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失去母親後,本該和父親相依為命,林如海為何急著送走她。
俗話說,人生有三大苦:「幼年失母」排在第一。《紅樓夢》裡,黛玉是一個非常可憐的女孩子,年方六歲的她,便失去了自己的母親。小小年紀就領略到了人生三大苦之首。在此之前,黛玉還失去了唯一的弟弟。
黛玉的弟弟夭折,對林家來說是「絕後」的大禍,而黛玉的母親賈敏的早亡,更是給林家雪上添霜。生活中,也不乏很多這麼沒落的家族,林家似乎也沒有逃出這個「魔咒」。
但是,在賈敏去世之後,發生了一件讓讀者大跌眼鏡的事情。前科探花郎、兩淮巡鹽林如海,竟然做出了一個讓人匪夷所思的決定:讓自己在這世上唯一的親人——黛玉,離開自己上京投靠外祖家。
按照人之常情,林如海的這個決定是非常「逆人性」的。
要知道,前有幼子早夭之痛、後有夫妻折翼之悲,在這個世上,除了黛玉以外,林如海還有什麼親人?沒有一個了。
如果站在一個父親的角度來看,幼子早夭,即使林如海曾有「重男輕女」之想,到如今也不得不將萬千寵愛集於黛玉一身了。如果此前,林如海沒有男尊女卑的舊觀念,也只會更加痛愛唯一的女兒黛玉。
再從一個男人的角度來看,林如海與賈敏伉儷情深,賈敏先逝,對林如海造成莫大的打擊。無論外表還是心性,黛玉和母親都是那麼的相似。
此時的林如海,最正常的反應應該是「還將舊時意,憐取眼前人」!將對亡妻賈敏的萬般思念,傾注在女兒黛玉身上,這才是一個正常的父親、正常的男人應有的反應。
可林如海的反應是什麼?
賈敏去世不到一年,林如海便安排賈雨村送黛玉進京,投靠賈母:
那女學生黛玉身體方愈,原不忍棄父而往;無奈他外祖母執意要他去,且兼如海說:「汝父年將半百,再無續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極小,上無親母教養,下無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減我內顧之憂,何反雲不往!」黛玉聽了,方灑淚拜別,隨了奶娘及榮府中幾個老婦人,登舟而去。
從這段原文我們可以看到,年幼的黛玉,非常不舍和父親分離。倒是林如海表現得非常決絕。似乎黛玉不離開自己就是不孝,留在林家就會大禍臨頭似的。
可是,作為五代列侯之家的姑蘇林家,自己又是前科探花,蒙浩蕩之皇恩,外放兩淮巡鹽這個炙手可熱的職位的林如海,難道還不能保護、不能照顧好黛玉這個唯一的女兒嗎?
我們需要注意林如海的說話,安排黛玉進京投靠外祖母,在林如海的眼裡是什麼?「正好減我內顧之憂」。看到沒有,林如海用到了「內顧之憂」。既然有內顧,自然就有「外患」了。那麼,聖眷正隆的林如海,有何外患呢?
有人說,林如海之外患,其實是身在官場的憂慮。彼時的官場,貪腐成風,而林如海不肯同流合汙,自然會遭同事嫉妒陷害,所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此時的林如海已經是岌岌可危,為了保住黛玉這根獨苗,唯有儘快將她送走。
這麼解釋,看似有點道理,深究起來卻是生拉硬湊。林如海手握鹽政監理大權,不是一天兩天,已經有了好幾年歷史了。要是不容於世,也不至於勉強維持到現在。哪來的連女兒也保護不了之患?再說了,林家雖然沒有宗室,但嶽家榮國府豈是一般人所能撼動的?甚至都不用說還有元春這個貴妃庇護了。
在我看來,林如海這麼著急送走黛玉,無非就是一個原因:身體的原因。說白了,林如海此時已經自知去日無多。自己一死,或許正是林如海所期待的,但黛玉這個愛女如何能舍?所以才這麼著急將黛玉送到外祖家去。
為什麼說林如海自知去日無多呢?在《紅樓夢》裡也還是有蛛絲馬跡的。
從幼子早夭,到賈敏去世,短短不到三年的時間裡,林如海經歷了常人難以想像的打擊。人到中年,事業與家庭的權重已經基本相當了。從事業來說,林如海兩淮巡鹽的職位,唯有慢慢熬資歷,才有晉升的可能;而妻室子女才是此時最需要關心的。
可很不幸,先是幼子夭折,次年賈敏也一病不起。這種種打擊,書生意氣的林如海,如何能經受得了?
我林如海的心情,我們完全可以想像得出來。如果說幼子的早夭,還只是一個沉重的打擊,那賈敏的早逝,必定是壓垮林如海的最後一根稻草。和賈敏越是伉儷情深,林如海的生機也就會越少一分。所謂「心喪若死」,也就是林如海此時的心情。
所以,為了讓黛玉順利、安心啟程,林如海不惜說出「汝父年將半百,再無續室之意」。父親和女兒之間,說到父親續弦的事情,必定是生死關頭了。
林如海再無續弦之意,也就隱隱告訴了黛玉,「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帽子,林如海已經決定戴穩了。要不然,年方半百的林如海,再娶幾房小妾,還愁沒有一兒半子?
所以,賈敏去世之後,林如海應該是心交力瘁,只是因為對黛玉的牽掛,才勉強維持至今。也才有多方物色可靠人物,拜託他送黛玉進京投靠賈府。
並非林如海和黛玉不是父女情深,也不是林如海身在漩渦不能照顧女兒。而是自己的身體已沒有生機,大有朝不保夕之感,所以才忍痛和黛玉分離,這才是他著急送走黛玉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