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致星巴克中國CEO王靜瑛公開信:什麼時候才不覺得中杯顧客無知或愚蠢?》的文章在社交媒體引發熱議。
作者林國童是一家商業媒體網站的首席運營商,他表示,在星巴克咖啡杭州雙城國際店購買中杯咖啡時,點單的服務員連續兩次要求確認:「你確定是中杯嗎」、「中杯是我們最小的杯型哦」之後,又開始推薦「有一個8折購買蛋糕的機會」。
「為什麼大陸門店對所有顧客的中杯購買提示都這麼重複粗暴?」「你們的店員,天南地北,長達六年,總是對我們的杯型選擇提出異議,我開始討厭,還有一絲憤怒!」,文中的很多話語戳中網友的痛點,不少大V紛紛轉發,稱「說出了我長期以來的心裡話」。
據媒體報導,向要購買中杯的客人確認杯型,除了怕溝通不一致引起誤會外,其實也是門店的培訓內容之一,主要就是提高單個客人消費的客單價。店員的一句升杯推薦,星巴克在中國全年的銷售額可能會增加6000多萬元。
「它是故意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林國童向「北京時間」(微信號:btime007)表示,星巴克的杯型設置是不好的、不合理的。
對於新顧客或許有必要解釋「中杯即小杯」,林國童稱自己是星巴克會員已有六個年頭,「希望能夠有所區別」。
「北京時間」(微信號:btime007)得知,星巴克中國顧客關懷中心已致信林國童發來,表示「在門店日常運營中,為了確保顧客杯型選擇的準確性,有時門店夥伴會再次和顧客確認」。林國童對這封信的態度表示「略遺憾、頗官方」。
星巴克故意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
北京時間:有網友會認為「中杯提示購買」只是一件小事,為什麼你表達的如此激烈,用了「愚蠢」、「無知」等字眼?
林國童:這只是起標題時候,我對自己切身感受的一種概括。作為一個星巴克的忠實用戶,肯定知道中杯有多大,用不著店員每一次都來提醒。所以我就想,難道是因為他們覺得顧客太笨或者太無知,才每次都要提醒嗎?
北京時間:在你的經歷中,「中杯購買提示」是偶爾出現,還是星巴克一貫的行為?
林國童:上次的體驗是一個觸點,六年了都這樣。我兩年前寫過這樣的文章,只是當時沒有這麼大的影響,問題基本上還是在的。
北京時間:反覆遭遇中杯提示,你當時是什麼樣的感受?
林國童:感受很不好,感覺被人懷疑。已經有輕度心理障礙了,怕店員又懷疑我的杯型選擇。
多數人想要中杯,那是顧客的優先權,但現在的問題是,我會告訴他是中杯,他會質疑我的選擇,中杯是我們最小,你確定嗎?蠻有懷疑口氣,想把你引導到他想要的杯型。
並且作為一位老顧客還被反覆提示,只能說他們太不把顧客已經跟他們建立的關係當回事了。
北京時間:這和他們的杯型設置是不是也有關係?
林國童:是的,就像他們的很多員工說,有些人會做好了讓他們倒掉重做,因為那些顧客要的中杯實際上是星巴克的大杯。這件事情,是星巴克故意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明明是大、中、小杯三種常規杯型售賣的,非得把最小的杯子定義成中杯,其實大陸區有四種杯型,最小那種是沒有拿出來。
北京時間:你覺得出現此類消費提示還有別的原因嗎?
林國童:我大概問了下,中杯其實是顧客選擇最多的,大杯的利潤是最高的,超大杯對商家來說是相對不划算的。
在商言商,哪個最賺錢,怎麼量化都沒事。但他們把事情複雜化後搞得自己很辛苦,顧客也很困擾。
北京時間:你覺得星巴克應該給顧客提供怎樣的服務?
林國童:我是覺得應該對顧客進行識別,不要總說一模一樣的話,話術不該那麼生硬。比如說同樣是喝中杯,其實可以講,你還是喝中杯嗎?這樣還會替顧客著想,我就會說是或者是不是。
再有,他們有很好的會員管理系統,已經6年的金卡會員的消費記錄在那裡,我覺得他們不應該像對於一個新顧客那樣對我,起碼的區別是要有的。
北京時間:那你對星巴克的會員系統如何評價?
林國童:星巴克是我心目中特別牛擁有會員體系的公司,我很有體會。絕大部分公司的客戶數據都是死的,可他們家是活的,所有的消費記錄都是可以及時更新。
但這些信息為什麼這麼多年沒有有效的擴散,或者是沒有有效的讓門店用起來?
北京時間:據你了解,國外的星巴克是否也有同樣的問題?
林國童:我的公號後臺有7、8個海外留言,他們都說沒有這樣的問題。國外一般是把三個杯子放在那裡,你自己選,你說要哪個要哪個,比較乾脆。
北京時間:國內外服務業是否存在差距?
林國童:國內外服務業肯定存在差距,對我來講這個問題太大了,這個不好說,也並不適合我。我就是想喝一杯安心的中杯咖啡,也希望星巴克能做得到重視顧客,讓顧客有更好的體驗,我覺得作為顧客我盡力了。我也已經看到很多改變,公司雖然沒有說,但在我的朋友圈和留言中能看到,寧波杭州的很多門店已經不推薦大杯了。
不是炒作,只是希望有所改變
北京時間:這封長信在你的個人公號上發出後,立馬就火了?
林國童:剛發的時候沒什麼動靜,一個小時之後,點擊量開始快速上漲。大概是四個多小時就破10萬了,9個小時破19萬。我的公號也就幾千粉絲。
北京時間:留言多嗎?網友的態度是怎樣的?
林國童:很多網友留言,之前我看到有1800多條,公號上放出了100條。能看出來很多人有共鳴,應該有六七成顧客都碰到過這樣的事情,大家都有不同程度的不滿。
其中大概有100多條星巴克員工的留言,他們會提各種說法。一些人也在吐槽,公司給他們的壓力挺大的,是不是能變一下?還有一些說因為很辛苦,在門店裡,沒法做的那麼到位。
北京時間:想過這件事會這麼受關注麼?
林國童:我根本沒有預料到會這麼受關注,更多還是作為一個顧客,一個喜歡他們的顧客。我的性格是屬於想到就要做的,我就在那個店裡寫,寫完了就走人,沒想那麼多。
北京時間:會不會擔心有人說你用這件事情來炒作?
林國童:我有什麼好炒作的?(笑)
北京時間:很多微博大V也轉了。
林國童:我跟他們也不熟。
北京時間:寫這樣一封信僅僅是吐槽?
林國童:我就想這事兒能不能推動一下,有所改變。因為我知道門店對這事兒是沒辦法的,然而星巴克的品牌、會員管理系統都得通過門店來輸出。這點其實是兩方面,第一我是作為他們忠實粉絲、顧客的常年感受;第二,我也是行業人士,平常還是關注這些企業的。
北京時間:你日常生活是個什麼樣的人?愛較真?
林國童:平時生活中應該是認真的人,不能說是較真。如果我想做一件事情,就會去做,想比別人多做一點。
上周五,我從寧波坐車回杭州,上車的時候,大概前面有十幾個人。這時,衝進來另一撥人,說他們很趕。我前面中年的大叔在那邊制止他們,問他們是幾點鐘,為什麼要插隊?我沒有說話,事後挺慚愧的。
我覺得我對星巴克提出這個質疑就是充當了這位大叔的角色,把自己想說的寫出來了而已,當時是沒想那麼多的。
另外,我的職業和所處的行業也會促使我做這樣的思考。我上個星期一直在思考顧客管理這件事情,已經寫了三篇文章。我和星巴克之間的關係也是一個顧客管理的案例,這個可能是深層次的原因之一。
北京時間:此前也做過類似的事情嗎?
林國童:我給北京的apm寫過文章,純粹是從一位顧客的角度去寫。我當時的宗旨是我發現了一個好商場,準備分享給別人。後來apm找到我,希望我幫他寫文章,我拒絕了,因為不想寫軟文。
北京時間:以你的職業背景,為什麼沒有通過自己的關係找到CEO,而是要以一種寫公開信的方式?
林國童:我覺得以一個顧客的身份來說這件事會比較公平;另外,我如果通過認識的人找他,我們想像一下那個場景,一攬子的客氣話,最後反而不能解決實際的問題。
我去年年見過他們的副總裁,他當時講了一句話我到現在還記得,還需要聽聽顧客的聲音,他說顧客會告訴你好還是不好。昨天我以顧客的身份告訴他,哪裡好,哪裡不好,這不好是我認為你們容易解決的,但是,又是包括我在內的很多顧客的小痛點。
對星巴克的回覆略感遺憾
北京時間:以後還會去星巴克麼?
林國童:去啊,因為我還是喜歡它。我沒有別的可替代的咖啡館可以去,但會少去,大概是這樣。
北京時間:如果這次的公開信被沒能帶來改變,還會重提「中杯購買提示」的問題嗎?
林國童:找到合適的契機,還會講這件事情,直到他們願意做改變為止,因為這麼好的企業犯這種低級的錯誤,只要有魄力並不難改。
北京時間:如果一直不改的話,你覺得會對星巴克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林國童:如果不改變的話,顧客會對他們的信賴和尊重越來越少,這個還蠻可怕的。
前幾天他們有一個財報出來,去年開始,他們全球的股價已經跌了18%,有很大的是客流量在下滑,人流在變少,客人逗留已經在變少。
北京時間:星巴克中國顧客關懷中心的回覆滿意嗎?
林國童:略遺憾,說法有些官方。
北京時間:經歷了這件事後,你對星巴克這個公司如何評價?
林國童:我其實是覺得星巴克特別好才會去寫,如果是一般企業犯不著去講這些,也沒有用。星巴克是一家互聯基礎特別好的一家公司,也會注重提供好的體驗,所以我才會藉此認真的寫一次,看看能不能有所改變。
北京時間:在你心裡,星巴克還是一家願意傾聽顧客聲音的企業嗎?
林國童:說實話,這次他們的回饋將會影響我的判斷,他們以後願不願意改,怎麼改?什麼態度?會對我決定我的判斷。不過,我在朋友圈和公號的留言中能看到,寧波杭州的很多門店已經不推薦大杯了。
北京時間原創 張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