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大鵬新區全方位助力巴馬脫貧攻堅
在國家東西部協作和對口幫扶機制下,2016年,深圳「生態特區」大鵬新區開始對口幫扶協作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巴馬瑤族自治縣。在雙方共同努力下,2019年底巴馬已達到整縣脫貧摘帽標準,今年5月9日廣西公示21個縣(市、區)退出貧困縣序列,巴馬赫然在列。
巴馬,既是著名的「世界長壽之鄉」,也是國家貧困縣及深度貧困縣。地處滇桂黔交界石漠化片區,土地資源稀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
「3年後再次來到巴馬,明顯感受到了巴馬發展的新水平、城鄉的新面貌。在兩地的共同努力下,巴馬脫貧攻堅戰已取得了決定性勝利,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成果喜人。」6月4日,出席在巴馬舉行的大鵬新區-巴馬瑤族自治縣東西部扶貧協作第十次聯席會議的深圳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李小甘表示。大鵬新區黨工委書記楊軍也在會上表態:「新區將乘勢而上、盡銳出戰、接續奮鬥,確保對口巴馬扶貧協作工作勁頭不松、標準不降、力度不減,堅決助力巴馬打贏脫貧攻堅戰。」
異地搬遷戶:在外打工20年的村民回流,開啟新生活
「第一次到巴馬,一路上坑坑窪窪,兩邊都是半吊腳樓。」大鵬新區首任幫扶幹部肖宇回想起初來乍到的情景,當時全縣貧困發生率25.5%,共有57個貧困村,其中18個極度貧困村、33個深度貧困村。
轉眼4年過去,如今貧困戶有的搬進了異地安置小區高大整齊的樓房裡;有的在村裡蓋起了新房,路通到了家門口。1月,新區首任幫扶幹部肖宇和馬超期滿,由第二任的林健和葉達接替。由於交接工作需要,馬超掛職又順延了半年。
巴馬生活著瑤、壯、苗、毛南、仫佬等12個少數民族,其中瑤族約佔18%。東山鄉是瑤族主要聚居地,典型喀斯特地區,石多土少,山多林少,只要有一塊稍微平整的土地,村民就在石縫中填一抔土,種上玉米。過去想賺錢,村民只能外出打工,現在大有選擇了。
2018年8月,在廣東打了20年工的東山鄉村民黃暉回流了。他帶著一家6口搬進了鳳凰鄉新村一套105平方米新居。2019年,憑借在外學到的種植技術,黃暉在離新家不到1公裡的粵桂扶貧產業食用菌示範基地當上了管理員。
「這裡有1個示範棚和77個標準棚,搬遷貧困戶一戶一棚,基地統一提供技術指導。」四面環山的基地猶如一個聚寶盆,黃暉在一座座白色帳篷裡穿梭巡查,通知貧困戶定時採摘。金黃色的榆黃蘑、奶白色的猴頭菇、紫灰色的木耳……收完一茬又長一茬。
據了解,示範基地總投入310萬元,其中由深圳統籌東西部扶貧協作資金210萬元,預計今年可年產鮮菇約500噸,實現產值約450萬元,淨利潤約100萬元。
要讓貧困戶「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最關鍵的是就業與產業。大鵬新區掛職幹部、巴馬縣委常委林健表示,巴馬縣為六一、六能兩個小區1363戶搬遷貧困戶種下了1363畝油茶,預計未來可為每戶每月增加收入約2000元。
山裡貧困戶:不出山溝,也能走出產業脫貧新路
搬出來的貧困戶有了新房子和新生活,還住在山裡的貧困戶生活也有了新面貌。
目前,巴馬還有5個村尚未正式脫貧,其一是東山鄉江團村。江團村沒有土地發展種植業,就另闢蹊徑發展養殖業。
江團村守著奔流不息的紅水河,過去卻沒水喝。2019年,投資6800萬元的東山鄉飲水工程建成投產後,村民用上了自來水,也為擴大養殖業奠定了基礎。
對口幫扶江團村的大鵬新區葵湧辦事處壩光社區,近年來通過養殖補貼和消費扶貧,持續為江團村發展養殖業注入動力。
貧困戶蒙朝剛一家16口,過去生活十分貧困,他還記得初中時要交80元書本費,家裡翻箱倒櫃只拿得出30元。這幾年,在各級政府支持下,蒙朝剛一家的生活發生了巨大改變,今年不僅分到了100隻小谷雞雞苗,壩光社區還為蒙朝剛家補貼了6000元建起牛棚,購入2頭牛4隻羊,今年養殖收入將突破萬元。
江團村村委會副主任蒙朝三,已屆而立還未成家,在巴馬絕對算得上「大齡青年」。對於個人的事,蒙朝三想「緩一緩」,因為心中還有夢要去追。2013年,蒙朝三開始養鴿,「我的鴿子都是放養,吃的是雜糧,還加入了當地特產火麻,肉質特別好。」通過多年經驗積累,蒙朝三已是巴馬遠近馳名的養鴿專業戶。2017年,他想擴大養殖規模、改善鴿棚環境,卻苦於沒有資金。2018年,壩光社區前來考察後,為他投入了2.8萬元改建鴿棚,引入100對種鴿。
脫貧攻堅路上,一個都不能少。為了實現江團村整村脫貧,政府投入628萬元與巴馬大牧實業有限公司合作建起「祖王肉牛養殖基地」,目前已養殖約200頭肉牛。村裡每戶貧困戶獲得一頭牛的份額,養成賣出後可獲1000元收入,「貧困戶輪流來學習養牛技術,每月還可得1000元。」大牧公司總經理蒙晨露說,希望兩三年內能教會村裡所有貧困戶。
除了幫助村民發展養殖業外,大鵬新區還積極幫助巴馬農產品擴展銷路。6月初,葵湧辦事處已向養殖基地訂購了20頭肉牛。
在新區幫助下,巴馬在深圳開設了2家「巴馬之窗」特產專賣店,將壽鄉特產送到深圳人身邊。
通過「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模式,巴馬鄉村因地制宜,圍繞「5+2」特色產業,打造一批扶貧產業示範基地,讓原本荒蕪的石頭山上也開出了「產業之花」,貧困戶產業脫貧之路越走越寬。
「深巴試驗區」:探索扶貧產業協作「飛地經濟」新模式
驅車駛入巴馬縣城,飛舞的「壽」字路燈杆別具特色,印著「深巴新區、學府美第」的路旗迎風招展。
「深巴新區」也叫「深巴試驗區」,全稱「深圳巴馬大健康合作特別試驗區」,圍繞健康食品、健康服務、健康科技3個核心業態,重點發展健康醫養等7大產業領域。
說到「深巴試驗區」的建設,肖宇記憶猶新,「深圳是副省級城市,巴馬只是縣級,這個概念的提出本身就是一種突破。」
「大鵬與巴馬很相似,都有良好的生態環境與後發趕超的優勢。」巴馬縣副縣長陸志梅在大鵬新區科創經服局掛職即將滿一年,她說會把在深圳學習到的先進管理理念運用在「深巴試驗區」的建設上。4年裡,兩地先後選派4名處級幹部和5名科級幹部交流掛職鍛鍊。
目前,「深巴試驗區」土地儲備達3.6萬畝,已先後投入58.36億元建設基礎配套設施,正式引入了深圳華為、深圳1979、深鵬集團等34個合作項目,總投資339億元,已完成投資33.8億元。同時,中國-東協(巴馬)大數據雲計算基地、巴馬基金數字小鎮等項目已開工建設。
「深巴試驗區」建設推動了巴馬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巴馬的GDP與財政收入兩項增速近兩年均保持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前列。
(責任編輯:DF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