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俠客島
這幾天,全國各地陸續復工復產,史上最長的「春節假期」,正式劃上了句號。
而在萬裡之外的歐洲,有一批中國人卻從除夕到現在,一直沒停工。
每年1月到3月的全球展會旺季,這些來自中國的出口製造企業代表都會赴歐參展。這不,在法蘭克福春季國際消費品展上,島叔也跟這些中小企業主好好嘮了嘮。
中國展商與歐洲客戶詳談
一
崔翔勇來自河北的一家會展公司,在展會過年已是家常便飯。但今年這遭遇還是頭一回。
「3號從石家莊出發,一路被測了8次體溫,填了3回表格」,崔翔勇掰著指頭跟島叔算。
「那我們測的次數比這個還多,都數不清了。」旁邊展位的呂飛龍也聽在耳裡。
呂老闆來自浙江永康,經營一個七八十人的鑄鐵壺廠。春節期間,他自永康前往義烏機場,因當時義烏禁止外地車輛進入,他經過層層檢查、測溫登記後,才被當地計程車送至機場。
受疫情影響,法蘭克福官方原本預計至少15%的中國展商會缺席,但最終結果顯示,報名參展的664家中國企業,只有7%沒來。
「法蘭克福消費品展有1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採購商參與,是我們這行最重要的展會,怎麼著都得來。」邢臺三廈集團的老總韓光輝,聊起特殊時期堅持參展的決心。
他所在的企業主要做鑄鐵鍋,德國某著名廚具品牌的產品均由其代工,一年出口額能達到7000萬美元。
「外貿這行的慣例是『見樣下單』,網際網路再發達,你也不能光用圖片做生意,一定得見面。對中國中小企業來說,參加展會花錢最少,效果最好。」崔翔勇說。
據他介紹,企業主和外國客戶一般是2月在法蘭克福碰上面,中間經兩個月洽談,4月份客戶到廣交會再見面,然後參觀工廠,訂單基本就確認了。
「如果這次不來,後面的事就都沒了。」
企業代表單磊在展會上
二
「那個坐頭等艙過來的人」——這是單磊最近的綽號。
剛聽到這一稱呼,島叔腦子裡浮現出一個中國大老闆的形象;等走到只有5平方米大小、擺滿刀叉的展位時,眼前所見卻是一位憨厚的山東大哥:「實在沒辦法了,一張頭等艙要價2萬7,原定的3個人就來了我一個。」
單磊做不鏽鋼餐具已有30年,70%的訂單出口到歐洲。今年,他早早訂下青島經北京到歐洲的航班,疫情爆發後,他把航班改成了直飛莫斯科再轉機:「當時想著減少國內乘機次數,沒想到反而更麻煩了。」
2月2日上午從青島起飛4小時後,空姐通知「飛機即將降落青島」;單磊以為空姐在跟乘客「逗悶子」,誰知該航班已被俄方禁止降落,兜了一圈又回到原地。
「當時就買了頭等艙改飛北京,從北京去歐洲。我們跟客戶打過招呼,一定準時到。」單磊的客戶大都是合作十年以上的老客戶,每年按時見面已成慣例。
「除非航班一個都沒有,不然我不會遲來,不能讓人覺得中國疫情嚴重到連生意都不做了。」他說。
幾經輾轉飛抵法蘭克福時,16箱樣品已安放於展館,往年3個人,一上午就能布好展位,這次單磊一個人忙到了快閉館。
據他回憶,客戶也有顧慮,還問能不能把見面地點換到亞洲館外面,「不過戴口罩的客戶是少數,而且到展臺就把口罩摘了,還道歉說知道這樣不太禮貌」。
「這咱都能理解,誰不怕啊。但人家來你展位,就是想做生意、支持你的。」正跟島叔聊天的時候,一個拉美老客戶來到單磊展位,二人約上了晚餐。
韓光輝每次來法蘭克福,也總要跟德國大客戶吃飯,今年趕上疫情,他事先還詢問了一句:「是不是就不吃飯了?」
結果對方說:「為什麼不吃?」
「最後跟往年一樣,喝著啤酒紅酒,餐桌上聊得很好。」韓光輝開心地說,「我們見客戶,也努力給他們傳遞信心,中國沒問題!」
已經裝滿了客戶名片的談判本
三
「參展第一天只收到一張名片,但第二天就有宜家供貨商來詢盤,成交可能性很大。」一位中國展商跟法蘭克福展覽(上海)公司展會經理楊春激動地說。
楊春過年前就到了德國,出差快滿三個星期。雖然有些疲憊,但一有好消息,她都會分享,給大家鼓勁,朋友圈裡是滿滿的正能量:
「第二天上午終於開張了,俄羅斯新客戶,下了5個櫃。」
「浙江一家做拖把的企業,自開展日起每天都有客戶,昨天已經當場訂合同,有一櫃成交量。」
「一家生產可攜式縫紉機和針線盒的企業,第一天沒有客人,老闆有點著急;到了第二天就接了一個很大的意向單,回去努力跟進即可達成;第三天、第四天都有實際籤單;今天是撤展日,展商滿懷信心地講:希望今天能繼續籤單!」
開展三天時,單磊已經見了30多個客戶,「以往交貨期是80天,如果2月17日能復工,基本不會受什麼影響」。
湖南一家給宜家、星巴克代工瓷器的老闆更是雄心勃勃:「工廠已經復工,給我兩個月,訂單沒問題!」
至於崔翔勇的朋友圈,則貼出一張談判本照片,三天時間,客戶名片已經裝滿了整個本子。
「一切安好。危機中的機遇是實實在在的。中國的製造企業必能穩步渡過難關。」
文/切·格瓦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