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裡的「春雨之歌」
唐寧遠
雨水是24節氣中的第2個節氣。一般自每年2月18日或19日始,在中國元宵節前後,太陽黃經達330度時,是24節氣的雨水。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屬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後繼之雨水。且東風既解凍,則散而為雨矣。」此時,氣溫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為雨水。
我國古代將雨水分為三候:「一候獺祭魚;二候鴻雁來;三候草木萌動。」雨水氣,水獺開始捕魚了,將魚捕擺在岸邊如同先祭後食的樣子;五天後,大雁開始從南方飛回北方;再過五天,草木抽出嫩芽。從此,大地漸漸開始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因雨水節氣時,年味尚留餘韻。所以,民間要舉行鬧社火、鬧花燈、舞龍舞獅、採蓮船等活動。這些活動是希望人們順天時動起來,與自然和諧共生,為生命注入力量。雨水節氣有「拉保保、女婿送節、回娘屋、佔稻色」等民間風俗。「拉保保」就是為了讓兒女健康成長認個乾爹,有「雨露滋潤易生長」之意。「女婿送節」即給嶽父嶽母送節,祝嶽父嶽母長壽安康之意。「回娘屋」是出嫁的女兒帶上禮物回娘家拜望父母。「佔稻色」就是通過爆炒糯穀米花,來佔卜當年稻穀收穫的豐歉。至今,雨水習俗還在一些地域保留。
雨水節是一個浪漫、溫暖、富有詩情畫意和人情味的節氣,自古文人多情,遇上雨水,便會在心底蕩出漣漪,演繹一首首「春雨之歌」,用古詩詞向我們娓娓道來。這其中,或百感交集,或灑脫自如,或大氣磅礴……
最喜慶而溫柔的雨景是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這是杜甫走出「安史之亂「的困境,在成都草堂晴耕雨讀,種菜養花,與老百姓交往,又因對春雨情有獨鍾,寫下了這首詩描寫春夜降雨、潤澤萬物的美景,抒發了詩人的喜悅之情。
據《雲仙散錄》中記載,晚唐詩人張籍是杜甫的鐵桿粉絲,曾把杜詩一首首燒掉拌上蜂蜜,每天吃三匙,以期能有老杜詩才。而最讓後世傳頌的,是他和韓愈的師生情誼。張籍經孟郊結識韓愈,拉開了兩人長達28年的親密情誼,至死不渝。「伯樂」韓愈稱讚張籍詩文「龍文百斛鼎,筆力可獨扛」,引薦張籍進士及第,後又推薦張籍出任水部郎中。當年早春,韓愈邀張籍去曲江邊看春景遊,張籍卻用事忙年老推遲,所以韓愈便作詩《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其一》:「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描述初春最溫馨的雨。寫完這組詩的第二年,韓愈因病離世,年方57歲。不知張籍是否後悔當時推遲恩師的踏春邀請呢?
人生短暫,生命無常,且行且珍惜。有「詩佛」之稱的王維格外重視朋友情誼與離別儀式,面對最眷戀的春雨,寫下《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它是送別的不朽驪歌,是千古絕唱作曲作畫中不竭的靈感來源。詩中講述1200多年前一個離別故事,當時大唐長途主要靠牛、馬、船,短途主要靠腳,沒有飛機、高鐵、汽車,也無自行車。安西在新疆境內,平時從敦煌上報到長安的軍情急報,需8天時間,一般官員從長安到敦煌也約需兩個月,而安西比敦煌還要遠。男兒惜別自然離不開酒,「兄弟,再幹一杯!」離別之情都融入酒中,出了這陽關就是陌生的西域,再難見老朋友了。兄弟啊,珍重!
唐詩與宋詞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兩顆璀璨明珠,宋詞關於雨水節氣的詩詞不勝枚舉。最愜意的雨景是宋代張志和《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充滿生活氣息,頗具禪意,將那份閒適、從容表現得淋漓盡致。
最纏綿的雨景是李商隱《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時空轉換之間,馳騁的是詩人無盡的思緒,寄託的是無盡的思念。
最悠閒的雨景是宋代趙師秀的《約客》。「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閒敲棋子落燈花。」
梅雨季節,細雨濛濛的下著,鄉村的池塘傳來陣陣蛙鳴,客人久候不到,百無聊賴之際,只好輕輕敲打旗子,來打發這閒散的時光。
最灑脫的雨是蘇軾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蘇軾因「烏臺詩案」貶到黃州的第三年春天寫下的。三月七日,他和朋友們外出遊玩,遭大雨淋溼,朋友們都覺得狼狽,而蘇軾認為無論人生起落沉浮,無論成敗得失,都要坦然以對、心平氣和,用一生把別人的苟且活成了詩和遠方。千百年來,蘇軾的詩詞文章乃至他的人格魅力,對後世產生巨大的影響。
雨從天而降,人生境遇不同,聽雨的感受也就各異。最孤寂而失意的雨是陸遊的《臨安春雨初霽》。「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矮紙斜行閒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公元1186年春,62歲的陸遊已在家賦閒五年。這年春天,奉詔入京,接受嚴州知州的職務。赴任前,住在西湖邊上的客棧裡聽候皇帝召見。他在表面的昇平氣象和繁榮面貌中看到了世人的麻木、朝廷的昏聵,寂寥落寞中消散著未酬壯志,崇高的愛國形象也呼之欲出,讓我們肅然起敬。
毛澤東也從雨中獲得不少靈感與情思。最有希望的雨要數《卜算子,詠梅》「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春雨象徵著生機,象徵著革命帶來的希望。
最有氣勢和最給力的雨是《七律二首·送瘟神》,毛澤東則借春景抒發了其博大的情懷。詩云:「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為橋。天連五嶺銀鋤落,地動三河鐵臂搖。借問瘟君欲何往,紙船明燭照天燒。」詩中的春風楊柳,紅雨青山,都仿佛具有了靈性,因為「六億神州盡舜堯」驚天動地,「天連五嶺銀鋤落,地動三河鐵臂搖」,瘟神已無處容身,天上地下,一片光明。在紅綠相間的春意裡,映襯出一幅希望的畫卷,也宣揚了戰勝疫情必勝的信念。
雨水時節,宜詩宜景。天將化雨舒清景,萌動生機待綠田。在舉國上下眾志成城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之際,我們沒有更多條件外出踏春迎春光沐春雨,就讓我們打開窗戶,讓目光與心靈投入這無邊絲雨中,和春天來場約會。唯願「春滿人間百花吐豔,福臨小院四季常安」。
【編輯 | 夏巖,正文圖片來自網絡】
————————End—————————
作者簡介:唐寧遠,男,廣西作家協會會員,現供職於桂林市政府某部門。學生時代開始發表文學作品,早年從事新聞工作。文學作品與理論文章在全國、省級徵文賽中榮獲一些獎項。作品散見於《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散文》《隨筆》等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