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有道理嗎?
我們是古達的農耕社會,雖然沒有先進的科學技術,但是我們勞動人民,通過自身的經驗總結,總結出了很多具有指導意義的農村俗語,指導著生產發展。
今天阿寧給大家介紹的俗語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這句農村俗語就是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這句話完整的應該是:「三月怕三七,四月怕初一;三七初一都不怕,就怕四月十二下」。當然這裡的月份,三月和四月都是指的是農曆的三四月份。
意思就是在說,如果三月初七、十七、二十七都不下雨的話,那麼,這個月份有很大的可能會幹旱,農曆三月左右正式穀雨前後,穀雨是莊稼成長的關鍵時期,這個時候北方的小麥和南方的水稻正處於拔節育穗期,如果幹旱很容易造成農作物的生長,嚴重的還會影響後期的收成,造成糧食的減產。而且,不只是糧食作物,其他作物也在生長的關鍵時期。
穀雨下雨對於農作物真的至關重要,有類似的俗語:「穀雨不下雨,農人要受苦」、「穀雨若無雨,糧倉裡無谷」、「穀雨灑一點,叫花捧大碗」。
四月怕初一,四月指的是農曆四月份。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入股農曆四月初一下雨的話,那麼一整個月都處於連綿陰雨之中。
四月那麼怕下雨呢?因為正是小麥抽穗、授粉的時期,如果陰雨綿綿,小麥將無法授粉,而且會導致小麥倒伏,這還是次要的。如果小麥授粉不成果,小麥將導致小麥不結穗或者是結穗之後空穗的情況,這樣會造成小麥的減產。
類似的俗語還有「四月十二淋鴉毛,大小二麥水裡撈。」、「三月初一下一陣,多半黃篾打穀囤」、「四月初一雨,農家要受苦」,就說說,表達的意思就是三月的時候要下雨,四月要天晴。
古代的農耕時代,天氣對於一年的收成有著重要的影響,當時的農民很大的狀態就是「靠天吃飯」,所以農民很重視天氣的變化。當然了,因為各地的氣候差異,農諺本身有很大的地域性的,並不適合每個地區,所以,大家稍微了解一下就好。相信大家的家鄉,都有對應的農諺。對此,大家還有什麼看法嗎?歡迎大家留言評論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