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教堂該不陌生,你或放也看過很多靈異故事。但你有沒有在一座古老的教堂裡觀過一場即時上演的靈異懸疑劇?!
此時,想和大家講講我剛看過的原創教堂式懸疑驚悚話劇:靈異部落之靈異受訪者。這部從2019年7月26日上演至9月29日演出結束的劇,便是在位於黃浦區南蘇州路107號的新天安堂 Union Church內上演。
教堂式的氛圍 沉浸式的體驗
新天安堂所處的地段,正是上海租界乃至上海近代城市發展的起點。江對岸,陸家嘴林林總總的高樓大廈,極盡熙攘;而這裡,哥特復興式的禮拜堂與鐘樓,平靜無波。這裡,有過去的影子。英國建築師道達爾(W.M.Dowdall)是當時上海極少數擁有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RIBA)會員身份的正規建築師之一。他擔當新天安堂設計師,將教堂的建築風格確立為哥特復興式,中部設計了一座高達33米的鐘塔(曾是蘇州河南岸的制高點),其東西兩側各有一個禮拜堂,教堂的總體平面呈雙十字結構。教堂的外牆系青磚和紅磚相間砌築。現如今早已失去禮拜作用的新天安堂,搖身成為滬上新演藝空間的其中之一。
檢票後,在工作人員的領位下進入漆黑一片的教堂,看不見什麼光,隱約覺得裹著一層陰森森的氣息,抬頭可見古老的玫瑰窗,側耳是四面八方的聲音。剛進入,便讓人想要逃離的地方,正是這部劇的靈異上演地。舞臺四幕環繞,坐在可以360度旋轉的椅子上觀看演出:眼前、背後、左邊、右邊,全是發生過靈異故事的舞臺(此處建議,膽小又愛看驚悚懸疑劇的親們可以早些到場選擇坐在中間的位置,這樣保證你前後左右都有人陪著),昏暗而詭譎的燈光下,你不會知道下一幕鬼影是將在你的面前出現,還是閃現在你的背後。當你的左耳適才聽見電話鈴聲詭異地響起,右耳卻又聽見似有似無的孩童嬉鬧,讓你感到毛骨悚然。
關鍵詞帶領你展開臆想
愛驚悚、愛懸疑的你,是不是已經深陷其中了呢?對於這部原創教堂式驚悚懸疑劇,在不多劇透的前提下,忍不住分享幾個此劇的關鍵詞給大家:夜半柜子裡的電話鈴聲、夜半化妝的女人、紅色連衣裙女孩、綠色的醫院病號服、詭異的電臺節目、夜半老倉庫的職守員、臺上莫名衝上臺的靈異分享者、演出忽然叫停讓大家離場.......
這是我去觀劇時所遇到的事,我不知道下一場你們去觀劇時會遇到些什麼情況,關於是否靈異只能等你自己去教堂親自一觀,便可揭曉。
追逐與被靈異追逐:你是否還能分得清,誰才是故事裡的人?
都說,熱衷於追逐靈異故事的人,有些喜歡一驚一乍的刺激,有些沉溺細思極恐的解謎。而被靈異故事追逐的人,你來到教堂走進這部劇的演繹空間,便可曾近距離了解他們(故事中人物)的感受,等你加入這個特殊的「靈異部落」後,你便知道一切,將這個親自感受這場掖於暗處的靈異故事所折射的真相。
越是驚悚,越容易直擊你記憶深處殘留的幻象。當心理學教授與你一同回顧真實、亦或是虛幻的靈異故事,你是否會被步步誘導,直至跌入恐懼與懷疑的深淵?現場不斷閃現的靈異畫面和你腦海中殘留的靈異幻想疊加一起,這一幕幕看似毫無瓜葛的靈異現像及現場,最終是否會糊在一起?幕起幕落,你是否還能分得清:誰,才是故事裡的人?
Tips:關於《 靈異部落 之 靈異受訪者 》
【主創團隊】
主辦單位:上海秀慈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上海秀頤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演出製作:上海現代人劇社、季森工作室
出品人:張餘
製作人:季森
導演:季森
監製:梅洪
營運總監:王羨梅
編劇:蘇泊靜、季森
音效設計:李雪峰
服化設計:周槿
多媒體設計:兆舜文化
主演:梁添、黃安妮、戴思緒、唐以利、郝政宇、李昕季曄
【演出現場&時間】
新天安堂(南蘇州路107號 圓明園路口)2019.07.26 - 09.29
關於上海現代人劇社:
以做「懸疑劇」, 驚悚、詭異、神秘為先鋒的上海現代人劇社,從阿加莎名作 《捕鼠器》、《謀殺啟事》到歐美經典懸疑劇《萬聖節遊戲》、《記憶底牌》、《Ghost Stories鬼故事》,上海現代人劇社在寧波路上打造的專屬「懸疑劇場」已經成為了年輕朋友喜愛的新文化地標。
如今,劇社把話劇搬出了傳統劇場,走進了思南公館288live house、虹橋天地康得思酒店、新天安堂、上海商城新元素、愚園1018等多個「新演藝空間」,上海現代人社總監張餘先生表示:「在未來,大家會突然發現演藝並不是那麼神秘,誰都可以來參與,一起來DIY」。
打造「戲劇專賣店」
張餘先生說,「我發現國內的劇場都很像商鋪,今天你來租,明天他來租,但國外的許多劇場就像專賣店一樣,它五年或者十年都在演某一個劇,甚至永遠在演一個戲,我就想做一個這樣的『戲劇專賣店』,觀眾如果要看某一種類型的話,就到某一個固定的劇場去」。
擴展演藝新空間
在不久的將來,演藝不光在舞臺上,觀眾可以在酒吧、咖啡館、書店,甚至在老倉庫、老碼頭看一齣好戲。這些新的演藝空間的出現,將給文藝創作者們提供更多的創作機會和就業機會,也為上海演藝產業發展打造良好的基礎。改造和開放更多的新演藝空間似乎是一個勢在必行的趨勢。
「小劇場起起落落生生滅滅是很正常的,但如果把每個演藝空間都做成專賣店,都有自己獨特的特色,這樣堅持演下去將成為一個很好的創作孵化的平臺,觀眾在演藝空間裡面看了覺得有意思的作品,說不定就可能會走進大劇場。同時,很多旅遊機構也會來推薦。如果在未來,上海有兩三百個這樣的演藝空間的話,那麼亞洲演藝之都的金字塔基地將更穩固」張餘先生感嘆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