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老牌的音樂愛好者來說,《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本來就是必看的節目。而在年中的時候,隨著洪濤的"深情"發言,《我是歌手》這款綜藝節目也正式離大家遠去了,成為了90後的回憶。
而僅剩的《中國好聲音》也在不知不覺當中迎來了最終的決賽,吸引了無數大眾的目光。而就在近日的武漢體育館,《中國好聲音》終究還是奉上了精彩的視聽盛宴,李健、謝霆鋒、李榮浩、李宇春,帶領自己的"學員"展開了最終的角逐。
有意思的事情是,冠軍單依純在臺上表現良好,卻因為單薄的衣服,與導師李健的"大棉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被粉絲們直呼心疼。而李健如此接地氣的形象卻被粉絲們刁侃"接地氣"。
而與李健的出名相比,《中國好聲音》的收視率卻與《歌手》,面對相同的問題:沒有足夠的新鮮血液,歌手質量不斷下降,沒有創意,收視率、評分、話題量方面持續走低,以後的《中國好聲音》將會何去何從,同樣成為觀眾們格外注意的問題。
1、 節目賽制問題,公平、黑幕成為粉絲質疑的關鍵
對於《中國好聲音》比較了解的粉絲們大都知道,這款綜藝節目是從2012年開始播出的。當時播出就得了很大的反響,一時間好評、收視率、熱門話題如潮,從而有了播出的動力,一直延續至今。
對於這款綜藝節目的賽制,我想大家還是了解的。無疑就是各個地方進行海選,合格的才能夠通過,從而挑選自己的導師,組成"陣營"。而在不斷的篩選中,每個導師的陣營下都會產生一定數量的"重量級選手",從而進行最終的決賽,角逐出最後的冠軍。
這個賽制在開始的時候,問題並不明顯,但是持續至今卻受到無數觀眾的質疑。一方面是觀眾們的主觀問題,每個粉絲都有自己自己喜歡的風格、自己關注的愛豆,在自己的愛豆難以拿到好的成績時,總會心中"氣憤難平",自然會認為節目組存在著種種的內幕。
而從另一方面來講,畢竟現在綜藝節目出現黑幕的情況已經屢見不鮮,而之前《中國好聲音》畢竟被曝出過內幕,自然難以得到大眾的信任。
在2017年的《中國新歌聲》中,曾經邀請過一個歌壇的重量級歌王,他就是"陳奕迅"。在參加綜藝節目接受採訪的時候,就有人這樣問陳奕迅:在這款綜藝節目中,到底有沒有行業內幕?
而對此陳奕迅雖然表示沒有,但是所說的話還是出賣了自己的表態。比如17年的《新歌聲》有一個女孩子外形條件不錯,但是在音樂領域並不"達標",最後"離奇"晉級。
而節目組對於這件事情給出的說法則相當簡單:女孩子的身體條件相當不錯,能夠一定增加節目的收視率。而對於此種說法是否能夠大眾認可,便不得而知了。
2、 收視率逐年降低,"明日黃花"似成必然?
其實對於任何一款綜藝節目來說,放在第一位的不是話題量,不是評分,而是收視率。而《中國好聲音》最大的尷尬同樣是收視率的不斷降低。
在2012年的時候,《中國好聲音》能夠取得如此大的成功,主要取決於當時超前的賽制,綜藝節目的稀缺等等。
而到現在,綜藝節目在不斷的變多,觀眾的選擇多了勢必造成早先的"老牌綜藝"在一定程度上流量消失。
而另一方面,當時的娛樂項目同樣單調,似乎僅僅有電視節目這一選擇。而綜藝節目無疑成為了其中的新寵。在當今娛樂方式多樣化的現在,諸多綜藝節目同樣"不好過",再加上綜藝節目的多元化,無疑加劇了其中的競爭。
3、 質量下降?沒有流量哪有"頂流"明星,沒有"頂流"明星難有流量?
其實,很多觀眾在觀看《中國好聲音》無疑是奔著自己喜歡的明星去的,而日漸頹勢的它難有"歌壇王者"。
對於明星來講,參加綜藝節目的意義在哪裡?薪資、曝光度等等都必不可少。日漸頹勢的《中國好聲音》難以開出高薪資、更沒有以前的曝光度,歌壇頂級的歌手自然看不上。
而失去了這些的《中國好聲音》在市場上更加失去了"競爭力",最後的結果可想而知。
而根據最先的消息,在2020年的11月將會開啟《中國好聲音2021》的湖北城市圈啟動發布會,其實對於《中國好聲音》來說,像《歌手》一般保留尊嚴的"落幕"未嘗不是好的選擇。而在2021年,《中國新歌聲》的囧狀雖然難以打破,畢竟還是失去了同為競爭對手的《歌手》,其狀況也未可知,對於《中國新歌聲2021》大家又是如何看待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