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包公墓園出來即是包河。據說這是在包公告老還鄉之時,宋仁宗欽賜其護城河一段,供他頤養天年,包河因此而得名。包河水面開闊,河中有數個小島,而最大的小島,就是浮莊。古代這裡稱為香花墩,昔日「蒲荷數裡,魚鳧上下,長橋徑渡,竹樹陰翳」。如今浮莊南與包公墓、清風閣相鄰,西與包公祠遙相呼應,在皚皚白雪的覆蓋之下顯得更加莊重肅穆。
浮莊的得名,是因為這一片坐落於包河之中的建築,遠看如一片飄浮於水上的荷葉,又因粉牆黛瓦,屋架連綿,頗似徽派風格的古村落,故名「浮莊」。浮莊不是古代建築遺蹟,是香港船王包玉剛先生1985年出資建造,包先生是包拯後裔。浮莊建成之後,是前國防部長張愛萍將軍取的名,南大門那塊金匾上的「浮莊」二字,也是將軍親筆所書。門頭上懸掛著兩盞大紅燈籠,門旁的路燈也是仿古樣式,透著喜慶和古樸。
浮莊所在地原名叫東大島,1984年,合肥創建全國園林城市,浮莊就是在那時建成的。2000年,浮莊又進行修建,佔地12餘畝。莊內是幾組由茶樓、蓮塘、亭榭、曲橋等景點相互搭配組合的依水而建的古典園林。黛瓦粉牆,色彩素雅,黑白分明,具有江南園林與徽派建築藝術特色。
進入莊門走過幾層臺階,就迎面見到包兆龍銅像,銅像尺寸大小與真人一樣。銅像後面,有漢白玉碑,鐫刻著《包兆龍先生銅像記》。文中記述,包兆龍先生(1895—1982)為宋代包拯二十八世孫,幼時學習經史,愛好文學,長大潛心實業,經營工商、金融,後到香港,轉務海運,得到次子包玉剛襄助,創辦環球航運集團,又熱心於社會公益事業。香港政府於1984年追授包兆龍為太平紳士。
在大陸和香港以其名字命名的設施有:北京兆龍飯店 ,上海交通大學包兆龍圖書館,香港大學包兆龍樓, 香港藝術中心包氏畫廊,東華三院包兆龍護理安老院, 香港醫學專科學院包兆龍演講廳等。包兆龍先生一生樂善好施,無愧先祖《包拯家訓》教誨,傳承家風堪稱楷模。
包兆龍銅像一側的巨石上,陰刻鎏金楷書字體鐫刻著包玉剛先生的父親包兆龍先生的遺訓「葉落歸根,建設家鄉,熱愛祖國」。這十二個金光閃爍的大字,集中體現了老先生一生秉承先祖遺訓,家事盡孝,國事盡忠,家國兩全,孝肅為重,大義凜然,公義忘私的高風亮節。1989年秋,包玉剛攜包氏家族一行20餘人來到故居,參加包兆龍銅像揭牌儀式。
包兆龍之子包玉剛先生,一生勤勉,不懈奮鬥。終於在1978年,他的海上王國達到了頂峰,穩坐世界七大船王的第一把交椅,香港十大財團之一。被人稱之為「海上的統治者」和「海上之王」。1976年被英國女王授予爵士,比利時國王、巴拿馬總統及日本天皇授予勳章、獎章。在包氏子孫身上,凝結著包公忠、孝、廉的優秀道德品質,形成一種「孝肅之風」,這些都對包氏家族產生了重要影響。這種「孝肅之風」經過裔孫繼承光大,形成了包氏特有的「孝肅家風」,在潛移默化中潤澤後世。
瞻仰銅像之後繼續在莊內遊覽,可能是由於天氣的原因,園內的遊客不是太多,晶瑩剔透的雪花渲染著白茫茫的世界,萬物都是那麼純潔素雅,古典的樓臺在泉池內倒影出優雅的形態,火紅的宮燈更加醒目張揚,一幅雪後山水如詩如畫。
再往裡走,曲徑通幽,有一畫舫泊於一泓碧水之中,古樸典雅。這就是置於包河中的「蓮舫」,上艙配以「穿過花世界,劃破雲水天」楹聯,書寫著作者的豪情壯志。這座精美的石舫在白雪中與道路融為一體,船頭和船尾都有小路相通,據說「蓮舫觀魚」也是園中的著名一景。
這裡是青松明月亭和曲橋。莊內建築景觀博採蘇、揚、徽派園林藝術的精華,依水就勢而成,遊客置身其中可體驗古典園林中的移步換景,曲徑通幽,是旅遊觀光休閒的絕佳之地。
寄暢園裡的寄暢樓。寄暢園屬山麓別墅類型的園林,園景布局以山池為中心,巧於因借,混合自然。以巧妙的借景,高超的疊石,精美的理水,洗鍊的建築,在江南園林中別具一格。
位於浮荘的最東端小池旁的「臨濠水榭」。遊覽過程中,導遊介紹:有一種錯誤的說法認為,「浮莊的建築不很古老,浮莊所在香花墩的歷史卻十分古老,據《廬州府志》記載,此地原為包公書院舊址,是少年包公讀書的地方。」這是把浮莊和香花墩、包公書院搞混淆了。
其實,香花墩和浮莊雖然相隔不遠,都是護城河上的小島,但並不是一回事。今天包公祠所在的香花墩早在唐宋時期就已存在,只是名稱幾經變換。而浮莊是上世紀50年代護城河清淤時,用河裡的淤泥堆積而成,合肥人習慣稱其為東大島。80年代,在上面蓋上了亭臺樓閣,廣植林木,才正式命名為浮莊。
這是浮莊「鏡中天」建築群,在牆壁之上書有「包河」二字,拍攝的角度不好,這兩個字沒有顯露出來。這是一組秀麗的亭臺樓閣、水榭花牆。站在「鏡中天」旁,兩側有一副對聯,「東西倒影含樓影,上下天光透水光。」非常佩服作者的智慧,恰如其分地捕捉到了浮莊的精髓。
再往回走就到了孝肅園。包公死後諡號為&34;,此園是專為紀念包公而建,包拯是北宋時期頗有名望的官吏,在普通人心目中他是清官的代表,百姓稱之為&34;。有關包公的故事和傳說自我國宋、元以後,就在民間流傳開來,直至形成現在這樣豐富多彩的文學藝術形象的包公,深受廣大勞動人民的敬仰和愛戴。
在園內懸掛著有關包公的經典故事和包氏家族的典範事跡。包氏家族長期堅持耕讀傳家,即「傳家有大道,不外耕讀兩途」。信奉「以耕養儒,以儒興族」的理念。遵循農耕、讀書路徑,促進宗族發展。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家風家訓,以忠孝為本,又突出廉潔。其中包公的家訓,對後世影響甚大,所謂「孝肅遺風,世耕世讀,克振家聲」。包氏家風家訓基本內容表現在忠、孝、廉方面,而其具體內涵則隨著時代發展調整變化。
印象最深的是「孝肅之風」祖孫相傳。包公自身操守甚佳,為政清廉剛正。《仁宗實錄·包拯附傳》稱他:「居家儉約,衣服、器用、飲食,雖貴,如初宦時。」包公「初宦時」生活儉樸,而在地位提高以後,仍一如既往、兩袖清風。包公的廉儉之風也傳遞給了家人。包公妻子「內克盡婦道,外不失族人歡心者,蓋十三年。孝肅漸貴,夫人與公終日相對,亡聲伎珍怪之玩, 素風泊然」。包公長子包繶,授官太常寺太祝,廉潔自律。包公次子包綬不論在何地任職,都能清苦守節。到他卸任時,「人稱廉潔,思惠愛,異口一辭」。由此可見,家風傳承何等重要。
清風閣是1999年為紀念包拯誕辰1000周年,弘揚包公精神,宣傳安徽悠久歷史文化而建造的,坐落在包河東側,是一組集紀念、展示、遊覽、休閒為一體的大型仿宋綜合性建築群。景區主要有功德廣場、清風閣、陳列館區三個部分。可惜當日閉館,未能進入遊覽。
走出浮莊,回首望去,浮莊美,美在它的整體意境;浮莊秀,秀在它那人文與自然的巧妙結合;浮莊雅,雅在它那異常的寧靜安詳;浮莊麗,麗在它那幽靜中的動感。浮莊在白雪籠罩之下顯得分外端莊秀麗。眼下的包河似乎也在靜靜的回味著包公的輝煌一生,思索著包氏後裔追隨先人的足跡,葉落歸根,建設家鄉,熱愛祖國的忠心赤膽和大義凜然。據說包河中盛產一種包河藕,此藕與眾不同,百折而無絲,這也正是象徵著包公公正無私的高貴品質,引領萬民致敬。
接下來,我們將去瞻仰包公祠,那是對一代名臣的祭祀之所。歡迎大家繼續關注。#