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北的夜裡,我們本來是要去某個夜市胡吃海喝,但是因為撞見了臺北著名旅遊景觀——「收垃圾」,我們一行人呆呆的都看懵了。感到非常有必要研究一下背後的邏輯。
當時的場景是這個樣子的
烏壓壓一大幫人,排著隊,推著車。等待著這垃圾車的到來。旁邊的臺灣朋友也是看懵了,只是他的懵點與我們不同:我們是驚訝於為什麼丟垃圾會有這麼強大的儀式感,而他可能在驚訝這裡這些人的垃圾會這麼大一堆,他說他們家那邊的垃圾是沒有那麼多的。最典型的臺北生活場景是,家中的爸爸騎著機車,提著垃圾袋,於收垃圾車到達時刻準時開到指定地點,然後消失在夜色的霓虹中。(類似於下圖中的人影)
第一次看到這麼「壯麗」的臺北旅遊景點,我們當然提了很多問題。類似於為什麼他們不能把垃圾放在垃圾站了啊?(因為大多數人住的不是我們這種封閉式小區的啦)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垃圾啊?(大概因為這附近是夜市)為什麼會有三個長相不一樣的垃圾車開過來?(根據我們之後的了解,這三個車的功能是不一樣的,最前面的這個黃色的是垃圾車,因為他可以「變形」所以經常最吸引小盆友的注意;後面兩個則是資源回收車,從體量判斷,可能有一個收集有機物會腐爛的,一個是無機物,金屬、玻璃什麼的)
窮遊的一篇名為「為什麼臺灣人一聽到《致愛麗絲》就會立刻起身?」談到了臺灣垃圾文化的中的重要曲目的緣起。據說之前衛生署主管因為在制定政策期間常常聽到女兒努力練習這首經典名曲,深深的印入了他的腦海,這首曲子成為了北臺灣垃圾車的官方用曲,除此之外,還有《少女的祈禱》也是主要曲目。
Fur Elise Lullaby Babies - Fur Elise - Classic Beethoven for Children
來來來,《致愛麗絲》聽起來
這項全民參與的大規模的準時準點的日常活動一天只會發生兩次,錯過了這個點就會再等一天。無論是在像臺北一樣的都市裡。
還是類似於九份這樣的山間文藝小鎮。
臺灣的垃圾車可謂是無孔不入,用他們清澈的經典名曲提醒這每一個附近的居民該出來聽歌了(倒垃圾了~)。為了給大家的生活帶來更大的便利,後來臺中市還開發了可以查詢垃圾GPS定位的網站和APP方便居民追蹤垃圾車定位(為了追一輛垃圾車,真是操碎了心)
當我們仔細了解的這背後的故事,才發現原來該政策最早是當年馬英九做臺北市長時候的突出政績之一。
「垃圾費隨袋徵收」是馬英九當時擔任北市長任內實施的最重要的市政措施之一。他以「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決心積極推廣這項政策。這項政策的理念,在於使垃圾清理費徵收標準更公平,同時鼓勵市民勤作垃圾分類,協助回收資源。
此前,臺灣環保署規定垃圾費是隨自來水計算方式來徵收,徵收便利雖然便利,但是,市民的垃圾量與自來水使用量沒有一定的關聯,收費並不合理。少丟垃圾更不會少收費,無助於市民積極參與資源回收。
新的收費方式,是以市政府環保局設計的專用垃圾袋為計量工具,計算市民應繳垃圾費的金額。專用垃圾袋共有6種規格,每袋價格從新臺幣2元5角到最大的46元不等。專用垃圾袋的售價是收集、清運及處理該型垃圾袋的成本,不包含垃圾袋製作及銷售成本。所以,垃圾量越少,需要使用的垃圾袋越少,需要繳付的垃圾費也就越少。
為了鼓勵市民協助分類可回收資源,只要按照一般類、紙類、舊衣服、乾淨的「保麗龍」(泡沫塑料)、乾淨的塑膠袋及瀝乾的廚渣等六大類分裝,可免用專用垃圾袋,交給環保局資源回收車免費清運。大件廢棄物(如家具和電器),可以送到販賣點回收,或打電話與環保局約好上門回收。
環衛部分為了阻止部分民眾亂丟垃圾的行為,搬出了「咒你死全家」乃至玉皇大帝
針對市民還沒有完全建立守法的概念,有人愛鑽法律漏洞,可能會在夜裡把垃圾偷偷丟到公共垃圾筒、公園、學校或山區,甚至開車把一袋袋垃圾偷運到鄰近的當時的臺北縣(現新北市)丟棄的情況。臺北市對亂丟垃圾,被警察逮住,處罰新臺幣1500元至4500元。市民只要用相機拍下「垃圾蟲」手持垃圾、丟完垃圾後空手、以及垃圾包丟棄在地的情況(照片必須顯示日期),送交臺北市環保局檢舉,當局將把罰單中的20%罰款獎賞給你。臺北縣自7月1日起下午4時起,在與臺北市交界的25處橋梁和道路上,由清潔人員、稽查人員和警員「三合一」加強站崗,攔截任何可能轉載垃圾的汽車和機車,嚴防臺北市的垃圾向臺北縣「偷渡」。
圖/炎黃世界
垃圾處理一直是世界各大都市最頭痛的問題。在實施垃圾費隨袋徵收之前,臺北市每天的家務垃圾將近3000噸,加上工業廢棄物將近3800噸左右。臺灣的城市土地少,且多是山坡地,要找到垃圾填埋場非常不容易。臺北市過去幾個填埋場在馬英九任市長時,有的已經告滿,有的幾年後也要填滿。2011年,北京的藝術家王久良就曾經拍攝過一部反映北京「垃圾圍城」的紀錄片
。
2011年的北京已然是一座被垃圾包圍的城市
紀錄片《垃圾圍城》:王久良。踏遍超過500餘個垃圾填埋場,親自探訪生活工作於在垃圾場周圍的拾荒者,毫無畏懼地記錄北京消費循環中最髒亂的那一環。當中國的經濟發展吸引著全球的目光時,迅速增長的人口、繁榮的經濟、不停歇的城市化所導致的垃圾問題卻鮮為人知。這位獲獎無數的攝影師將他的鏡頭對準了令人生畏的場景:廢料、糞便、瓦礫、碎石,這些垃圾被漫不經心地堆在奧運之城、首都北京周圍。
據相關媒體報導,北京的垃圾回收已經原地踏步二十年。《瞭望東方周刊》2014年曾做了相關調查,北京垃圾處理的的三個關鍵問題——產生、流轉、處理中,包含令人難以置信的複雜糾葛和利益糾纏,既有拾荒者、低收入者和閒而無事的大爺大媽為了補貼家用在街頭的地盤爭鬥,也有無視安全的垃圾承包產業與金屬回收。歡迎查看城市設計今日的其他兩條推送:《瞭望東方周刊》的相關報導《揭秘北京垃圾回收生意鏈條:早前收廢品的都開奧迪了》;《北京垃圾分類「踏步」20年》
與此相比,是臺北以及臺北各大城市,經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垃圾大戰」、「垃圾圍城」亂象,通過十幾年的不懈努力與堅持,今天可以說是垃圾不落地了。臺灣整體上的垃圾回收率已經達到了世界領先的60%。
目前,臺灣平均每人每日產生的垃圾量僅為0.86公斤
據統計,全臺灣垃圾強制分類制度實行至今,一般廢棄物的垃圾清運量從2000年的787萬噸,下降到2009年的422萬噸,平均每人每日垃圾清運量從0.982公斤降到0.50公斤,減少達49%。資源回收量也從85.3萬噸,提高到273萬噸,2009年公布的全臺資源回收率已達35.34%。
光是為資源回收、清運而生的從業者就達782家,並創造了2萬個就業機會。臺北市民垃圾費負擔也由1999年的每戶每月144元新臺幣減至51元。更重要的是,新政策培養了市民的自覺意識。
圖/炎黃世界
臺灣本來計劃要建36座垃圾焚化廠,最後停建了10座。目前運營的20多座焚化廠,起初都是政府直屬企業,現已基本轉為民營。由於垃圾總量逐年減少,這些焚化廠因「吃不飽」而打開原先的填埋場,焚化以前填埋的垃圾。政府也開始重新規劃這些掩埋場的土地用途。而建在臺北郊區的幾座垃圾焚化廠,除了隨時公布空氣檢測數據接受公眾監督以外,還興建了免費開放的遊泳館、兒童遊樂場、社區公園等公共設施,補償和服務周邊居民。
圖/炎黃世界
近年來,臺灣推動垃圾減量的努力不曾間斷。繼專用垃圾袋政策在臺北市成功實施後,環保署每隔一年便推出多項垃圾減量計劃,不求一步到位,而是與業者討論通過獎勵或有償方式推行實施,由公家單位及學校試行、試辦,取得成功後逐步推廣到商業市場。例如,連鎖便利商店或大型超市不再提供塑料提袋,顧客若要塑料提袋,須支付1至2元新臺幣購買;持自備杯子到便利商店、連鎖咖啡店購買咖啡,可享2至3元的折扣優惠……如此細水長流,潛移默化,使得環保理念蔚然成風,深入人心。
當然,這樣的政策也並不是沒有人反對,比如我們就發現了這麼一張抗議圖,抗議扔垃圾的人阻塞了交通。不知道對於這樣的反對意見,臺北市會不會有更加精密的政策出臺呢?
了解臺灣更多的城市經驗,歡迎點擊了解 → 去臺灣前一秒,這條綠道你要了解
本文為城市設計根據相關資料編輯整理的原創文章,轉載請回復「轉載」獲取相關信息。參考資料:《炎黃世界》2013年09期《馬英九怎樣「徵服」臺北垃圾》,人民網等,圖片除註明外為唐海培拍攝。
五月將盡,歡迎查看我們五月的推送精選
被扼殺的步行城市
不會做咖啡館的建築師不是好文藝青年
王富海:規劃的存在感
原來最擁擠的不是上海地鐵,而是……
去臺灣前一秒,這條綠道你要了解
2分鐘輕鬆搞懂海綿城市的來源 | GI是什麼
你真的願意生活在這樣的虛幻城市?| AR概念短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