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單配為個人、企業貸款用戶與銀行進行資源整合,產品豐富、利率低下、方式多樣,為您量身打造最為匹配的貸款方案。
1
2017 年,一則網友隨手上傳的視頻,讓搬運工朱芊佩迅速走紅。
視頻裡的她,背心搭熱褲,徒手扛起一袋袋重達三、四十斤的貨物時,會露出硬朗的肌肉線條,很快,「港版羅拉」的名字霸佔了各大媒體的頭條。
採訪、上節目、做代言,她的勵志故事被瘋狂傳播的同時,隨之而來的是不斷的質疑聲:「長成這樣幹什麼不好,非要做搬運工,炒作吧?」
但不同於一些以職業技能為噱頭來炒作的網紅,30歲的朱芊佩是貨真價實搬磚八年。
2010 年因為厭倦了職場中的是是非非,開始了搬運工的生活,這一搬就是 7 年,物流一年,水果市場 3 年,泰國貨車一年,運輸隊 3 年,現在搬運糧油。
她還一個人搬過 60 板貨,每板三四百公斤的大米,從早上 10 點搬到半夜 1 點。
她很享受這份混跡男人堆的工作:" 大家都好直率,真誠,又好團結,會互相幫助。雖然每天一身臭汗,但很開心。"
17 年 1 月,一名網友偷拍下幾張模糊的照片,在網上瘋傳,圖中她以一人之力拖動目測 500 斤的水,就算猛男也未必能做到,何況一個纖瘦美女,然後火了。
但火了之後的她沒有進娛樂圈,也沒有開直播。
「水泥姐」火了三個月開蘭博基尼,朱芊佩火了一年多仍在做搬運工。
明明可以靠顏值生活,卻偏偏要靠自己的雙手工作。
2019年的時候,人民日報都忍不住專門發了一篇文章,《從一夜爆紅到被瘋狂質疑,香港「最美搬運工」港版羅拉後來怎麼樣了?》,來追蹤她一夜爆紅後的生活。
2019年初,朱芊佩參加了內地一檔相親節目,成功牽手男嘉賓,讓人們再一次注意到這個樣貌姣好,長得像 TVB 明星的香港搬運工。
她看起來變了,換上仙氣飄飄的長裙,精緻的妝容,「女人」得差點沒認出來。
但看完她的短片後會發現,一夜爆紅的她並沒有按照大眾設想的劇本發展。
明明可以靠顏值吃飯,爆火之後,有那麼多種活法。
她要是想炒作自己,不比那個小吳、王境澤,甚至多少「抖音女神」知名度更高。
她要是開一個直播,估計刷跑車都能讓她真的買得起跑車了。
但她都沒有,而是選擇回到香港的街巷裡,因為她始終清醒,知道自己要什麼。
比起保持微笑,面對採訪鏡頭,一遍遍重複自己看來並沒有什麼好歌頌的故事,她更喜歡搬貨、推車、累到大汗淋漓的踏實感。
她回到香港,回到那些隱藏在高樓大廈背後的大街小巷裡,依舊每天早晨 8 點準時上工,在一天之內,將近十噸的貨安全搬至三十幾個不同的送貨點。
搬運工是體力活,又苦又雜,現在的年輕男孩都不願意幹了,何況是個姑娘,還是她這樣年輕又漂亮的姑娘。
因為好奇她現在還在幹嘛,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專門去網上搜了一下她,發現居然很難找到她現在的資料。
一年多又過去了,現在的朱芊佩又在幹什麼呢?
2
我找了很久,才找到一個認證微博,粉絲只有一萬多人。
說實話,以當年她的爆火,如果早一點上抖音的話,估計粉絲破千萬都有可能。
微博裡更新的生活,除了日常搬運,偶爾也接拍一些宣傳視頻。
最近的一條微博裡提到自己考過了貨運車的牌照,小小的實現了夢想。
總的看,從爆火到回歸平靜,她的生活似乎沒有什麼新的變化。
說實話,翻看了她的多條微博,我挺佩服她的。
佩服她直到現在,還能堅守自己的初心。
其實,朱芊佩也不是沒幹過別的。
她做過辦公室文員,「不能用真心,戴面具做人,很累。」
她做過保安,「雖然可以巡邏,但大半夜在一群大叔中間,怪怪的。」
後來她在報紙上看到一則招「跟車員」的招聘廣告,這個幾乎見不到女性的行業,讓朱芊佩感興趣極了。
搬運工在大多數人眼裡是無可奈何的選擇,但在朱芊佩看來,不會說話的貨物比人好打交道,搬東西的同時可以鍛鍊身體,而且跟著車跑,自由自在的。
自己選的路,她堅信自己會笑著走完。
她大方承認:我熱愛這個行業,職業不分貴賤,不分性別,有夢想誰都了不起。
3
浮躁的社會裡,像朱芊佩這樣的人,堪稱是一股清流。
這些年,從微博到微信,從抖音到快手,那麼多人拼了命的想出名,甚至不惜突破底線,搏出位。
而她,卻反而能在出名之後,依然保有一顆平常心。
我相信,雲淡風輕、不驕不躁的背後,是她這麼多年各種經歷磨練後的成色,更是源於內心的清醒和成熟。
從她的身上我至少得到了三點啟發。
第一點,人活著,最重要的是要想明白。
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會有困惑。
年輕的時候說「不知道幹啥」,往往是指不知道幹什麼才能掙大錢,幹什麼才能世俗成功。
到了中年說「不知道幹啥」,往往是指不知道怎麼才能讓剩餘的人生不畏懼,不焦慮,不後悔,不遺憾。
芸芸眾生,要麼不知不覺,要麼先知先覺。
先知先覺者,不僅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更知道自己不想要什麼,懂得進退取捨,什麼時候該拼一把,什麼時候該戰略性放棄。
而不知不覺者,總是被生活和潮流推著走,得過且過、渾渾噩噩,沒有目標、沒有方向,更沒有向著內心真正渴望前進的行動。
所以,一定要早一點去想。
去思考這輩子到底想要過、能過怎樣的生活,自己又能在什麼事情上能真正實現價值,人生短暫你究竟能改變和影響什麼。
既不好高騖遠心比天高,也不至於妄自菲薄唯唯諾諾。
一天沒想明白,則一天虛度光陰;一年沒想明白,則一年都在荒廢人生。
想明白,意味著該有自己的目標了。
這種目標不是「先掙一個億」之類的宣言口號,而應該像是打仗時「攻下那個山頭」一樣,不僅有清晰目的,還要有詳細的作戰計劃。
知道面對的是什麼情況,知道自己手裡有什麼牌,進攻的時候部隊如何展開,分成幾個階段,備用的方案是什麼,而不是空有滿腦子不切實際的幻想,無頭蒼蠅打亂仗。
更要緊的是,這個目標一定是一個能真正發揮自己全部潛力,能激發自己全部動力的終極目標,自己到底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過上什麼樣的生活,實現什麼樣的價值。
想清楚了自己要幹什麼,然後就要清楚該幹什麼;知道該幹什麼之後,就明白自己不該幹什麼。
這樣的想不是一朝一夕,一晚上想的激動萬分就可以了。
它需要時間的積澱。你可以把它放在潛意識裡去,沒事兒的時候就琢磨,很可能突然有一天機緣巧合,就想通透了,知道自己要幹什麼了。
相信我,這種決定一生、想要幹一輩子的事情,不可能想一天、一個月就能決定了的。
很可能你十多歲的時候還想著要當一家飯店老闆,所以努力擦桌子、端盤子。
結果二十多歲,突然想明白了,就跑去說相聲了。
結果說著說著,就火遍大江南北了。這時候再回頭去看看擦桌子當服務員時的自己,恍如隔世。
不怕暫時想不明白,就怕什麼都不想,或者今天想了明天就忘。
然後過了四十卻沒能不惑,奔著年過半百去了,突然發現,自己好像到現在還沒有想明白要幹什麼,這才是真的悲哀了。
《三體》裡,章北海的父親對他只有一句忠告:要多想。
「想了以後呢?」章北海問。
「北海,我只能告訴你那以前要多想。」父親回答。
這樣想的結果就是,章北海成了整本書裡隱藏最深的「面壁者」,一個謀定後動,冷眼看透黑暗森林真相,一絲不苟地執行了所有謀略,幾乎以一己之力拯救了人類文明的人。
想明白是一種結果。
而想的過程,更多的是打破自己固有認知和思維方式的過程。
思維的方式不再是單一的線性思維,而是平面的立體的。不會輕易被情緒和他人的言論左右判斷,看問題想事情懂得利用各方面的信息和經驗,學著看透層層掩飾下的真正立場和目的。
4
第二點,找到自己要走的路。
我認識的一個朋友,研究農學的博士。
當年畢業時,有很好的機會去高校或者研究所,去繼續研究什麼雜交、什麼育種,走自己擅長的學術道路。
但卻被當年的「公務員熱」所吸引,頭腦一熱去了某個政府部門辦公室。
畢竟學歷高,一開始定的級別並不低。
但問題是,政府辦公室根本用不著他的那些研究能力。
到後來,他已經放棄了自己的所有專業能力,去和一幫小年輕競爭什麼怎麼寫材料,怎麼給領導排席次,怎麼迎接上級檢查,畫圖表之類的事情。
數年過去了,不僅職位毫無進步,而且身心非常疲倦。
他的博士同學,現在很多都已經成了教授,在專業領域有了名氣,有社會地位,有可以持之以恆的事業,心態和他已經完全不同了。
每次聊到這些,他都是長籲短嘆,悔不當初。
他的能力特長在於學術研究,而不是去辦文、辦會,跑腿,畫圖表。
想起美團王興曾經講過,他本科時有幸在清華聽過不少大牛的講座。對他影響最大的是 2000 年前後哈貝馬斯的訪問演講,在清華法學院,擠得水洩不通,他費盡力氣擠了進去,聽完之後得到了一個重要的道理:
不要浪費時間去聽那些你根本不懂的東西,不管對方名聲多大。
人生同樣如此:
不要去走那些你根本不可能擅長的路,哪怕這條路看起來多光鮮亮麗。
我想起多年前,我曾經幹過一項工作,審核集團公司裡所有人的檔案。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有機會看到自己的檔案。
看得多了,我發現人生其實也就那麼回事,每一個人,他的飛黃騰達和他的沒落,對他本人而言,是幾十年的漫長歲月。
但在檔案裡,就是幾頁紙。前一頁的照片裡還滿臉青春痘一副要改變世界的模樣,再翻幾頁就變成了沉默的中年大叔,然後就兩鬢斑白、滿臉皺紋,已到了快退休的時候。
人生並沒有什麼標準答案,你期待人生的真相是什麼樣,它就是什麼樣。
你有你的路。我有我的路。至於適當的路、正確的路和唯一的路,這樣的路並不存在。——尼採
而很多時候,我們為之努力的,就是找到一條自己想走的路。
5
第三點,找到一件可以幹一輩子的事。
在獲得奧斯卡獎的日本影片《入殮師》裡,一個大提琴師下崗失業到葬儀館當一名葬儀師,通過他出神入化的化妝技藝,一具具遺體被打扮裝飾得就像活著睡著了一樣。他也因此受到了人們的好評。
電影裡,這名葬儀師說過:
當你做某件事的時候,你就要跟它建立起一種難割難捨的情結,不要拒絕它,要把它看成是一個有生命、有靈氣的生命體,要用心跟它進行交流。
最近,重新回味了一下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朱棣文在哈佛的一次演講。
在這次演講中,他向所有哈佛的年輕學生們提出了三個忠告:
第一,取得成就的時候,不要忘記前人。
第二,在你們未來的人生中,做一個慷慨大方的人。
第三,當你開始生活的新階段時,請跟隨你的愛好。如果你沒有愛好,就去找,找不到就不罷休。
他說第三條忠告的時候,特別的真誠。
因為他自己,就是這樣一路走過來的。
他在二十多歲的時候,是超級的一根筋,目標就是非成為物理學家不可。
本科畢業後,他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又待了 8 年,讀完了研究生,做完了博士後,然後去貝爾實驗室待了 9 年。
在這些年中,他關注的中心和職業上的全部樂趣,都來自物理學。
職場壓力太大之後,誕生了各種各樣的副業能人和斜槓青年。
但我發自內心地建議,都跑去搞斜槓了,就不要只想著靠著斜槓發大財了。
主業都不行,副業就可以了?
副業,儘量去遵循內心的真正渴望,做點自己想做的事情。
你不能看到別人怎麼樣,就輕易地搖擺動搖。
看到別人賣口罩發了,就想去賣口罩,看到別人擺地攤火了就想去擺地攤,看到別人拍短視頻百萬粉絲,就立馬跑去拍短視頻。
從來不去仔細想想,這些事兒是不是真的適合自己。
條件不對、情況不明,跟風去做的事,到最後多半交的都是智商稅。
2020年,各種黑天鵝成了家禽,從疫情到金融危機再到戰爭陰雲,天災人禍,各種不確定性交織,讓人無所適從。
越是這樣,越要用自己內心的確定性,來對抗外界的不確定性。
找到自己願意投入時間、精力,花一輩子去幹好的事情。咬定青山不放鬆。
不要擔心,這些東西遲早會成就你。
劉慈欣寫了那麼多年小說,都不過是娘子關水電站的一名普通工程師。
但有一天,他就成名了,成名到歐巴馬給他寫郵件,國家領導專門提到他的作品;成名到他的書都擺進了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成就展,這一最高榮譽殿堂。
大衣哥唱出《滾滾長江東逝水》之前誰認識他啊,餃子拍出《哪吒之魔童降世》之前誰不覺得他是個失敗者啊。
就像郭德綱說的:你是那一夜認識我的,但我不是那一夜才成名的。
而關於如何找到自己擅長並值得幹一輩子的事情。
另一位諾貝爾獎得主丁肇中,曾經下過一個定義:
一件事情,你只要花一點力氣就做得比別人好,那就是值得喜歡去做的事。
就像物理,很多人死活讀不進去,但無論是丁肇中還是朱棣文,都學的很深。很簡單,因為他們一開始不用費太大力氣,就能把物理和數學考到滿分。
2018年有一部黑馬電影叫《無名之輩》,我看的時候,對裡面的一首插曲印象深刻。
後來專門去查了一下,這個插曲的名字叫《瞎子》。
寫這首歌的人叫堯十三,是一所TOP10,985名牌大學臨床醫學專業的 畢業生。
但我相信,他真正擅長的,並不是學醫、而是寫歌。
寫了近十年後,社會上可能少了一名普通的醫生,卻多了一位優秀的民謠歌手。
這就是傾注一件事的價值。
6
最後,多說一點吧。
心智和社會經驗的成熟,一般人往往要到三十歲上下才可能開始進入這樣的狀態。
當然,也有個別或天賦異稟或經歷坎坷或機緣巧合的人,能在更早的時候,開始思考和總結這些。
但我希望的是,每一個過了三十歲的人,真的應該在這上面認真了。
三十而立,立的不止是家業,更是人格、三觀和思維體系。
當代社會,焦慮和迷茫是通病。
有多少人在忙忙碌碌的工作中迷失,早已忘了最初的目標;有多少人,取得一點成績,就開始浮誇,只為了讓人相信,你一直站在臺上;還有多少人,被領導一頓臭罵,就自毀自傷,懷疑自己毫無工作能力。
而當你清醒地認識到了自己擁有什麼、想要什麼,學會去找到實現目標的路徑,去踏踏實實地做一件事的時候,將會收穫人生最重要的東西:
篤定。
焦慮本身不能帶來成長,真正有用的是面對焦慮,看透焦慮的本質。然後,用堅守的初心去對抗浮躁,用堅定的行動去打破焦慮。
不管世界怎樣變化,你永遠要做的,都是找到自己。
這才是真正的千折百回,大志不改;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我工作最累的時候,一天的電話、會議,和無數人溝通扯皮,經常到家就十二點多了,感到身心俱疲。
那時候我就經常看一部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
瞬間就感覺整個人的情緒都平復了。
裡面的每一個人當年都是學校裡專業最強的優秀學子,拿到外面去都是身價難以估量的「專家」。
但他們就那麼安於樂道、優哉遊哉地,貓在故宮裡的修文物。
有的人七八年就臨摹那麼一幅畫,有的人幾個月就織出了那麼幾寸長的絲,還有的人幹到退休了,手裡的活都還沒幹完。
你從他們身上看不到焦慮,看不到浮躁,也看不到現代人常有的功利,每個人都非常專注地,一輩子就幹那麼一件事。
留存一門手藝,把中國傳統的文化、歷史更好的傳承下去,這就是他們工作的意義。
就像我曾經寫過的:
弄不清楚自己有什麼、還需要什麼的人,永遠也選不對自己要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