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
我到達芙蓉鎮的時候是在晚上,這個掛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鎮已是燈火通明。星星燈火灑在大湘西的靜寂山林中,像撲閃撲閃的螢火蟲。第二天一早,我便在朋友的帶領下走進了這座享有盛名的古鎮。
芙蓉鎮:安全幸福代名詞
芙蓉鎮原名叫王村,位於湘西州永順縣內,有兩千多年歷史,與龍山裡耶鎮、瀘溪浦市鎮、花垣茶峒鎮並稱「湘西四大名鎮」。千百年來,這裡來來往往走過無數的客商,承載著湘西揮之不去的歷史印記。因小鎮中間有一條瀑布懸掛,王村又被稱為「掛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鎮」。後因電影《芙蓉鎮》在此拍攝,遂更名為「芙蓉鎮」。
前來旅遊的人很多,街道兩邊房子鱗次櫛比,不少商家掛著「劉曉慶米豆腐」的名號吆喝生意,這自然跟電影《芙蓉鎮》息息相關。那條聞名遐邇的瀑布就掛在古鎮中間,將古鎮一分為二。在古鎮的任何角落幾乎都能聽到瀑布譁啦啦的流水聲。瀑布上面的河道本來有路墩可以過河,遺憾的是恰好下了幾場雨,河道漲了水,路墩便被淹沒了。
走在古街上,我努力尋找著古王村的印記。湘西州扶貧辦工會主席唐其昭是永順本地人,告訴我腳下這些規整的青石板都不是以前的道路,兩旁的商戶所沿用的也不是以前的櫃檯。唐其昭的老家就在離王村不遠的地方,他了解王村的歷史。正當我有些失落的時候,唐其昭說了一句話,勾起了我的興趣:走,我帶你去看一段以前的路,去看看河碼頭。
他帶我看過的那段原始古道僅一小段,並不在正街中。古道用青磚豎向排列砌成,看起來很結實精緻。由於下了雨,古道上很溼滑,體驗了一段我們便折回了。而以前的櫃檯,我們沒能找到它們的印記,只來到一戶老木門前,望見了一把精緻的小鎖和安裝在門上的老鎖環。我駐足不前,望著那一方鎖了的老木門發起了呆。唐其昭喊我快些走,說是要走完這條街,還得不少時間呢。
沿著古街往前走可以直通河碼頭,可是距離卻不短,走得人有些氣喘籲籲。
「這就走不動了?要說以前的王村古街,可足有五六公裡長哩。」唐其昭走到一節上坡階梯前,回頭等我,「你仔細看,從河碼頭往集鎮走,所有的階梯都是上坡,意味著『走上坡路』,只有一節是下坡。以前的人們就是沿著這條路挑著擔子來趕集的」。
「要走這麼遠,還要挑著擔子走上坡路?」
「那你就有所不知了,百姓們其實最愛走的就是這一段路,猜猜這是為什麼?」唐其昭給我打了個啞謎。
「因為挑來的東西賣了錢,又能買東西回去?」
「並不是。」唐其昭料到我猜不出來,接著說,「以前生活在山裡面的百姓挑東西出來要走很長的山路,再轉水路,才能到芙蓉鎮。在路上碰到土匪劫道是很平常的事。只有到了芙蓉鎮,鎮上人多,懸著的心才能落地,至少人是安全的呀!」
我不禁打了一個寒噤,湘西土匪的故事早有耳聞,卻不承想會這麼形象地扎進普通百姓的生活裡。與其說是窮山惡水滋生土匪,不如說是貧窮容易讓人鋌而走險。對百姓而言,最大的希求恐怕莫過於有一個太平世道了。
當走完整條古街,我的腳已經開始發酸。古街的前面是河碼頭,以前的人們坐船到河碼頭,下了船挑著擔子往芙蓉鎮集市上走。眼下的河碼頭卻出奇地平靜,仿若一頭關在動物園的獅子,已然失去了往日的野性和雄風,只成為芙蓉鎮上一處溫順的知名的風景點。
小溪鄉:懷抱千年脫貧夢
在河碼頭的附近,坐落著一座很有名的村莊——小溪鄉。小溪鄉號稱湘西的小西藏,居民多住在半山腰。很長一段時間,小溪鄉的村民們就是沿著這條靜寂的河流,乘船漂流而下,花很長時間才到達河碼頭,走向熱鬧的芙蓉鎮,開始日常所需的買賣和交易。
老百姓若是要趕集,得挑個天氣晴好的日子。凌晨兩三點起床,走兩三小時山路,遠的地方可能是五六小時。到達芙蓉鎮已是日上三竿。挑上一擔重重的生活必需品,原路返回,又是好幾個小時的水路加陸路,回到家時常是晚上八九點。小溪鄉百姓將這樣的趕集稱之為「兩頭黑」,若不到萬不得已,百姓們是不願意出一趟集的。
為了形象地描述小溪鄉的生活,原小溪鄉村民魯開忠給我講了一個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以前有個科級幹部去下村,寨子裡的百姓心裡高興,決定殺一頭豬以作招待。「要知道,在這樣幾乎與世隔絕的村寨,見到一個科級幹部已經是很大的官了。」魯開忠補充道。
寨子裡的青壯勞動力都外出打工了,只剩下一些年過半百的老人家,殺豬的活兒也只能他們來完成。殺豬就像逢年過節,寨子裡的老老少少、男男女女都會來看熱鬧。幾個老漢抓起一頭豬,在地坪裡開始宰殺,一刀子殺進去,沒有致命,豬痛得一陣亂彈,老漢們使盡了渾身力氣,愣是沒按住。豬一個彈跳,直接跳出地坪,飛到懸崖下面。
老漢們的房子建在半山腰,朝上朝下都是筆直的懸崖,豬跑了可是一筆大損失,必須撿回來。幾個老漢拿著砍刀,繞道而行,終於走到懸崖底下,找到了豬。可豬太重,沒人扛得起。幾個老漢一商量,好在帶了刀,原地將豬解剖了,砍成幾塊,每人背一塊,氣喘籲籲往回走,費盡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吃上了豬肉。
雨陽村算是小溪鄉條件最為艱苦的村莊之一了。「雨」「陽」二字的美好寓意沒有給這個村帶來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美好日子,村莊窮得「鼎鼎有名」。沒有人願意嫁到村莊來,以至於娶老婆成了雨陽村的大齡青年們極為頭疼的一件事情。
這個有著美麗景致的原生態鄉寨,百姓從前的日子苦不堪言。這種「美麗之困」終於逼走了絕大多數青壯年,留下了孤苦伶仃的老人和孩子。成批成批遠走的人,成了大城市漂泊的孤影。他們盼望著回歸,卻也害怕著回歸。鄉愁,成了靠不了岸的一葉小舟。
精準扶貧:春風撫慰百姓心
千年之困,也是國家之痛。為了解決這令人心疼的貧困,國家想了很多辦法,可對小溪鄉而言,或許唯一的出路,就是集體搬遷。可如此浩大的工程,誰敢想?誰能做?直到精準扶貧戰役在中國大地打響,小溪鄉才實現了百年夙願。
芙蓉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目前一期已經入住。一期安置的貧困戶都是從小溪鄉搬遷過來的,有890戶3517人。走進搬遷安置區,淡灰色的外立面,橙黃色的實木雕花窗戶,古香古色的屋頂,主幹道兩側整齊排開的房子,房子周圍鑲嵌著的成片綠色,耳畔傳來一陣小孩說話、讀書、打鬧的嬉笑聲。一切,那麼美好,那麼祥和,那麼明麗,那麼新鮮。
魯開忠還有另外一重身份——芙蓉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服務中心主任。魯開忠現在很忙,忙著為鄉親們營造一個溫馨的新家,忙著幫助鄉親們改掉在大山裡養成的陳規陋習。魯開忠說:「小溪鄉將整體搬遷,日子肯定會越過越好。」
這樣的小溪鄉,只是精準扶貧大計中一個亮麗的縮影,小溪鄉的百姓也只是走出貧困泥淖,擁抱新家園的農民中一部分。
站在河碼頭,望著瀑布下方不遠處的河道,與喧囂的芙蓉古鎮不同,河水是靜寂的。遠處熙熙攘攘的民居與忽明忽暗的燈光點綴著靜寂的夜,如此普通又如此祥和。這條小河見證著老百姓生活的富足,將幸福湧動在每一個人心裡。
芙蓉鎮,承載著古往今來的歷史。看似平凡,卻隱藏著最大的不凡;看似陳舊古樸,卻見證著最明亮的希望。
(選自《新湘評論》)
【來源:新湘評論】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