為百姓消災祈福。」
據了解,松山慈惠堂肇創於1969年,主祀瑤池金母,是臺灣知名廟宇之一。郭葉子介紹,松山慈惠堂在臺灣社會發揮安心救濟作用。除傳統法會外,利用分支組織投身教育、慈善、醫療等社會事業,捐助復康巴士、救護車等物資扶助貧弱。
圖為都監。攝影:駱雲飛
郭葉子介紹,松山慈惠堂常與其他地區道教組織進行交流,前不久組織300人赴香港舉行祈福法會。此次祈福法會松山慈惠堂組織了近60人的道親隊伍前來舉辦活動。
攝影:駱雲飛
本次「齋醮科儀」祭典祈福法會是首屆海峽兩岸南宗道教奉祭三清道祖大典暨玉蟾宮落成開光十周年大慶的重要活動。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海南省道教協會會長、海南玉蟾宮管委會主任陸文榮表示,兩岸道教界正發揮道教在推進文化認同和社會融合方面的獨特優勢,將傳統信仰與規範而典雅的禮樂文化結合起來,鑄造兩岸文化認同的範式。
21日下午,聲勢浩大的海南地方民俗「鬧軍坡」在定安縣文筆峰文化旅遊區上演,島內70餘支公廟隊伍抬著神像巡遊,表演驚心動魄的「穿杖」,數千民眾不憚酷暑前往觀看。
軍坡節上的巡遊表演。攝影:吳天軍
海南省冼夫人研究會副會長馮劉鄧介紹,研究會此次組織了30多支冼夫人會館隊伍參加軍坡節,人數多達1600人,其餘40多支公廟隊伍平均都有50-60人參加,聲勢浩大。
軍坡節上的巡遊表演。攝影:吳天軍
記者在現場看到,圍觀的民眾將眾公廟隊伍圍得水洩不通,不少人爭相拍照、錄像,記錄這一當地盛事。參加「穿杖」表演的多為中青年人,只見他們頭綁紅繩,手執短香,在烈日下舞動,請「神」附身,隨後將粗細不一的數米長「銀針」穿臉而過,並來到人群當中巡遊。
軍坡節上的「穿杖」表演。攝影:洪堅鵬
「不看又想看,看了又覺得很害怕的那種感覺。」程玲和朋友特地從海口趕來定安觀看「穿杖」表演,「穿杖」令她感到好奇而害怕。
攝影:洪堅鵬
攝影愛好者古曉慧告訴記者,她觀看軍坡節「穿杖」表演已經不下十次,認為這是一項值得延續下去的民俗表演。
據傳海南「穿杖」已有1300多年歷史。
「穿杖」表演吸引許多民眾觀看。攝影:洪堅鵬
4月20日,首屆中華敬天法祖信仰高峰論壇在海南文筆峰盤古文化旅遊區舉行。本次論壇主題是「中華敬天法祖信仰」。來自國內的宗教研究專家和港澳臺地區及東南亞國家的道親參加了當天的論壇。
論壇嘉賓合影。吳天軍 攝
盧國龍:邦國之大務——禮樂文明中的宗教理解
盧國龍。 吳天軍 攝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室主任,道家與道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作演講。他表示,對於確認宗教在當代中國社會的定位,評估宗教在當代中國社會的價值,發揮宗教在當代中國文化中的建設作用,「隆禮以率教」應是一條可資借鑑的文化戰略思路。
王中江:老子的學說與《金人銘》和黃帝言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中華孔子學會會長王中江,從討論《金人銘》這一文本的早出以及它同黃帝之言的關係問題開始,進而從「謙卑」、「節制」、「變易」等方面對老子學說同《金人銘》和黃帝之言的關聯儘量作出細緻而又具體的分析和說明。
李遠國:敬天法祖是中國傳統宗教的核心信仰
李遠國。 吳天軍 攝
南宗道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遠國提出,敬天法祖是中國傳統宗法性宗教、儒教、道教以及民間宗教核心信仰。
舒大剛:「道、仁、孝」是中國人的全民信仰
舒大剛。 吳天軍 攝
四川大學國際儒學研究院院長舒大剛認為,「天命」和「天道」,「鬼神」和「孝悌」,「禮樂」和「仁義」,構成了中華民族的精神信仰和價值追求,從而形成中國「天人相與」「鬼神無欺」「敬天法祖」的信仰系統,「仁民愛物」「詩書禮樂」「文明秩序」的人文精神,「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博施濟眾」「民本」「德治」的政治訴求,加以提煉即「道、仁、孝」。
鄭開:中國文化重要特徵「禮」的核心之一是「祭」
鄭開。吳天軍 攝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鄭開說,從世界文化史的比較視野看,「禮」可以說是中國文化的最重要特徵,以至於有的學者以「禮文化」概括中國文化的特徵。
首屆海峽兩岸南宗道教奉祭三清道祖大典21日舉行。今天兩岸道親走位彩排,小嗨也去了現場,一邊跟隨每個儀式環節學習祭祀文化,一邊腦補千年以前周天子祭祀的場面——何其壯觀。
攝影:葉霖嘉
攝影:葉霖嘉
彩排現場有好多人,大家各司其職。包括排版(儀仗隊)、樂生(演奏者)、歌生(演唱者)、佾舞生(跳舞者)、監禮官、糾儀官、陪祭官、正獻官、分獻官等等。
樂生隊伍。攝影:葉霖嘉
樂生隊伍。攝影:葉霖嘉
佾舞生隊伍。攝影:李奧迪
佾舞生隊伍。攝影:李奧迪
監禮官、糾儀官隊伍。攝影:葉霖嘉
祭祀樂譜。攝影:葉霖嘉
位於舞臺左側的建鼓。中國古代的方位,左為尊。攝影:葉霖嘉
編鐘。攝影:葉霖嘉
編磬。攝影:葉霖嘉
特鍾。攝影:李奧迪
從左至右依次為:大阮、中阮、笙、琵琶、排簫。攝影:李奧迪
4月20日晚,由海南省南天情慈善基金會主辦的「南天有情,大愛無疆」第八屆南天情慈善公益晚會在海南文筆峰舉辦,海南省南天情慈善基金捐100萬元人民幣扶弱助貧。
「南天情」公益慈善活動從2009年開始舉辦至今,已經走過了八載,始終秉持「弘揚正道,奉獻愛心,促進和諧」的宗旨,以實際行動弘揚著南宗五祖白玉蟾祖師「積德行善,助國安民」的精神,不僅資助貧困學生,還扶貧濟困、救濟救災。
南天情公益慈善活動創辦之初就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讚賞,廣大社會愛心企業家和賢德之士積極響應。這次慈善活動收到的捐款中,臺灣玉山寶光聖堂捐贈了73.8萬元。
受助群眾顏為義感謝此次活動對他的幫助,多年來這項善舉讓周邊生活貧困的百姓受益,他表示將妥善使用善款。
陸文榮。攝影:吳天軍
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海南省道教協會會長陸文榮介紹,「南天情」愛心公益活動8年來已累計為慈善事業捐款5100多萬元,其中包括資助孤兒2003名、孤寡老人650名、貧困大學生900多名,有力推動了海南省公益事業的發展。
今晚文筆峰通過積極向上的公益晚會傳遞大愛,助力公益事業發展。此次晚會不僅有《中國筷子》、《兩岸盼月圓》等優美、意蘊深長的歌曲,還有感人肺腑的情景劇《我的媽媽》、《親情逝去永不返》,和幽默詼諧的小品《細說八卦》。節目的精彩演繹,為觀眾打造了一場視覺和聽覺上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