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學家在格陵蘭,因紐特人生活的地方,發現了北歐人的工藝品

2020-12-12 夏子晗說歷史

有跡象表明他們也許還種植少量的穀物,不過穀物在格陵蘭人的飲食中從來都不是主要的部分,相反北歐人主要以狩獵海豹和馴鹿來補充飲食。

奇怪的是,這裡距離漁業資源豐富的紐芬蘭漁場比較近,但格陵蘭的維京人遺蹟中很少發現魚骨,這證明北歐人忽視了這個豐富的營養來源。

不過魚骨很小,也容易被分解掉,因此在考古遺蹟的地層中缺少魚骨並不完全等於北歐人不吃魚。在一些偏遠的農場裡,牧草過於貧瘠,或者根本就沒有牧草,狩獵一定是他們主要的食物來源。

隨著格陵蘭殖民地的進一步開拓,人們發現長屋在寒冷的冬季並不十分實用,而且一種新式的"通道式房屋"出現了,房間都被設置在內部通道的同一側,這樣布置能在取暖時比傳統的只有一個大房間的北歐房屋消耗更少的燃料。

在1990年發現了一個更為複雜的建築物遺蹟,當時兩個來自努克的因紐特獵鹿人偶然在河邊陡坡的底部發現了幾根露出來的木棍。

這原來是一個北歐時代建築的遺存,考古學家將這裡稱為"沙下農場"(the Farm Beneath the Sand),因為在幾個世紀中,由於河流活動,在遺蹟上已經積累了足足有5英尺厚的泥沙沉積層。

他們發現一個年代非常早(11世紀中期)的長屋,有39英尺長、16英尺寬,它在後來被一個有8—10個房間的樸實的通道式房屋替代。不過隨著使用時間一直延續到14世紀早期,"沙下農場"也變得越來越複雜,最終它成了一個有約30個房間的迷宮般的建築。

挖掘現場出土的文物表明,這些居民飼養的大多是綿羊和山羊,飼養這些牲畜似乎主要是為了它們的羊奶和羊毛,因為在垃圾堆中很少發現這些家畜的骨頭。

他們飲食中的肉類主要來自狩獵,主要是馴鹿、海豹和野兔。沙下農場所在的西部定居點距離理想中富饒的狩獵場——格陵蘭島的西北海岸的迪斯科灣附近的諾爾德斯圖爾很近。

在那裡,北歐人還可以狩獵海象(來獲得它的長牙和獸皮,它的皮可以鞣製為具有極佳韌性的柔軟繩索)和獨角鯨(它的角被當作獨角獸的角賣給歐洲和中東的不知情買家)。

這些產品構成了格陵蘭島和斯堪地那維亞地區之間的貿易中特別有價值的一部分,而其他的產品,比如魚類,不是確實沒什麼需求,就是可以從更方便的渠道獲得。

這些北歐人也許每年只前往諾爾德斯圖爾進行一次狩獵旅行,並且在冬季來臨前就回到西部定居點。1823年,一個當地的因紐特人在金吉託爾蘇阿普島上發現了一個石堆,石堆內部埋著一個小型的如尼石,這個島嶼在西部定居點以北超過50英裡的地方。

如尼銘文中記述道:三個北歐獵人,埃爾林·西格瓦特松、比雅爾尼·索爾達爾松和埃恩德裡迪·奧德松,"在祈禱日之前的星期六"建造了這個石堆。這些如尼文可以被追溯到1250—1300年之間。

而且在金吉託爾蘇阿普島上紀念祈禱日(4月25日),又要在冬季到來之前抵達西部定居點(另一種可能是他們過的是小祈禱日,那一天一般在5月),這是一件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事情,這些獵人肯定不得不在這個島上過冬。

14世紀有一份記錄是關於1266年對諾爾德斯圖爾的一次探險的,文中講述了北歐人是怎樣在他們往常的狩獵場更靠北的地方進行冒險,不過他們沒有發現人類活動的跡象。

隨後,教會的當權者派出了另一艘船隻,它向北航行了更遠的距離,他們從克羅克斯弗約爾德謝德(在迪斯科灣的北部邊緣)出發,並抵達了一個地區,船員們在那裡發現了許多冰川和北極熊。

雖然探險隊並沒有登錄,但是他們看到了一個被他們稱為斯科萊林人的民族的活動跡象,而且在他們的歸途中,他們發現了這些人在斯尼傑菲爾德(雪山)活動的更多證據。

這個詞彙在《格陵蘭薩迦》和《紅色埃裡克薩迦》中也有出現,用來指代北美的土著民族。它的詞源並不完全清楚,不過它也許和古北歐語中意為"壞蛋"的一個詞有較大的關係。

斯科萊林人到底是什麼民族?法羅群島和冰島的維京人定居點由於沒有土著人而得到極大地促進。相反地,格陵蘭島上早就已經有人定居了,幸運的是,北歐人抵達的時間,在被稱為多塞特文化的古因紐特文化消亡和因紐特人的蘇勒文化在1300年左右東進來到這裡的兩個時間點之間。

多塞特文化早在公元前100年就已經從北美地區傳播到了格陵蘭島,並且用了兩個世紀就抵達了東部海岸。作為海象和海豹的獵人,多塞特人並不使用弓箭,而是手持常有捕魚用倒刺的重型狩獵長矛以及閉槽的魚叉。

隨著氣候在公元500年開始轉冷,多塞特人不斷後退,到700—900年,他們只佔據了在迪斯科灣附近的有限地區以及格陵蘭島的最北端。如果維京人能遇見某些多塞特人,那麼他們也許就是這一民族中的僅存者了。

在格陵蘭和北美地區繼承多塞特文化的是在1000年左右於阿拉斯加北部出現的蘇勒文化。蘇勒人做了一些技術改進,這讓他們在北極的嚴寒氣候下興旺發達起來。

他們使用更長的魚叉刺,這比多塞特人的短倒刺更適合狩獵大型的海洋哺乳動物;他們還使用皮划艇(kayak),這種小船是海上狩獵和運輸中不可缺少的輔助工具。

蘇勒人還使用狗拉雪橇,並且發明了一種地下房屋的樣式:它擁有下凹的通道和厚實的泥炭牆壁,而且以鯨魚肋骨加固,阻止寶貴的熱量從他們的房屋中流失。

他們當時沿著哈德遜灣遷徙,隨後來到格陵蘭的西北部;他們也許經過梅爾維爾灣來到了烏佩納維克和烏馬納普的附近。到13世紀,蘇勒人也許已經向南來到了諾爾德斯圖爾地區,因此1266年的探險隊發現了他們的痕跡。

關於斯科萊林人的資料中更為直接的描述幾乎沒有,除了伊瓦爾·巴爾達爾松在1368年完成的《格陵蘭概述》(Description of Greenland)。他在文章中寫道:"斯科萊林人已經擁有了西部定居點,那裡……沒有居民,無論是基督徒還是異教徒。"

1379年成書的《冰島編年史》中提到了一次對定居點的攻擊。無論蘇勒文化的因紐特人在13世紀60年代的遷移哪裡是多麼模糊不清,在一個世紀之後,他們明顯已經抵達了維京人的定居點,並且規模龐大。

考古學家已經在格陵蘭和北美地區的因紐特人生活的地方發現了一些北歐人的工藝品,這證明了兩個社會之間的交流程度不低,而那些書面資料很少提到這一點。

在迪斯科灣周圍,發現了23件物品,其中有小刀、羊毛剪以及一個棋子。在更靠北的地區,比如梅爾維爾灣和蘇勒,則發現了32件工藝品。

因紐特人也許通過貿易網絡來直接或間接地獲得了這些東西,不過在西部定居點的蘇勒人房屋中發現的53個物品被認為是在維京人於15世紀放棄這一地區後被蘇勒人找到的。

相關焦點

  • 新舊交替格陵蘭島 與因紐特人相處的日子
    在格陵蘭北部小鎮Ilulissat,生活著大約4500名因紐特人。他們已從傳統的雪屋,移居到一幢幢木房中,生活看起來正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格陵蘭北部小鎮現代化裝備齊全雖說在飛機上已經見過因紐特人,但第一眼見到Louis時,還是有點驚訝,因紐特人的模樣, 實在太像我們東方人了,我甚至覺得Louis就像蒙古族的長者一樣和藹親切。
  • 維京人是如何發現格陵蘭的?
    愛斯基摩木架皮舟,是一種開放皮艇,由尤皮克人和因紐特人使用,最初發現於從西伯利亞到格陵蘭的所有沿海地區。 John Rasmussen 圖那些前往冰島的船只有可能偶爾會脫離航線,去往格陵蘭。資料 圖不過埃裡克並未退卻,他和同伴們向南航行,終於繞過了法韋爾海角,隨後,他在附近被他稱為赫瓦爾弗的地方(也許就是斯米爾蘇普島的一個海角)轉向北上。他花了一些時間來調查這一地區,這裡就是後來北歐人在格陵蘭島的定居點的核心區域。他發現這些峽灣適合停泊船隻,而且在內陸生長著大片鬱鬱蔥蔥的矮柳和杜松,和冰島常年荒蕪的土地相比,這裡的景色對移民而言太過誘人。
  • 自遊發現 | 當你已經見識過了全世界,不要忘了還有格陵蘭
    根據北歐神話史詩薩迦記載,紅鬍子埃裡克從冰島流亡格陵蘭時,並沒有發現因紐特人(或許只是沒有被他們發現而已)。斯堪地那維亞人在格陵蘭堅持了五百多年以後,在 15 世紀突然集體消失了......一封 1424 年由格陵蘭寄至冰島的信件,是北歐人定居在格陵蘭最後的證據
  • 《魚行格陵蘭》之五——因紐特人小鎮
    一年之後總督發現這三名因紐特人還活著,證明這裡是可以生活的,於是安排了七八十個因紐特人搬到這裡生活,加派人手宣誓主權,後此地慢慢發展成我們現在看到的小鎮。   因此,愛斯基摩人並不喜歡這名字,而將自己稱為"因紐特(Inuit)"或"因紐皮特(Inupiat)"人,在愛斯基摩語中即"真正的人"之意。生活在北極附近的土著——因紐特人(Inuit)是地地道道的黃種人。他們的祖先來自中國北方蒙古,大約是在一萬年前從亞洲渡過白令海峽到達美洲的,或者是通過冰封的海峽陸橋過去的。
  • 當你看到的美麗時,不要忘記這個地方格陵蘭
    格陵蘭位於北美洲東北、北冰洋和大西洋之間,西面面向巴芬灣和戴維斯海峽面,在丹麥海峽和冰島以東有加拿大個島嶼。該島五分之四的面積在北極圈內。除了面積最大的島嶼有13%被冰蓋覆蓋外,其餘的島面積都是13%。因為空氣極度乾燥,很難形成雪,所以地表裸露。
  • 當你去過全世界,別忘了還有格陵蘭
    根據北歐神話史詩薩迦記載,紅鬍子埃裡克從冰島流亡格陵蘭時,並沒有發現因紐特人(或許只是沒有被他們發現而已)。斯堪地那維亞人在格陵蘭居住五百多年以後,在 15 世紀突然集體消失了......一封 1424 年由格陵蘭寄至冰島的信件,是北歐人定居在格陵蘭最後的證據,之後就再沒有任何北歐人定居格陵蘭的史料。然而,因紐特人並沒有受到太大影響。
  • 格陵蘭自然環境有多殘酷?中世紀就有維京人殖民,後來竟全餓死了
    人會不會在食物豐富的環境下餓死?答案是會。11世紀的維京人到達格陵蘭,他們堅持利用短暫夏季放牧牛羊,建立了數千人的定居點。遺憾的是,傳統文化讓他們在靠近北極的地方形成了不吃魚和海豹的禁忌。氣候變化毀壞草場讓維京人被全部餓死,但當地因紐特人卻靠吃海豹活了下來。
  • 因紐特人:從吃生腐肉到穿西裝
    圖題:逐漸現代化的因紐特人活在冰天雪地的人類感覺都很酷有沒有,今天唧唧堂小編Minyue將來大家帶來三篇研究因紐特人生活現狀的論文解析,不過在此之前,小編想先分享搜狐旅遊的一篇探訪因紐特人的文章,看完就可以發現他們的生活早就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了!
  • 當你已經看過了全世界的美景,別忘了還有格陵蘭這一處地方!
    格陵蘭位於北美洲東北,北冰洋和大西洋之間,西面隔巴芬灣和戴維斯海峽與加拿大的北極島嶼相望,東邊隔丹麥海峽和冰島對望。全島約五分之四地區處於北極圈之內。它是除南極洲以外,大陸冰川面積最大的地區——大約 81% 的島嶼被冰蓋覆蓋。因空氣異常乾燥,難以形成積雪,地表才得以暴露。這裡是世界上最荒涼的地方之一,可供植物生長的季節很短,不足一個生長周期,因此水果和蔬菜大多需要進口。
  • 探秘冰雪王國-格陵蘭(圖)
    後來他在格陵蘭島的南部發現了一塊不到一公裡的水草地,綠油油的,十分喜愛。回到家鄉以後,他驕傲的對朋友們說:「我不但平安的回來了,我還發現了一塊綠色的大陸!」於是格陵蘭(GreenLand)便成為了它永久的稱呼。格陵蘭島儘是冰雪的王國,站在格陵蘭島上吟誦「千裡冰封,萬裡雪飄」可以找到十足的感覺。
  • 因紐特人不怕冷,因為可能從已滅絕的古人類那裡繼承了基因
    *本文只能在《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發布,即使我們允許了也不許轉載*生活在格陵蘭的因紐特人至少有半年時間需要經歷低於冰點的平均氣溫。對於生活在北部的人來說,最寒冷的幾個月,在零下溫度中生活是一種正常狀態。
  • 走近北極土著部落,探尋因紐特人的極地生活
    可是生活在遙遠北極的原始部落,我們對他們的生活知之甚少。沒錯,他們就是北極土著——愛斯基摩人。「愛斯基摩」 一詞是由印第安人首先叫起來的,即「吃生肉的人」,這一名字顯然含有貶意。因此,愛斯基摩人並不喜歡這名字,而將自己稱為「因紐特」或「因紐皮特」人。
  • 格陵蘭島人靠什麼生活?
    格陵蘭島的主要居民是北極因紐特人,還有13%左右是丹麥等北歐移民後裔。格陵蘭島大部分區域都處於北極圈內,85%被冰川覆蓋,也是地球上除南極洲外第二大固體淡水儲存之地。格陵蘭終年苦寒,環境相當惡劣,所以採礦成本也相當高昂。  由於全球氣候變化,格陵蘭的採礦業雖說有所發展,但整體規模依舊不大,在其經濟中比例也不高  格陵蘭生活成本非常高,所以即便地廣人稀而且資源豐富,但這些給格陵蘭帶來的經濟收益也相當有限。為了幫助格陵蘭人,  每年格陵蘭的宗主丹麥都會向其提供大量的援助與補貼,這些資金約佔格陵蘭財政支出的60%以上。
  • 玩去 關於格陵蘭旅行的一些小Tips
    我知道我貪戀格陵蘭的美麗卻無法忍受這裡的孤獨寂寥可隱忍堅強的因紐特人依然固守著這片苦寒之地固守著他們的祖先四千前歷經艱辛找到的樂土.格陵蘭島的食物和日用品全部依靠外部運輸,即使在北歐也算是出了名的高物價地區,每一位乘客都不會錯過在這個不過20平方米的小免稅店裡搶購一些高度烈酒和香菸的機會,冰櫃裡的馴鹿肉和鯨魚肉香腸則對旅行者充滿了誘惑力。說是格陵蘭最大的商用機場,其實這裡只有1號和2號兩個登機口,一個飛出格陵蘭,另外一個則是由格陵蘭航空執飛向格陵蘭島內的其他地方。
  • 在格陵蘭面前,其他島都弱爆了
    ▲ 因紐特人最初從西伯利亞遷徙到阿拉斯加,途經北美,最後於13世紀抵達格陵蘭海岸/Wikimedia Commons當埃裡克重返冰島,將格陵蘭島的發現告知北歐人,越來越多人都對這塊「綠色的土地(Greenland)」產生了興趣。
  • 北歐維京人最早發現了美洲,為何哥倫布才是發現新大陸的第一人?
    ▲哥倫布航行圖,他從伊比利亞半島出發,穿過大西洋中部,抵達加勒比群島,從而發現美洲。但搞笑的是,一直到其去世,他本人一直認為自己到達的地方是印度據歷史學家考證,在哥倫布以前,早就有來自舊大陸人零散地通過航海活動「發現」美洲。
  • 北歐極光攝影之旅 - 格陵蘭(努克的極光)
    相對於歐洲而言,格陵蘭更靠近加拿大,所以它也算是北美大陸板塊的一部分。它有四分之三的面積都被冰雪覆蓋,而整個國家只有不到6萬人,你沒有看錯,5萬多的人口可能連8264註冊會員人數的百分之一都不到,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國家。目前為止因紐特人是格陵蘭的主要民族,特點和蒙古人很相似,一度我還以為他們都是亞洲的「移民」。
  • 因紐特人的冰屋為什麼不融化?
    因紐特人是北極地區的原住民,主要活躍在西伯利亞、阿拉斯加到格陵蘭的北極圈內外。他們的房屋分為石屋、木屋和雪屋。而雪屋根據用處不同又分為多種,有外出打獵臨時搭建的雪屋,這種雪屋較小較簡單;有家庭居住的半永久性雪屋,這類雪屋根據家庭成員的多少大小也不相同,但是會更複雜和堅固一些。
  • 格陵蘭:消逝的夢
    冰雪的純淨讓人拋棄世間雜念,極端的環境讓人處於生死之間。在這裡生存下來的生物,都是勇者。在格陵蘭的不同季節裡,我以不同方式去到各個地方,就像是進入了一部現代化進程的紀錄片,驚訝於世界最角落正發生著的劇烈變化。當我第一次來到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島嶼——格陵蘭島時,我的心便完全被迷住了,原來這個世界上還有這樣純潔至美的地方。
  • 冰封的綠島 格陵蘭(圖)
    從古羅馬的維吉爾到美國的朗費羅,格陵蘭總是最優美的詩篇;從古老的北歐民謠到70年代的搖滾樂隊,冰雪中的故事已被無數人傳唱。     甚至高度發達的現代科學也無法使這些神話失去光芒。格陵蘭依然保持著神秘的姿態:炫目的極光、無垠的苔原、閃爍的冰柱、詭異的冰山、以及近乎極限的寒冷和幾乎不開口說話的因紐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