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書委員會在首發式上向國家圖書館捐贈叢書
本報訊 9月3日,作為第十八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的活動之一,「中國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歷史文獻」叢書首發式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會議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範仲淹研究會、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中國風景園林學會聯合主辦,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等單位協辦。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葛劍雄、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王挺之等知名學者出席並講話。
「中國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歷史文獻」叢書(以下簡稱「中國世遺文獻」叢書)是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聯合北京大學、四川大學等高校相關學者以數年之力編纂的成果,本叢書對於呈現現有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成果,宣傳科學的保護理念等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世遺文獻」叢書全套40冊,收錄的文獻主要包括遺產所在地的地方志、歷代有關該遺產的專門記載,包括專志、遊記、圖集、宮觀寺廟志、人物誌、詩文集等等,並按照一定的體例進行編纂。叢書所收歷史文獻下限至民國初年,影印出版。叢書分為文化遺產、自然遺產、文化景觀遺產、文化與自然雙遺產四大類,每類遺產按照申報成功的時間先後順序進行編纂,每一文化與自然遺產之下按照一定的體例匯集相關歷史文獻資料,每一文化與自然遺產之前寫一篇研究性的序言。叢書末附錄近年來有關中國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相關研究論著目錄。
葛劍雄在發言中指出,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是人類文明和大自然演化的歷史遺存,是大自然和祖先賜予我們的珍貴財富。但了解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形成的歷史,認識它的獨特的藝術、科學、技藝及人類學、社會學、文學、宗教等的價值,自覺地愛護這些人類創造和自然演化的不可替代的寶貴財富,應是每一個人的責任。對於從事專業研究或實際保護工作的人們來說,這更應是一種自覺的意識和自覺的承擔。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社長韓建民在首發式上表示,「中國世遺文獻」叢書就是為了讓人們翻開中國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名錄時,也能夠從有關歷史文獻的閱讀中,看到它們的歷史和今天的面貌;從遺產的歷史淵源和它們與社會、文化等聯繫的時代變遷中,深入了解其歷史地位、價值,並從這些歷史記載與今天現狀的比照中,去體會保護的意義和思考科學保護的途徑。這也是我國第一次對已經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名錄項目的相關歷史文獻進行的一次全面、系統的整理,同時也是世界各締約國中第一次將本國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的相關歷史文獻進行的全面、系統的整理。
據介紹,「中國世遺文獻」叢書除了它自身的文獻、學術價值之外,也會帶給我們對今天生態文明建設與文化創新的重要思考。隨著遺產保護認識的深入和保護範圍的擴展,對世界遺產保護的內容和具體方法也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中國世遺文獻」叢書的編纂,正是對中國世界遺產保護的認識和實踐深化的成果。(林廣)
《科學時報》 (2011-09-06 B1 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