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城堡坐落在伏爾塔瓦河西岸,河岸制高點。從城堡眺望全城,浩瀚成片的紅瓦白牆綠樹黑塔金頂,令人心曠神怡;從河岸遙望城堡,又是另一番景象。
特別是夜晚,從昏黃燈光照耀的河面望過去,黑黢黢的山脈中間,宛若懸落在半空中的城堡散發著神秘的光輝,仿佛漂浮在夢境中的童話恍然失落。那光並沒有五彩,更不明亮,只是那麼昏昏綠綠淺淺淡淡明明暗暗地把城堡襯託出來,便營造出神秘幽然、令人嚮往的氣氛。
從鳥瞰圖上可以看出,整個布拉格城堡外沿圍出來的形狀,窄窄的,長長的,很顯然是受到山地地形的局限,沒有平原城市那些宮堡的氣魄,但是,這裡面也圍出了7萬平方米,是吉尼斯紀錄裡世界最大的城堡群建築,裡面包括一座皇家宮殿、三座教堂、一座修道院、四座塔、一條叫做黃金巷的小街,還有總統辦公的樓。
城堡修了一千多年,從公元九百多年始建以後,換了新君主新家族當政,擴建改建,遇到戰爭、火災的損毀,重新修造,跨越四個王朝,歷時十個世紀。而其中聖·威圖斯(St. Vitus)教堂,1344年以後的設計修造一直具有延續性,直到二十世紀共和國時代,才真正舉行完工大典,算得上曠世紀的持久戰。教堂的側面和背面,都是大片空場;兩座高聳尖塔下面的正門,卻和門廊緊緊相對,距離很近。這所大教堂,是中部歐洲第一座哥德式教堂,歐洲第四大教堂。維也納施蒂芬教堂是因為當時在維也納的皇帝想和布拉格「鬥富」才大舉擴建的。
布拉格城堡充滿典故和故事。不僅皇宮和教堂裡的「十三陵」向我們傳遞帝王將相的消息,頗具藝術價值的壁畫、藏畫也描述很多神話傳說。
這裡有比我們晚了整整三百年的「玄武門之變」,「勝者王侯」沒錯,不同的是敗者可並沒有丟了性命還落個一無是處,「聖瓦茨拉夫(vaclav)」獲得了永垂不朽,成為波西米亞的保護神。另一位青史留名的「敗者」是名囚徒,中世紀的年輕騎士達利波(dalibor),因為庇護犯法的農奴被處死刑,關在城堡後門處囚塔的地牢裡,這位騎士風範的死刑犯在囚禁的日子中,學會拉小提琴,很多同情他的人前來聆聽他的琴聲,還從窗戶送給他食物和水,使他不至餓死。囚塔後來因這第一名囚犯而得名「達利波塔」(daliborka)。
和囚塔一樣,本來不起眼,卻更充滿魅力的,是原來的「警衛班宿舍」,後來金匠術士們的棲身之地,現在的精緻小店——黃金巷。街道又短又窄,一排拙樸的小民房沿街而立,牆面漆成不同的彩色,門矮矮的,好像莊嚴肅穆的城堡區裡,悄悄住進來一群小矮人。其實,房子沒那麼矮,低頭躬身進到裡面,因地面低過街面,剛好能直起身來;也因為周圍太過高大,才更顯得這裡童心未泯。
還有舊皇宮「拋出窗外」的故事⋯⋯
布拉格城堡從修建的時候起,就作為波西米亞王的王宮使用,那麼有著波西米亞血統,同時又是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查理四世時期,城堡就成為皇宮。1918年共和國起,這裡作為總統府使用至今。沒來過布拉格的人,有時候難免會混淆不同的地名,我們聽過有人說要來看布拉格城堡、皇宮,和總統府,準確的說法是三合一,布拉格城堡,曾經是皇家宮殿所在地,現在是總統辦公所在地,又叫總統府。
總統辦公的區域,集中在圍繞第一中庭和第二中庭的樓裡,因為這些都是辦公樓,我甚至從來沒想過他們也有歷史,其實,誰沒有歷史呢?直到有一天一個朋友特意說道,這些樓屬於巴羅克晚期和新古典形式,建了將近三百年,我才突然意識到,布拉格挺奢侈的,市區也有很多古典建築,至今一邊作為被保護的古蹟,同時作為各種場所繼續使用。我們更易感嘆的還有,城堡的大門居然如此敞開,甚至連門票都不收,就可以隨意逛到這些庭院,而總統的辦公室,就在身邊樓上的某扇窗子裡,辦公樓頂旗杆上飄揚的旗幟,告訴我們說不定總統正倚在窗口,關注參觀的人流,如果看不到旗幟,就知道總統外出出差,這種感覺真是近在咫尺。
圖片:徐暉
掃描二維碼,關注布拉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